文/楊小軍
解縉(1369—1415),字大紳、縉紳、薦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江西吉水人(圖1)。他是明初的著名才子和政治家,同時也是明初重要的書法理論家和書法家。他的書法理論著作《春雨雜述》在書法理論史上影響深遠。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以楷、行、草多見,見于著錄的作品達百余件,存世也有二三十件。其小楷精絕,引領著明初臺閣體書風的形成和發(fā)展;其行草豪放,對明中晚期行草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而到明中晚期后,解縉書法命運急轉(zhuǎn)直下,從明初一流書家淪為四流書家標格,其中原委及客觀評價究竟如何?尚須回到歷史語境中深入探討。
解縉的書法理論著作《春雨雜述》受到后世青睞,其中不少書學觀點富有創(chuàng)見。概括言之,有師承上的“譜系觀”、學書上的“功夫觀”、創(chuàng)作上的“情性觀”及鑒賞上的“主筆觀”四個方面。
明初在文化上提倡恢復道統(tǒng),要求書法遵循傳統(tǒng)。在解縉看來,書法遵循傳統(tǒng)在于師承,他在《送劉孝章歸廬陵·序》中說:“學必有師傳、朋友講習,而后有所成,不然雖至白首猶為僻學也,豈惟成德,文藝亦然?!?在《評書》中說:“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門。”2在《書學傳授》中,他更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師資傳授”譜系法,列舉出漢代至明初幾十位書家的師承,遠自漢代蔡邕,直到元代的趙文敏、康里巎巎、危素、饒介,明初的宋璲、杜環(huán)、詹希元、宋克等3,脈絡相當清晰。在《書學傳授》中這段論述,解縉將蔡邕、崔瑗、蔡文姬、鍾繇、衛(wèi)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虔、蕭子云、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孫過庭、李邕、陸柬之、陸彥遠、張旭、顏真卿、柳公權(quán)、懷素、楊凝式、李建中、米芾、王庭筠、張?zhí)戾a、鮮于樞、趙孟、康里巎巎、俞和、危素、饒介、宋璲、杜環(huán)、詹希元等書家歸于書法譜系“道統(tǒng)”。在這份譜系中他以老師危、饒、詹諸人收尾,巧妙地將自己歸入“道統(tǒng)”,并多次強調(diào)這種“道統(tǒng)”身份,在《評書》中說:“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惟蘇、米庶幾。元惟趙子昂一人。皆師資,所以絕出流輩。吾中間亦稍聞筆法于詹希原……”4這段話寫于1406 年,解縉時年38 歲。年初他已隨駕幸太學祭孔多次,并獲賜二品金織羅衣等恩賞,還被永樂帝親選為廷試覆試讀卷官,在士林群體中可謂萬人矚目,他開列的書學譜系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
譜系觀在中國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早在唐中期,韓愈的儒家“道統(tǒng)”觀便流傳甚廣,韓氏本人也以儒家“道統(tǒng)”自居。比解縉稍晚的書畫家董其昌(1555—1636)提出“南北宗論”,梳理了中國山水畫的“譜系”,帶給中國書畫史巨大影響的同時,也讓自己繼承了“南宗”道統(tǒng)的衣缽。雖無法確認董其昌“南北宗論”是否受到解縉“譜系觀”的影響,但譜系觀在明清的書畫理論著作中隨處可見,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解縉主張學書要下功夫,“須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5“大字須藏間架,古人以箒濡水,學書于砌,或書于幾,幾石皆陷”6,這種論述頗多,足見其主張。為深入說明勤練功夫的重要性,他舉例道:“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鍾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巎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才進膳。唐太宗皇帝簡板馬上字,夜半起把燭學《蘭亭記》?!?談到自己用功學書時說:“我生十載燈窗間,學書晝夜何曾閑。墨池磨竭滄海水,禿筆堆作西眉山?!?即便如此用功,他仍時常為自己功夫不夠而慚愧,“惜乎功夫未及,草草度時,誠切自愧赧耳”9。
