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穎
摘 要:語文是一門關鍵性的學科,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各個科目的基礎,其內容還貫穿了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始終。雖然很多人都說語文的學習很容易,但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階段,存在一部分學生,因為接受的快慢程度不同和理解能力的不一樣,造成了學習語文的困難。對于這些學生,教師應該采取不同的措施,來保證這些學困生的學習質量。本文通過三個方面的敘述,討論對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學困生的轉化及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困生 制定目標 開展幫扶 循序漸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1.037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小學生覺得學習語文就像說中文一樣,認為把中文說好了語文的學習自然不會差。這一觀念造成了很多小學生從一開始就不重視語文的學習,不明白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等到發(fā)現的時候才后悔莫及。這也就形成了一部分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存在困難,難以理解課文和古詩詞的意思,導致自身的語文學習水平落后于其他的學生,學習效果不甚理想?;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從學困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出發(f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策略開展語文教學,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改進和提升,促進學困生的轉變,從而對促進整體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制定階段性目標
針對小學語文的學困生,我們首先應該采取的策略就是為學生制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因為這部分學生在一開始沒有打好基礎,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制定不同的計劃和階段性的目標,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指明方向。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進行有目標的學習,還能使學生在完成階段性的學習任務后,有充足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階段性的學習目標不僅能使學生打好基礎,還能讓學生在穩(wěn)步學習的途中實現質的飛躍,并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進行《對韻歌》這一課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制定階段性的目標,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背誦本篇文章。鑒于部分學生的基礎可能不是太好,這樣設定目標會使學生不能直接理解對韻歌的含義,直接造成學生日后學習的困難,教師應該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和背誦任務,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把知識學好。目標可以分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應具體到每天每周應該做什么,比如布置學生背誦《對韻歌》這篇課文的任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默寫字詞入手,每天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即首先完成字詞的識記任務,接下來開始逐句、逐段地理解、背誦課文,從而逐步、循序漸進地完成所有任務;而長期目標可以以一學期或半學期為界限,要求學生通過每個階段短期目標的實現,實現自身某一方面技能的提升,比如識字能力、閱讀能力等等。根據目標長短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執(zhí)行方案,為學生的學習鋪好道路,以便這少部分學困生能夠盡快跟上大部隊。
二、培養(yǎng)興趣,引發(fā)動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動機水平低是學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影響學困生轉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新策略,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來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把靜態(tài)的語言文字變成動態(tài)的語文教材,讓原本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變得形象、直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樂于學習,為他們創(chuàng)造獲得成功的滋味,使每一位學困生都能投入到學習中,變畏學、厭學成想學、會學。
以古詩《望天門山》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輔助教學。把生字詞、古詩朗誦以及天門山的景色制作成微課視頻,在課前讓學生觀看和學習,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試著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并感受兩山隔江相對的景象,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嘗試站在詩人的角度認識天門山,以此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感受古詩意境。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繼續(xù)播放微課視頻,讓學生在古韻古味的音樂中逐句品讀詩句,理解詩意,當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句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將文字與圖片、視頻相結合,在思考和體悟中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提問:“你們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爭先恐后地描述著自己腦海中天門山的雄偉磅礴的氣勢,這不僅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提高了學困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開展一對一幫扶
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作為教師,不能對每一位學生實施同一種教學方法,而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不同手段的一對一幫扶,這種一對一地幫扶指老師對學生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不能偷懶。開展這種方法不僅是對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的體現,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盡到的義務。這不僅能使每位學生得到相對應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也能使教師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問題,并在第一時間采取方法為學生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便會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一課的內容中,因為不同的學生可能會因為經歷的不同對潑水節(jié)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對于那些不了解潑水節(jié)文化和習俗的學生,開展一對一地幫扶教育,即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所見所聞談談各自對潑水節(jié)的認識,之后,給學生提供關于潑水節(jié)的系統(tǒng)性知識,比如向學生介紹潑水節(jié)的起源、流行地區(qū)、節(jié)日活動等內容,并結合課文內容談談文章的寫作背景等等,之后,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檢驗并進行一對一指導,將知識傳授給每一位學生。一對一的模式是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正確地獲取知識,不會和大部分的學生相差太遠。這種一對一的模式,可以讓老師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還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漏洞,以便及時彌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循序漸進,從基礎抓起
很多學生因為早期輕視語文的學習,造成基礎知識薄弱,難點知識點不理解的現象。根據這種情況,教師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從基礎抓起,從細小的知識點抓起。不能因為知識點過于簡單就不進行詳細地講解,也不能因為部分學生接受較慢就失去耐心,要堅信水滴石穿,量變才會引起質變,再小的知識點,只要是學生不會的,都是應該講解的。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只有學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在后面的學習中穩(wěn)步前進。教師還應給學生灌輸“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業(yè)才能得到長足發(fā)展。
例如,在《古詩二首》這一課的內容中,因為古文本身對于小學生來說就不容易理解,教師教學的目標不能只停留在學生會背誦默寫這一階段,應該把目標定在能使學生理解其意思、感悟意境和情感并能熟練運用。這樣就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從基礎教起,針對故事特殊字詞的運用及詩詞的具體意義進行講解,讓學生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同時,深刻感悟文章所傳達的情感內涵,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所以,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就應做到循序漸進,從一點一滴的基礎抓起,把古詩的每字每句都理解清楚,這樣才能熟練運用并牢記,在學生書寫作文的時候還可以合理地進行運用,并為日后的學習做鋪墊。
五、開展互幫互學互促活動
在新課標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轉變,開展互幫互助互促活動,就是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在班級營造積極和諧的互學氛圍,讓優(yōu)等生帶動學困生,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在課堂運用互幫互助合作式教學法,為學生們提供交流發(fā)展的平臺,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教學《牛和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幫互學互促活動。在小組活動中,一位學生介紹了自己預習課文的獨特方法:“讀、畫、思、寫、問”五步法,即先試著理清文章的脈絡,知道文章大概講了一件什么事,在這里可以用到畫圖的方法;然后滲透理解詞句,找出文章的重點,對于較有難度的問題首先要獨立思考,不能解決的問題要與小組討論或在課堂中提出;最后重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總結如何在閱讀時作批注。這就使一些學困生打開了思路,并在互幫互助的合作學習中有效解決了難題。由此可見,教師應通過互幫互助合作學習讓學困生得到幫助與支持,并逐漸意識到學習活動的目的性,逐漸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獲得力量,收獲幸福,從而朝著更好的目標邁進。另外,利用“團隊學習”的模式還能使學生做到小組內友好合作以及小組間良性競爭,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學困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和教師沒有引起重視,沒有進行及時的補救,這樣會給學生未來的學習埋下隱患。因而實現學困生的轉變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在了解每個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樹立正確對待學困生的態(tài)度,利用合理的方法和適當的手段,為學困生指引學習之路的方向。通過科學、合理目標的制定,以及一對一幫扶和從基礎抓起等因材施教措施的采用,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從而讓學困生漸漸走出學習的低谷,為實現自身日后更好地發(fā)展不斷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樊林《語文教學中提高學困生轉化成效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第35期。
[2] 時淑玲《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中國校外教育》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