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 要:麥克斯菲爾德·派黎思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插畫家,在當代繪畫從純藝術發(fā)展至商業(yè)藝術的過程中,他是創(chuàng)始者、啟蒙者與催化者。文章從學習繪畫的經歷等方面分析了派黎思裝飾性繪畫觀念的形成,并結合作品闡釋派黎思繪畫作品中重要的幾個時期,在此基礎上總結了美國插畫藝術的代表性和派黎思插畫藝術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派黎思;麥克斯菲爾德·派黎思;色彩;插畫
一、派黎思的成長過程
麥克斯菲爾德·派黎思1870年出生于費城。父親是派黎思家族中的第一位藝術家,他在僅23歲時創(chuàng)作了他的成名作《奔騰的利拉河上空的暴雨》,為了學習繪畫和蝕刻畫,他在1877年變賣了不動產,一家人來到法國。派黎思在父親的影響下,迷戀蝕刻的全過程,在這期間派黎思完成了藝術的啟蒙。在回到美國后,首次法國之游的印象在年輕的派黎思腦海中回蕩,在法國的經歷使他之后的創(chuàng)作畫面豐富多彩、想象力十足。
1884年,派黎思又隨父母來到了歐洲。這時的派黎思已經14歲,他已經可以簡單理解父親的畫作并且和父親交談感悟。父親平時也抽出時間為派黎思講解蝕刻和繪畫技巧。這些課程打開了他的藝術之門。整整兩年時間,派黎思差不多天天去參觀巴黎的盧浮宮。派黎思被當時運用的蛋彩畫法、清漆層上釉法和彩色罩光法所深深吸引。正是這樣新的經歷激勵派黎思去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幻想的混合物,他才有了日后自己獨有的繪畫技法。
父親對于派黎思來說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帶給派黎思的繪畫啟蒙,以及對他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正是催生派黎思創(chuàng)作出偉大作品的重要基礎。假若沒有父親領他接觸藝術、來到歐洲進行藝術環(huán)境的熏陶,派黎思可能也就成為不了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的插畫家。派黎思對于父親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在很多方面都在模仿著父親的足跡。父親雇人建造了“北方小筑”,在這個藝術家聚集地,享受和志趣相投的同伴們在一起的快樂,同樣的,派黎思之后也建造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堂“橡樹園”。父親向派黎思講解自己在繪畫上的心得,同時還為新進入插畫領域的派黎思介紹工作,這些都給了派黎思的繪畫生涯以積極的影響。而父親對于夫妻之間相處的觀點也影響到了派黎思的婚姻,父親讓派黎思在“橡樹園”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畫室,雇一個傭人照看孩子,“作為逃避家庭生活理應承擔義務的避難所,作為使生活更有成效的一條途徑”。父親傳輸給派黎思的這種對待家庭的觀點,讓派黎思的婚姻生活的結局和父親一般,派黎思和妻子關系越來越疏遠,身邊也像父親一樣有了一位關系親密的情人蘇珊。
二、派黎思的求學經歷
1888年,派黎思來到哈弗福特學院學習建筑學,三年的學習過程中,他雖然受到了贊譽,但是對他而言建筑行業(yè)是一種非創(chuàng)造性的有局限性的活動。于是他在這里僅僅待了三年就主動退學了,但是在這三年中派黎思學習到的建筑知識為他之后建造“橡樹園”提供了積極的影響。同時關于建筑上的合同法以及建筑的盈利性,可能是導致他之后從事商業(yè)插畫,以盡可能大的商業(yè)化態(tài)度對待藝術作品的原因。
1892年,派黎思邁出了向職業(yè)插畫家發(fā)展的重要一步——前往賓夕法尼亞州立美術學院,在這里派黎思體會到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自由。派黎思在這所學校有幸遇上了托馬斯·安舒茨、美國插畫之父霍華德·派爾、杰伊·漢比奇這三位讓他繪畫道路上終身受益的名師。派黎思之前受他父親的影響,接觸的是黑白兩色的蝕刻畫、畫風柔和的傳統(tǒng)風景畫,而在這里,派黎思看到了托馬斯·安舒茨作畫用未加調和的顏料直接在畫布上作畫,畫面的色彩鮮明大膽,派黎思受到安舒茨這種畫法的影響。同時,安舒茨教給了他用照相機作為對他們想要繪制的對象進行精確記載的變通方法,這對派黎思之后的人物插畫奠定了精細繪畫的基礎。派爾和派黎思一樣也是基督教貴格會教徒,這也讓派黎思感到親近,他對派黎思繪畫道路上的影響最大的是:面對派爾先生的金錢和聲名的同時成功,讓派黎思開始思考藝術如何取得成功,而派爾先生也印證了一個觀點:插畫是一個賺錢的藝術。而當時所處的時代正好是美國的大眾商業(yè)文化開始走進大眾視野,溝通大眾消費的途徑和主要載體由美國的插畫藝術來實現(xiàn)。在之后也證明了這一點:派黎思確實用插畫掙到了很多錢。正如派黎思對自己的評價,“我其實就是帶畫筆的商人”,派黎思在當代繪畫純藝術發(fā)展至商業(yè)藝術的過程中,是創(chuàng)始者、啟蒙者與催化者。杰伊·漢比奇教授給了派黎思關于比例和協(xié)調關系的“動態(tài)對稱性”,例如在《瀟灑的鳥兒》中畫面上下左右各有對稱圖形,畫面視覺中心點蕩秋千的人和連排的城堡又形成傾斜著的平行線。畫面并非只單單是物體圖像的動態(tài)對稱,色彩也是如此。