在解縉看來,書法上的功夫需日日臨名書,久乃自然。他在《書學詳說》中說:“是其遺跡偶然之作……蓋不經(jīng)意肆筆為之……惟日日臨名書,無恡紙筆,工夫精熟,久乃自然?!?0“對之仿之,如燈取影;填之補之,如鑒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之,如睨伐柯;察而象之,詳視而默記之,如七十子之學孔子也……忘情筆墨之間,和調(diào)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間,體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為能學書之至爾。”11如此方能做到功夫精熟。
解縉認為書法應表達情性的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其草書創(chuàng)作上,草書恣肆任性,能夠“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也能與解縉自身狂放浪漫的天性相契合。他在《草書歌》中寫道:“豪來酒傾八百斛,醉后癲狂隨所欲。手持兔毫任鋒铓,掃破鸞箋千萬幅。一筆橫、一筆直,金槍豎地錐穿壁。白虹界破青旻天,清泉瀉下丹崖石。一點大、一點小,夜半流星隨月皦。飛空彈石上云霄,出海驪珠燦穹昊。媚如扱花美女逞新妝,勇如操戈勇士當戰(zhàn)場。動如彩鸞紫鳳爭翱翔,勁如秋蛇春蚓各奔茫。態(tài)如濃云千萬變,勢若晴空閃雷電。秋空排云鴻雁飛,春江洶涌蛟龍戰(zhàn)……”12;又說:“君不見張旭號張顛,飲酒飲三盞,醺來草圣傳;又不見李白號謫仙,飲酒飲一斗,詩吟一百篇。我本江南一狂客,非白亦非顛,飲酒飲一石,吟詩吟一千。不信邀到酒池邊,朝飲復暮飲,揮毫落紙染云煙?!?3從兩段論述中不難看出,解縉內(nèi)心追慕的是李白、張旭、懷素等名士的豪邁和不羈。唐人韓愈評張旭時說:“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14對解縉而言,與張旭“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發(fā)之”一樣,宦海沉浮、人生積郁,都可化為他筆下多變的線條和迅疾的點畫。
此外,解縉文思泉涌、書寫迅捷,學生曾棨說他“為文興至落筆數(shù)千言,倚馬可待,未嘗創(chuàng)稿,人以太白擬之”;15好友王紱也曾說他“草奏飛書,倚馬可待”16。解縉這種一觸即發(fā)的思維和書寫特質(zhì),也決定了他的書法情性觀更多地表現(xiàn)在對待草書的態(tài)度上。這種觀念對其他明清書家的草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尤其在稍后的張弼、徐渭那里得到進一步發(fā)揚,開晚明狂草創(chuàng)作之先河。
在作品章法上,解縉注重精微觀察,主張字中有主筆,篇中有主字。在他看來,好的章法在于對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關系的處理。他評《蘭亭》時說:“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7在《書學詳說》中說:“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橫斜疏密,各有攸當。上下連延,左右顧矚,八面四方,有如布陣:紛紛紜紜,斗亂而不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破?!?8
