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描是中國繪畫中的基礎造型方式,因為其本身就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白描是由純粹的線構成的,文章從線條本身出發(fā),從執(zhí)筆方式、筆力的掌控和時間空間上的行筆的運動形態(tài)著手,論述勾勒線條的用筆技巧。
關鍵詞:線描;中鋒用筆;運筆形態(tài);筆力;白描
白描也稱為白畫,或是線描,來源于中國早期的粉本,是中國繪畫最為傳統(tǒng)的表現方式之一。線在中國繪畫中至關重要,是最為基本的表現手法,是中國畫造型的核心元素。由線組成的畫被稱為白描。白描相對于勾勒賦彩來說,更為簡單和純粹。因為只能通過線來達到以形寫神的繪畫原則,所以想要畫好,確實更加艱難。畫者通過線來解形,即精準地定位對象的外形輪廓,更準確轉達所描繪的對象的形體、質感、神態(tài)、神韻等等。線在中國畫中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審美要求,所以中國畫要求線條能夠展現描繪對象的形與神,很好地表達對象的造型、質感、層次和空間感,還要求線條本身擁有較高的質量和品質。
蘇軾曾在《書李伯時山莊圖》中說到:“雖然,有道有藝。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碧K軾在這里把“道”和“藝”定為繪畫的兩個基本原則。這個“道”和“藝”更接近我們今日所說的思想性和技巧性。二者是是并重的,沒有“道”的畫索然無味,而“道”是需要通過“藝”來表達的。所以為了能更好地表達其審美情趣,畫者就需要擁有足夠的技巧。在白描繪畫中,這個技巧包括了造型能力、構圖能力、用筆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一幅白描擁有再完美的造型和構圖,若沒有高品質的線條來呈現,也成為不了好作品。優(yōu)質的線條可以使白描畫作帶給人更好的審美享受,所以線條本身的質量和品質也是尤為重要的。線的質量、品質是通過用筆來完成的。運筆是指毛筆在手中的運動方式和狀態(tài),是筆鋒在手指、手腕、手肘,甚至全身的力氣控制下的運動形態(tài)。
首先正確的執(zhí)筆姿勢是勾好線條的基礎,尤其要掌握正確的執(zhí)筆方法。執(zhí)筆要做到掌虛腕平,這就需要五根手指握住毛筆,每根手指都在相應位置,分工明確,相互作用?!把?、鉤、格、抵”四字是對傳統(tǒng)握筆方式的準確概括?!把骸笔侵赣赡粗负褪持复钆浒压P管控制住?!般^”是食指彎曲,從外側鉤住筆管,向內用力?!案瘛眲t是無名指貼著筆管內測,向外用力?!暗帧笔切≈竿兄鵁o名指。從這些動作看,在五指齊力的作用下能夠很好地向四面行筆。
中國繪畫中常用的兩種用筆方式是中鋒和側鋒,而線描中幾乎都是由中鋒用筆來完成的。其一,中鋒用筆可以畫出極細的線條。線條本身或剛勁,或柔美,或粗,或細,變化萬千,但由于它本身是相對纖細的,所以這些都是在小范圍里的微妙而又細膩的變化。側鋒用筆則是筆桿與紙面的角度小于90°,而中鋒用筆的標準姿勢是直管執(zhí)筆,筆管垂直于紙面,形成90°左右的角。這樣的姿勢可以讓筆毫與宣紙之間的作用力保持垂直方向,使筆毫接觸紙面的面積最小化,畫出細如蛛絲的線條。其二,中鋒用筆可以使線條更加圓潤渾厚。如果把宣紙的剖面放大很多倍,就會發(fā)現宣紙就像海綿一樣是種多孔纖維,有一定的吸水性。中鋒用筆時,筆管豎直,筆鋒中正,下筆時,筆毫開始接觸于紙面,毛筆中的墨于筆毫中流向宣紙,接觸過后,在宣紙的剖面就形成一個類似左右對稱的半圓形的墨跡。如果側鋒用筆,剖面則會形成一面深一面淺的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從行筆效果上看,中鋒用筆可以使線條飽滿圓潤,所以中鋒用筆時,才會畫出圓潤渾厚的線條,滿足我們對于線的立體感和厚度的追求。
