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壽波 趙永芳
青少年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擔負著神圣的職責。他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關系民族未來、國家前途和社會興衰。對青少年開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做好這項工作,思想政治教師責無旁貸,而廣大語文教師也應該自覺挑起這個使命擔當,發(fā)揮好優(yōu)秀文學作品“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功能,讓語文課成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之一,實現(xiàn)真正的教書育人、立德樹人。
一、語文課落實“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是時代的歷史使命
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教授、學習和研究方面,我們的先哲一直把“文以載道”“文道統(tǒng)一”“文以化人”作為自己的使命,在這方面多有論述與實踐。比如荀子在《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最早提出“文”要“明道”的主張,到三國時的曹丕又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到了唐代,韓愈又提出“文以貫道”之說,柳宗元也主張“文以明道”。宋代,隨著理學的興盛,“文”的“載道”功能得到極大強化。當然,他們所提倡的“道”是為封建君王服務的,但也是為當時的家國天下服務的,現(xiàn)在看來雖有時代局限性,但其對于促進社會進步,教化人民,弘揚美德等無疑也起了巨大積極作用。到了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家郭沫若也講過:“古人說的‘文以明道用現(xiàn)在的話說,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他本人在這方面建樹頗豐。比如著名的《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抗戰(zhàn)歷史劇”,無一不是文學著作與“政治宣傳”的生動結(jié)合,在當時對喚醒民眾,凝聚力量,鼓舞士氣,一致抗日,起到了廣泛而巨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誕生的《紅巖》《保衛(wèi)延安》《紅旗譜》等,內(nèi)容都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主旋律,成為“紅色經(jīng)典著作”,它們的作者都忠實而自覺地在作品里面完成了“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歷史使命。現(xiàn)在我們在語文課上,對節(jié)選自上述著作的經(jīng)典篇目的學習,除了對篇章布局、文辭的學習借鑒外,更多的是對其立意、精神內(nèi)涵,即“道”的學習與傳承。
當前,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新時代需要有更加強大的精神坐標。在語文課上賦予教材“文以載道”新的時代使命,首先是契合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作為教師,教育學生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美德,責無旁貸。我認為,在這方面語文課本是最好的載體,語文課堂是最好的陣地,語文教師理應成為最優(yōu)秀的“宣講員”。可以說,大到民族精神、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個人的文明修養(yǎng),要用恰當?shù)男问郊右哉宫F(xiàn),語文課有廣闊的舞臺空間,語文教師完全應該、也完全可以大有作為?!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也有明確的定位和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站在對民族、對歷史、對未來負責的角度,高度重視語文課“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歷史使命。其次,面對現(xiàn)在青少年學生身上出現(xiàn)的思想問題,也需要我們用正“道”以“文”的形式去“化”他們。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不良思潮、影視網(wǎng)絡等影響,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誠信意識淡薄、享樂主義流行、個人主義突出、甚至價值觀審美觀扭曲。還有的在崇拜“小鮮肉”“娘炮”的同時,惡搞、懷疑甚至否定歷史和英雄人物。問題不可謂不令人憂心。這就需要我們必須有效利用語文課、語文課本,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引導,實現(xiàn)“文以化人”。再次,由于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課“載道”“化人”功能弱化。很多語文教師往往“授業(yè)”“解惑”做得多,“傳道”“化人”退居其次,教知識傾盡所能,教做人普遍不足。在新的歷史時代,我們有責任切實落實好“立德樹人”任務,既教知識,更教做人。
二、語文課落實“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具有獨特優(yōu)勢
語文課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因為它不僅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還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運用語文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一)有基礎。“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在我國,“文以載道”“文以化人”,自古而然,有深厚的歷史積淀??鬃印叭收邜廴恕钡膱?zhí)著追求,孟子“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豪邁,杜甫“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情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的必勝信念……這些文句所表達的“道”既各不相同,卻又血脈相傳、殊途同歸,無不凝聚和體現(xiàn)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濃濃的家國情懷,體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那些“民族脊梁”的責任與擔當。這些“道”以“文”的形式記載、流傳,他們不僅是文字符號,更是我們的國家魂、民族根,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烙印,深深熔鑄于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靈魂之中。這些完全可為我們在語文課上“傳道”“化人”提供絕好的借鑒??梢哉f語文課實施“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德育教育,基礎雄厚。
(二)有形式。語文課實施“文以載道”“文以化人”,題材多樣,內(nèi)容豐富,同時還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為其它學科所少有。在語文課上,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領略眩目的先秦散文、諸子百家;領略皎皎的漢宮秋月、賦體辭章;領略氣象渾厚、璀璨奪目的盛唐詩篇;領略“大江東去”的豪放、“曉風殘月”的婉約;領略“小橋流水人家”里的元曲雜劇;領略“誰解其中味”里的紅樓一夢。還可以領略一千個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還可以領略用自己美麗、豐韻、嬌媚換取人生體驗的瑪?shù)贍柕?還可以領略《人間喜劇》里十九世紀的法國。這些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載體豐富,包羅萬象,其內(nèi)容涵蓋了心系天下、憂國憂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報國守邊、勸惡從善等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各個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完全可以說,沒有任何另外一門學科有語文課這樣豐富的形式,可以用來“載道”“化人”。
(三)有內(nèi)涵。語文課的思想教育,沒有枯燥無味的說教,均植根于優(yōu)美的文字、動人的篇章中,其意蘊豐富、雋永悠長,寓理于文、生動活潑,易于理解和接受。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然要注重挖掘語文課的思想教育內(nèi)涵,在教學過程中,從語文學科特點出發(fā),在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我們可以通過語文課,為學生打開一扇窗,遙看“西嶺千秋雪”,注目“萬里送秋雁”,聽得“十里蛙鳴”,聞到“三秋桂子”;江南有杏花春雨,塞北有金戈鐵馬;自豪于“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傷感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川美景盡收眼底,國運盛衰流瀉筆端,這不就是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嗎?屈原身披香花幽草的高潔,陶淵明歸隱南山的決絕;陳子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感喟,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灑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杜甫“窮年憂黎元”的嘆息;白居易的淳樸,杜牧的清麗;辛棄疾的豪邁雄壯,李后主的優(yōu)柔婉約……種種高潔的人格,種種幽雅的情愫,種種洗練的表達,匯成一曲清冽的泉水,在學生的心中汩汩流淌,學生浸潤其中,任詩意在心中蕩漾,美麗在心中生根發(fā)芽。這就是語文賜予我們的道德和藝術的滋養(yǎng),這就是最生動不過的思想教育。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內(nèi)涵!