在處理好“字與字、行與行”關系前提下,他又強調(diào)整體章法中要有主筆或主字的精妙表現(xiàn),即字中有主筆,篇中有主字。《書學詳說》中指出:“是以統(tǒng)而論之,一字之中,雖欲皆善,而必有一點、畫、鉤、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韞良玉,使人玩繹,不可名言;一篇之中,雖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鳥之有麟、鳳以為之主,使人玩繹,不可名言。此鍾、王之法所以為盡善盡美也?!?9這段話將主筆和主字闡述得形象生動、平實睿智?!爸鞴P”之說雖然也見于其他著述中,但“主字”之說卻鮮有提及,這是解縉在書法審美上的重要貢獻,對解縉自身的書法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在《草書自書詩卷》(圖2)中的“奉、年、窠、倒、市、來、國、御、聲、郭、錦、鴨、識、辨”等字,從體量、方向、力度和字形上,都著重強調(diào)。還有《草書唐宋詩文卷》中的“織、調(diào)、深、中”等字,《草書游七星巖詩頁》中“聲、厓、輝”等字,都以夸張的字形和筆畫,引人注目,這種獨特的章法在明初書壇上極為罕見。
解縉勤于創(chuàng)作,豁達好施,留下墨跡較多,散布較廣。解縉好友楊士奇在《東里文集》、明末梁維樞在《玉劍尊聞》中都有解縉對求書者“有求必應”的記載。20可見解縉書法當年的流傳情況。此后隨著解縉被害,妻子宗族徙遼東,家產(chǎn)遭抄沒,其書跡多付灰燼,雖經(jīng)后世盡力搜求,至明晚期時已鮮見其作品。以致明末收藏家王世貞發(fā)出“百年后寥寥乃爾”的感嘆。據(jù)筆者統(tǒng)計,解縉書跡見于著錄者有百余件,存世者約二三十件,其中楷書少見,行草書居多。
解縉的楷書源于家傳,他的母親高妙瑩、父親解開、長兄解綸、叔祖父解泰等都教過他楷書。母親高妙瑩(字淑婉),進士高若鳳(字在翁,人稱灞雪先生)之女,“善小楷,嚴正森密”21,于“女工之事,無不敏妙”,曾繡一高王經(jīng)像施贈天王堂,“觀者填溢”22??梢娝哂猩詈竦臅ㄔ煸労退囆g(shù)修養(yǎng)。解縉在襁褓中時,其母畫地為字教之,此后又?!笆謱懣冀?jīng)、論語、古文、杜詩教之”,解母親作示范,給予解縉良好的書法啟蒙教育,從解縉早年小楷看,與其母楷書類似,同樣是“嚴正森密”一路。父親解開楷書受業(yè)于元末書壇耆宿危素、周伯琦,“尤善筆札”23,在解縉少時就悉心指導其書法。解縉《送劉孝章歸廬陵·序》中說:“余少時,先君子教以書,輒舉所聞于太樸危先生,伯琦周先生,而泝其源,于趙吳興以上未嘗自為臆說也。”24直接點出了少時學書在父親指導下受到危素、周伯琦,乃至趙孟的影響。叔祖父解泰2“5尤善楷書,不效妍媚,而方正嚴重,類其為人”26,他對幼年解縉贊賞有加,常親自指導其書法。今天仍可見到解縉為解泰所書《淵靜解先生傳贊》,無一字不飛動,似向這位叔祖父所交學書課卷。長兄解綸,“素善屬文,書法精密”27,解縉少年時“同兄綸考究羲獻等家法,類編李杜等詩歌,逐字楷書,背誦如流”28,在《先兄滄江先生行狀》中說:“伯兄于余有父道焉,有師道焉,余兄弟自為知己也?!?9又言:“兄為和墨我題詩?!?0與這位書法精密的兄長考究羲獻書法,逐字楷書的經(jīng)歷,及亦父亦兄亦知己的親密關系,讓解縉在書法上獲益良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可見家庭對解縉楷書的影響。
除家庭外,明初朝廷對科舉及選官的書寫要求也不容忽視。自唐代始,書法優(yōu)劣成為科舉和做官的先決條件,在明初變得更為嚴格。洪武七年(1374),朝廷設置直省舍人,秩從八品。洪武九年(1376)改直省舍人為中書舍人,升正七品。該職位基本是從舉人、進士中選拔善楷書者擔任,亦常見有“以善楷書選入翰林供奉”的提法。解縉在洪武二十年(1387)19歲時便“舉江西鄉(xiāng)試第一”,頗有書名。時年鄉(xiāng)人蕭徽柔(字時徽)慕名請解縉手書一帙傳其后人。一年后(1388)解縉進士及第,也因善書被授中書庶吉士,次年(1389)因尚書沈縉誣陷改職,仍因善楷書保留了中書舍人等職。
除上述原因,解縉早年的授業(yè)恩師也都以楷書名世。解縉進士及第后讀書中秘,不僅有機會翻閱古今天下之書及各種書畫真跡,更有幸與大書法家詹希原共事并得其指導?!缎袪睢份d:“其為庶吉士,日造中秘書,因得翻閱所藏古今天下之書,由是意會心融,而其中宏博深窈弗可涯涘。時中書舍人詹孟舉以書名世,亟稱公書有法,而用筆精妙,出人意表,遂相與講求古人書法,悉得其要領。當時有得其片紙只字,皆珍藏什襲,不啻重寶。”31可見解縉不僅直接向詹希原學習書法,更通過詹師了解到更宏博的古人書法。在詹師的悉心指導下,解縉楷書進步神速,很快稱顯廟堂,受到最高統(tǒng)治者朱元璋的愛重?!读谐娂份d:“縉為庶吉士,高皇帝極愛之,每侍書至親為執(zhí)硯?!?2到永樂朝時,解縉楷書也深受朱棣喜愛和推崇,備受文士追捧,仿效其書風者層出不窮,有胡廣、金幼孜、胡儼、楊士奇、周述、周孟簡、錢習禮、鄒緝、周忱、王直、曾棨、許鳴鶴、龐敘、陳彝訓、吳均、陳循等,他們很多人后來都是“臺閣體”書風的主將。