毛筆在運行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形成萬千變化的線條。筆在空間上的變化包括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和上下運動。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的軌跡就是直線條和曲線條。恒定的直線或曲線運動可以畫出粗細均勻的線條,這種線條被稱為鐵線描和高古游絲描。直線運動中從方向上的區(qū)別又可以分為順筆和逆筆。順筆是指用毛筆把線條是由懷內向外畫出,逆筆則是由懷外向內畫。順筆時所畫的線條更容易畫得自然流暢些,逆筆時線條會更加艱澀。上下運動指的是提按。所謂提按,包括把筆提起來和按下去的兩種動作與能力。在行筆的過程中把筆按下去,線條就會漸漸變粗,提起來就會漸漸變細。釘頭鼠尾描就是運用這兩種能力畫出釘頭和鼠尾的。行筆過程中對于時間上的把握包括快、慢和停頓,即疾、徐和留駐。畫面中線條在速度方面的變化也是可以看出來的。例如:在熟宣上作勾勒線條,假設筆端下墨的速度是相對穩(wěn)定均勻的,行筆慢時,墨跡中的墨就會比較多,線條相對實一些,質感更加潤滑;行筆快的時候,墨跡中的飛白就會比較多,質感粗糙,相對虛一點。時間上的快慢把握可以使得勾勒出的線條虛實對比更豐富,更富有節(jié)奏感。所以行筆過程中對時間和空間的幾種運行方式的不同排列組合和轉換,就可形成輕重、剛柔、疾徐、粗細等變化。傳統(tǒng)繪畫中的十八描分別為鐵線描、柳葉描、橄欖描、竹葉描、蚯蚓描、棗核描、琴弦描、減筆描、高古游絲描、混描、枯柴描、釘頭鼠尾描、曹衣描、镢頭釘描、螞蝗描、折蘆描、行云流水描、戰(zhàn)筆水紋描等等。這種造型的描法也是在這些運筆變化中完成的。
雖然線外在的形態(tài)千變萬化,這種變化都可以通過行筆過程中的運動形態(tài)來表達的,但這些運動的形態(tài)只是外在的用筆表現方式,從根本上講還是對筆、墨、紙的駕馭掌控能力。這種駕馭的能力源于對筆力的掌控也是需要不斷實踐和練習才能掌握的。
南齊謝赫的“六法”,自古以來都是評判繪畫的最有概括力的法則,也是畫者作畫時的重要準則,就是在今天看來也依舊適用。“六法”中的第二法是“骨法用筆”,其中“骨法”即線條,但并不是所有線條都可符合“骨法”的要求。從字面上看,“骨”就是能撐起肌肉的最為堅硬的物體,所以它具有堅實的特性?!豆P陣圖》有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可以說線條質量的高低與筆力息息相關,讓線條具有骨的特性則需要使線條具有筆力。筆力是指筆法上所體現出來的力量和氣勢,所以在中國的繪畫當中,所謂的“骨法”應是指具有筆力的線條。筆力理論是書法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書畫同源,把這一理論放到白描繪畫中去也是一樣適用的。
筆力即力感,或是力量感?!叭肽救帧薄傲ν讣埍场本褪菍P力的要求。筆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是物理層面的,也是實踐的過程中各種力的合力,包括手腕的力量、五指的力量、手臂的力量、毛筆的彈力、紙面的摩擦力,還有行筆慣性等等。腕力、指力、臂力都是畫者注入筆端的自身力量。這些力在一起,共同影響了勾勒線條的效果。毛筆筆鋒柔軟的特性,造成在實踐的過程中,筆端雖輕柔卻又讓人覺得重若千金,難以掌控,所以想要執(zhí)筆平穩(wěn)合宜是需要調動自身力氣的?!