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蘭
【摘 要】 目的: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在產褥期產婦產后抑郁預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根據硬幣投擲法將新村社區(qū)46例產褥期產婦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23例產婦接受常規(guī)產科護理,研究組23例產婦接受以家庭為心的產后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產婦的EPDS及SDS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產婦產后抑郁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結論: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可有效緩解產婦的抑郁癥狀,預防及減少產后抑郁發(fā)生率,在產褥期產婦護理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社區(qū);產婦;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產后抑郁;EPDS評分;SDS評分
產后抑郁是產褥期產婦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孤獨、悲觀厭世、緊張、抑郁等癥,甚至部分產婦伴有自殺傾向,不利于產后康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和睦[1]。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產后護理也轉變?yōu)椤耙约彝橹行摹钡淖o理模式,以保證產婦順利度過分娩期及產褥期,進而保證產后康復質量及母嬰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新村社區(qū)46例產褥期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硬幣投擲法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各23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65±2.37)歲;孕周37~41周,平均(39.11±1.25)周,初產婦21例,經產婦2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24±2.55)歲,孕周38~42周,平均(39.32±1.41)周,初產婦20例,經產婦3例。兩組一般資料可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接受常規(guī)產后護理,包括產后常規(guī)檢查、監(jiān)測生命體征、常規(guī)產褥期護理等。研究組產婦接受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具體為:1)社區(qū)健康指導。育齡婦女從計劃懷孕前3個月至懷孕后3個月末口服葉酸。懷孕3個月內在社區(qū)建立母子保健手冊,分別從心理、飲食、環(huán)境、活動、睡眠、衛(wèi)生、定期產前檢查等方面對育齡婦女和孕婦進行健康宣教。2)樹立以家庭為中心理念。護理期間需充分樹立以家庭為中心的理念,密切關注產婦的心理及生理變化,護理中應做好產前保健、產褥期產婦與新生兒護理。3)創(chuàng)造溫馨舒適干凈整齊的母嬰室,室內播放舒緩的音樂,以緩解產婦及家屬的不良情緒。4)健康教育。由專職護理人員以模擬互動、引導、示范及討論等多種方式向產婦及家屬講解分娩過程、緩解分娩痛的技巧、圍生期及新生兒護理等相關知識。5)產時分娩支持。臨產前向產婦及家屬講解分娩流程、大致產程時間、分娩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應對方法等,允許丈夫參與分娩,宮縮劇痛時指導丈夫按摩產婦子宮以緩解疼痛,產程進入活躍期時及時向產婦及家屬傳遞相關分娩信息,并以親切溫和的語言安撫產婦,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增加分娩的信心。6)產后護理。分娩后護送產婦回病房,及時評估產婦身心狀況,指導產婦及家屬學習產褥期康復、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護理及預防接種的相關知識。對于情緒低落的產婦,指導家屬及時給予安慰及鼓勵,享受初為人母的喜悅,緩解其不良情緒。7)出院指導。了解產婦及家屬的護理需求,并利用網絡平臺、電話咨詢等與產婦進行互動以解決其產后需求。8)家庭訪視。護理人員在產婦產后7d、14d、28d分別上門進行家庭訪視。訪視內容:產婦的一般體征(精神、面色、體溫、脈搏、血壓、惡露、乳房、傷口、子宮恢復情況、心理、飲食、衛(wèi)生等),新生兒的一般情況(身長、體質量、頭圍、黃疸、體溫、臍部、臀部、皮膚皺褶處、吃奶次數,大小便次數等),對以上內容進行登記,及時進行健康指導,囑新生兒按時免疫接種,42d母子到生產醫(yī)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的抑郁癥狀評分及產后抑郁發(fā)生率。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與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評分表示產后抑郁程度,EPDS包括焦慮、悲傷、恐懼、自責、應付能力、失眠、心境、樂趣、自傷、哭泣10個條目,分值0~30分,以12分為臨界值;SDS量表包括20個項目,分值20~80分,53分以內為無抑郁;53~62分表示輕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3分以上表示重度抑郁[2-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s)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產婦的EPDS及SDS評分變化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產婦的EPDS及SDS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產后抑郁發(fā)生率
研究組產婦產后抑郁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3 討論
產后抑郁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的常見類型,好發(fā)于產后6周內,在我國的發(fā)生率約為4%~17%,誘發(fā)因素復雜多樣,目前臨床上多認為產后抑郁與產婦自身心理、內分泌與社會等因素有關[4]。傳統的產后護理多以醫(yī)護人員為中心,以機械化、程式化執(zhí)行醫(yī)囑為主,常忽視與產婦與家屬之間的溝通。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在臨床的應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應運而生,諸多臨床實踐已證實在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5]。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模式主要是將人性化的醫(yī)院護理方法與產婦家屬情感支撐相結合,通過創(chuàng)造溫馨舒適的母嬰室、健康教育、產時分娩支持、產后護理、出院指導等有效緩解產婦負性情緒,提高其安全感及舒適度,進而降低產后抑郁發(fā)生率,促進產后恢復。本研究表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可有效緩解產婦抑郁癥狀,預防及減少產后抑郁的發(fā)生,在產褥期產婦護理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辛凱.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對產褥期產婦產后抑郁的預防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04(02):131.
[2] 李佳,王曉琴.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在預防產褥期產婦產后抑郁效果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07(01):160.
[3] 楊璠,劉艷平,譚瑛.以家庭為中心產科護理模式對產褥期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J].蛇志,2017,29(03):343-344.
[4] 陳蘭芳.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在預防產褥期產婦產后抑郁中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4):185-187.
[5] 楊瑾瓊,李鶴,杜立平.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在產褥期產婦產后抑郁中的影響觀察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7,23(1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