永樂五年(1407),39歲的解縉因罪出廣西參議,臨桂藩前將妻子歸故鄉(xiāng)吉水,隨行帶回部分手稿。20 世紀80年代初,吉水縣吉州房解氏后裔捐贈給吉水縣博物館一件《解縉書法卷》(圖3)。此手卷長600厘米,寬33厘米,由二十幀大小、顏色不一的散頁裝裱而成,其中幾幀就是解縉永樂五年那次帶回家鄉(xiāng)的手稿,它集中反映了1398年到1400年間解縉30歲至32歲之間的楷書面貌。卷首前三幀為《解氏世系歌》(圖4),計572正楷字,記載了解氏世系源流、先賢及家族遷徙經(jīng)過,寫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正月解縉30歲時。第四幀到第十二幀為《解氏吉州譜》,約1萬小楷字,記載了解氏從山西雁門第一世至第十九世的派衍徙居情況。第十三至十四幀為垂珠式《解縉家譜》,計194 小楷字。第十九幀即前文提及的《書論》,計83行楷字,是解縉書論專著《春雨雜述》之外僅見對書法藝術(shù)的見解。存世的解縉楷書墨跡并不多見,吉水縣博物館所藏的這件《解縉書法卷》集中展現(xiàn)了其楷書面貌,可謂吉光片羽,稀世之珍,對比王世貞贊其小楷《黃庭經(jīng)》“不輸詹孟舉、陳文東也”,36《跋錢舜舉〈李白觀瀑圖〉》中贊其小楷字“絕佳”37,真乃知者之言。
解縉楷書從最初詔令文書那種工整勻稱的館閣體,到師法危素、周伯琦、詹希原、康里巎巎、趙孟等近世書家,再上溯魏晉唐宋各名家楷法,逐漸與當時其他楷書家拉開距離,在點畫上有了新變化,在筆勢上有了新探索,才有王世貞言“解才名噪一時,而書法稱之,能使趙吳興(孟)失價”38,時人推重若此。
注釋:
1 明·解縉《送劉孝章歸廬陵·序》,《文毅集》卷八,700頁,《四庫全書》。
2 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論》卷四,165 頁,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
3 明·解縉《春雨雜述·書學傳授》:“書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為書家授受之祖。后傳崔瑗子玉,韋誕仲將,及其女琰文姬。姬傳鍾繇元常,魏相國。元常初與關枇杷學書抱犢山,師曹喜、劉得升,后得韋誕塚所藏書,遂過于師,無以為比。繇傳庾征西翼,衛(wèi)夫人李氏,及其猶子會。衛(wèi)夫人傳晉右將軍王羲之逸少。逸少世有書學,先于其父枕中窺見秘奧,與征西相師友,晚入中州,師《新眾碑》,隸兼崔、蔡,草并杜、張,真集韋、鍾,章齊皇、索。潤色古今,典午之興;登峰造極,書家之盛。若張丞相華,嵇侍中康,山吏部濤,阮步兵籍,向侍中秀輩,翰墨奇秀,皆非其匹。故庾征西始疑而終服,謝太傅得片紙而寶藏,冠絕古今,不可尚已。右軍傳子若孫,及郗超、謝朏等,而大令獻之獨擅厥美。大令傳甥羊欣。羊欣傳王僧虔。僧虔傳蕭子云、阮研、孔琳之。子云傳隋永欣師智永。智永傳唐虞永興世南伯施。伯施傳歐陽率更詢,本褚河南遂良登善。登善傳薛少保稷嗣通。是為貞觀四家。而孫虔禮過庭獨以草法為世所賞。少保傳李北海邕,與賀監(jiān)知章同鳴開元之間。率更傳陸長史柬之。柬之傳猶子彥遠。彥遠傳張長史旭。旭傳顏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會稽浩。真卿傳柳公權(quán)京兆、零陵僧懷素藏真、鄔彤、韋玩、崔邈、張從申,以至楊凝式。凝式傳于南唐韓熙載、徐鉉兄弟。宋興,李西臺建中,周膳部越皆知名家,蘇舜欽、薛紹彭繼之,以逮南渡。小米傳其家法,盛行于世。王庭筠以南宮之甥,擅名于金,傳子澹游,至張?zhí)戾a。元初鮮于樞伯機得之。獨吳興趙文敏公孟始事張即之,得南宮之傳。而天資英邁,積學功深,盡掩前人,超入魏、晉,當時翕然師之??道锲秸伦由降闷淦?zhèn)?,浦城楊翰林仲弘得其雅健,清江范文白公得其灑落,仲穆造其純和。及門之徒惟桐江俞和子中以書鳴洪武初,后進猶及見之。子山在南臺時,臨川危太樸、饒介之得其傳授,而太樸以教宋璲仲珩、杜環(huán)叔循、詹希元孟舉。孟舉少親受業(yè)子山之門,介之以教宋克仲溫。而在至正初,揭文安公亦以楷法得名,傳其子汯,其孫樞在洪武中仕為中書舍人,與仲珩、叔循聲名相埒云?!币姟稓v代書法論文選》,499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4 同3。