墩摃苏Z·運筆》中有個精彩絕倫的比喻,說運筆是用拔山舉鼎的力氣為舞女插花。這個比喻把用很大的力氣勾勒出精巧的線條的狀況表達得淋漓精致、準確無疑。傳說王獻之學書,王羲之從獻之背后拔筆,沒有拔動,得出王獻之學書必有所成的結論。黃庭堅也曾經夸獎過米芾的兒子說“虎兒筆力能扛鼎”。這些都說明想要很好地駕馭毛筆需要極大的力氣。線條不僅僅只有剛硬的一面,也有的輕盈柔軟的一面。這里的柔并非說是不需要力氣和力感,甚至“輕柔”的線條需要更大的力氣去完成行筆過程。這個“大”并非是指把毛筆握得死死的,而是要協(xié)調手指、手腕、手臂,甚至全身的力量注入于筆端,留于紙上。往往我們的力氣還需要支點來支撐,通常是手腕、手臂、手肘還有肩關節(jié)等。支點的選擇是根據所畫線條長短或畫面需求來決定的,所畫的線條越長,支點就需要離筆端越遠。筆鋒的彈力和紙面摩擦力則跟我們選擇的繪畫工具和材質有關系。筆鋒彈力是畫者用筆時筆鋒的反作用力,如:狼毫筆筆鋒的彈力就較大,筆鋒按下去時就比較吃力;羊毫筆筆鋒柔軟彈力較小,把筆鋒提起來就比較困難。摩擦力則是行筆過程中毛筆和繪畫材質之間產生的力。比如絹本和光熟紙上,比較光滑,行筆過程中摩擦力較小,線條就呈現出比較滋潤的效果。如馬遠、夏圭花鳥小品上蒼勁筆法所呈現出的水墨淋漓感。毛熟宣表面比較粗糙,摩擦力更大,畫出來的線條就容易出現飛白,就比較枯燥。如喬仲常的《赤壁賦圖》,其中線條頗具率意。適當的干濕變化可以使線的韻味更加豐富。通過練習,使得這些力氣協(xié)調合作,靈活運用,等技巧純熟后,才可以行筆得法,揮灑自如。
二是審美層面上的,即在實踐過后形成的效果給與人的審美感受。行筆如泉水噴濺,頓筆像泰山一般穩(wěn)健,這些形容都在審美層面上對力感進行要求。筆力驚絕、蒼勁有力、用筆老辣、渾厚華滋、剛勁質樸、優(yōu)雅、粗糙、細膩、豪邁、謹嚴、灑脫、持重等詞語都是用來形容觀畫者的不同審美感覺的。不同的線條帶給觀畫者不同的審美體驗。筆力物理層面的認知和鍛煉是達到審美層面要求的必經之路,同時也促進了審美層面的升華,審美層面的感受也被畫者用來檢驗技巧實踐的結果。
用筆是需要基于所描繪的客觀物體的,脫離了具體形象的用筆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而想要表現出對象的質感、形態(tài),表達出畫者的思想情感和風格氣度又離不開運筆筆法。只有將這些用筆結合所描繪的物體的形象特質,才能很好地表達,給人以美的質感。
參考文獻:
[1]劉海勇.中國畫花鳥白描[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9.
[2]單國強,單國霖.李公麟白描傳派·梁楷減筆畫派[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4.
[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4]林木.筆墨論[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
[5]張伯榮.中國書法筆力詳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6]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7]劉玉棟.依據書法筆力對運筆基本問題的再認識[D].中國美術學院,2014.
[8]汪蘭.淺談中國書法中中鋒用筆的標準狀態(tài)[J].藝術科技,2015(2).
作者簡介:
馮冠慧,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