弗雷德里克·萊頓對派黎思創(chuàng)造力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派黎思非常贊同萊頓對于純藝術質量的哲學觀點,并且在畫面中表現(xiàn)出了一種關于任何形式必須使整體設計得以平衡的思想?!都で槿紵牧隆肥侨R頓最被認可并且被一再復制的佳作。畫中的女子穿著半透明的杏紅裙子,貼身的服飾使女性的柔美曲線完美呈現(xiàn),模特身下是深黃色和赭石色,背景是淺色的大理石,顏色與模特區(qū)分來但又不突兀。再加上凝脂般的金色的日落的光線,一氣呵成,美不勝收。畫面中模特是一位著名的女演員多蘿西·迪恩,之后,這位模特也一直作為萊頓的繪畫的模特。派黎思作為一個年輕的人生閱歷還很淺的畫家,被萊頓藝術家別樣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數(shù)年后,派黎思也開始為他的終身伴侶蘇珊·盧茵作畫。派黎思的畫作《睡美人》中模特蘇珊和萊頓的《激情燃燒的六月》中的模特幾近相同。獨特的視角,模特身體優(yōu)美的彎曲,同樣日落的光線照在模特身上,表現(xiàn)出女性身體的柔美,整個畫面和諧安寧。萊頓式的人物、兩性人和幾乎全裸的人物經常出現(xiàn)在派黎思的繪畫中。
三、派黎思不同時期藝術風格及經典作品賞析
(一)色彩節(jié)制使用到鮮艷色彩的轉折
派黎思最開始接觸繪畫是他父親傳授的蝕刻畫,蝕刻畫的特點導致最開始派黎思在色彩的使用上比較節(jié)制。派黎思之前喜歡在有紋理的紙張上用墨水來繪畫,從他前期作品能看出:1894年的《老國王科爾》材料用墨汁、水彩和水粉畫在布紋紙上;1899年《藍色房間》用了紙面鉛筆和水粉;1899年《奧林匹亞人》用了紙面水彩、油彩和黑墨水。
派黎思職業(yè)生涯的轉折點就在“橡樹園”完工的時候,他的父母傳出了分居的消息,這對非常熱愛自己父母的派黎思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為了躲避他不愿面對的處境,他只有全心投入到他擅長的專業(yè)上。派黎思單身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名叫阿第倫達克的地方,在這里,山間的狂風刮過湖面導致氣候非常寒冷,他喜歡使用的墨水在寒冷環(huán)境下迅速結冰,他不得不更改自己的繪畫工具,開始使用不易結冰的油彩顏料。派黎思油彩顏料的使用,使他的畫面中開始逐漸增加色彩的運用。如1900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系列畫“夢幻時日”厚紙板油畫,對比之前的墨水繪畫色彩更加豐富,尤其是畫面中的藍色的運用愈加嫻熟,并通過光影和深淺的堆疊制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從而表現(xiàn)出藍色所特有的或清朗或幽靜的質感。派黎思的作品中有很多藍色色彩的運用,他對藍色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正因為這樣,很多時候鈷藍色也被稱作“派黎思蔚藍”。
派黎思繪畫方面的成功讓他成為了工作狂,但是不幸的是他染上了令人恐慌的肺結核。這次為了修養(yǎng),他選擇來到亞利桑那州。也許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溫暖,在這全新的環(huán)境中,派黎思觀察到無論是蔚藍色的天空、高聳的山巔還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都因為色彩的豐富多樣而變得絢麗多彩、令人心情愉悅。在這里養(yǎng)病期間,他的繪畫觀念又得到了創(chuàng)新,他開始在作品中大膽使用色調。
(二)繪畫題材的轉變
我們在派黎思的作品中見到的人物多是美麗的角色,他們表情豐富,動態(tài)多變,整個畫面和諧統(tǒng)一。關于畫中的人物,派黎思先畫妻子莉迪婭,然后是孩子、鄰居,最后是情人蘇珊·盧茵?!短摶弥亍肥翘K珊·盧茵首次作為模特出現(xiàn)在派黎思的作品中。蘇珊為了滿足派黎思畫中世紀庭院景色的需要,會主動且出色地縫制各種服飾。
1932年已經45歲的蘇珊形體已經遠不如從前,對于插畫商人的派黎思來說,身段走樣發(fā)胖的蘇珊已經不適合做模特了。同時,派黎思認為觀眾可以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人物,而風景畫正是人們打開想象力需要的東西?!罢沁@眼不可見、手不可及的東西才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東西。親眼目睹海洋或山脈或森林的最好方法,是欣賞以它們?yōu)橹黝}的圖畫?!庇谑?,從1931年起,派黎思開始了他的風景畫時期。
(三)派黎思作為插畫家的提升
插畫的母體是書籍,它通過視覺傳達的形式,以其直觀的形象性和多彩的畫面,來補充文字。派黎思為伊迪斯·沃頓的建筑書籍《意大利別墅及其花園》配插畫,該書的內容比較學術性較強,導致讀者感到內容有些枯燥無味,但是天才插畫家派黎思為該書所創(chuàng)作了精妙的插畫,他將書中的花草樹木、庭院景色、別墅特色表現(xiàn)得讓人身臨其境。派黎思用自己的插畫使本來平平淡淡的書大放異彩,究其原因可能是他比該書的作者更了解讀者想了解到的、看到的是什么。
四、結語
派黎思代表了美國插畫黃金時代的藝術巔峰,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插畫家。派黎思商業(yè)插畫的巨大成功,并非只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沒有無線電廣播、電影和電視對期刊的競爭,而是因為派黎思不斷學習和思考。在他獲得成功、畫作被人爭相模仿的時候,他能吸收、凈化每一個現(xiàn)代的新奇事物,再匯入自己強烈的有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
參考文獻:
[1]劉洊波.美國文學史概述及作品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卡特勒 L S,卡特勒 J.派黎思作品精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
通訊作者:
徐延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