5 明·解縉《春雨雜述·學書法》。
6 同5。
7 同5。
8 明·解縉《文毅集》卷四《草書歌》。
9 明·解縉《春雨雜述·書學傳授》,見《歷代書法論文選》,499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10明·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說》。
11同10。
12明·解縉《文毅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36冊,627頁。
13明·解縉《解學士文集十卷》卷二《草書歌》。
14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歷代書法論文選》,292 頁。
15明·曾棨《內(nèi)閣學士春雨解先生行狀》。
16明·王紱《書畫傳習錄》壬集《書畫續(xù)錄》,見《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283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17明·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說》,6頁。
18明·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說》。
19同18。
20解縉好友楊士奇說:“求文與書者日輻輳,率與之,無厭倦意?;蜓杂胁划斉c者,笑曰:‘雨露豈擇地而施哉?且人孰不可與進者?’”見楊士奇《東里文集》卷十七《前朝列大夫交趾布政司右參議解公墓碣銘》,256頁,中華書局,1998年;明末人梁維樞也說:“解縉工行草書,求者即與之,曰:雨露豈擇地而施哉?”見梁維樞《玉劍尊聞》。
21明·解縉《文毅集》卷十二《先妣高太夫人鑒湖阡》。
22劉光亮《吉水解氏文化世家概說》,見《吉安師專學報(哲社科學版)》,1999年10期,60頁。
23明·解縉《顯考筠澗公傳贊》。
24明·解縉《送劉孝章歸廬陵序》,《文毅集》卷八,700頁,《四庫全書》。
25解泰,字成我、季通、淵靜,人稱淵靜先生,解縉祖父解子元(字真我,號竹梧)之弟,一生勤學不怠,講學吉水,學生甚多。26明·解縉《文毅集》卷十一《淵靜先生季通行狀》,見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36冊,766頁。
27明·解縉《先兄滄江先生行狀》。
28明·解縉《解學士全集》卷首。
29同28。
30同28。
31明·曾棨《內(nèi)閣學士春雨解先生行狀》,解縉《文毅集》附錄,見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36冊,837頁。
32轉(zhuǎn)載文師華,王輝《論解縉的書法觀點與書法創(chuàng)作》,《老區(qū)建設》,2011年10期,29頁。
33明·王世貞《弇州續(xù)稿》卷一百五十七,見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84冊,270-271頁。
34明·解縉《解縉手書卷》,吉水縣博物館藏。見吉水縣博物館編著、葉翔主編《珍藏吉水》,文物出版社,2014年。又見于解縉《文毅集》卷十六《跋簡約兄所藏樵舍舟中書》,載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36冊,834頁。
35明·解縉《文毅集》卷六《題蔡君謨真跡》,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36冊,672頁。
36明·王世貞《弇州續(xù)稿》卷一百五十七《解大紳書黃庭經(jīng)》,見文淵閣《四庫全書》集1284冊,270頁。
37同36。
38同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