三、語文課落實“載道”“化人”要注意方法原則
語文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是極為豐富的,如強烈的愛國情感、高尚的人格魅力、積極的進取精神、天人合一的樸素宇宙觀等等。語文教材本身確實不失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絕好素材。但是語文課畢竟不是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還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因此,只有根據(jù)語文學科特點,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在語文教學中有機結(jié)合,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筆者認為,實踐過程要注意把握三個“度”。
(一)要講究“適度”。適度,就是恰到好處,既不太濃也不太淡。為什么有人把語文課教成政治課? 原因就是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度”,在語文課中拔得太高, 失去了“語文味”,犯了超負荷的錯誤。為什么又有人把語文課教成單純知識課? 也是因為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度”,在語文中降得太低,幾乎為零,以至失去了語文學科本身就包含著的思想情感因素。那么如何做到適度呢?我想,水到渠成、適可而止,就是比較理想的“度”。不足,起不到效果;太過,則成為空洞說教,令學生厭倦。比如教學《濟南的冬天》,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并學習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就可以了,如果再談到保護自然,愛護環(huán)境,建設秀美濟南,那就扯的遠點了。
(三)要把握“力度”。力度,就是要把語文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學生的心靈中去,而且是強有力的、富有效果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師的話入學生的心呢?一是挖掘要深。要把握好古今優(yōu)秀文化作品的“魂”,力戒膚淺。古人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師必須認真把握文本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素,并真正“鉆”進去,務必使自己深有體會,富有感情,能準確把握課文的思想情感教育切入點,然后再興致盎然地走進教室,去感染學生,上好這堂課。切記淺嘗輒止,食而不化,生硬灌輸。二是過程宜緩。語文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宜傾盆大雨,而宜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于細嚼慢咽中品出蘊含于文章中的道德情感“滋味”,起到“慢工出細活”的效果。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和學習講究“玩味”“涵養(yǎng)”“浸潤”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三是要持久發(fā)力。語文課“文以載道”“文以化人”貴在落實,難在堅持。課堂內(nèi)外貫穿深入淺出、恰如其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藝術,要講究方式方法,但不管方式方法怎么好,一曝十寒是大忌。這項工作不可希求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應該久久為功,方見成效。
(三)要找準“結(jié)合度”。結(jié)合度,就是要選準語文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火力點,然后從這一點噴射出去,才能命中目標。一是找準“點”,注意“道”與“文”的完美融合。特別是要注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新時代解讀,做到古為今用,避免兩張皮,生拉硬拽。如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就要在介紹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像品龍井茶那樣反復朗讀、吟誦、品味其繪聲繪色、傳情傳神的語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描寫的藝術境界之中,從而獲得與作者同步的情感體驗。聲情并茂的誦讀、講解之后,再抓住作品中能表現(xiàn)主題思想的點睛之筆,提出“身處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我們應怎樣去認識和借鑒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志”的問題,并適時請學生談理想、談信念、談人生,激發(fā)他們走出自我,胸懷天下,樹立強我中華的遠大理想。這樣,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又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的啟迪。二是注意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帶領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對荷塘清韻、巫山猿啼、灞橋別柳,以及對莊周的逍遙之游,對屈子的投江求索,對曹孟德的壯心不已,對于謙的留清白在人間,對秋瑾的熱血灑去化碧濤等等,這些滋養(yǎng)生命、凈化心靈、喚起良知、增壯骨氣的東西,我們要情真意切的帶領學生去研究,去體味,最終內(nèi)化為自己的血肉。而對于“郭巨埋兒”“賣身葬父”等愚昧腐朽的東西,要引導學生辯證批判,堅決摒棄。
語文教材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語文課堂有廣闊的思想教育空間,教師要立足于新時代召喚和語文新課標要求,加強德育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研究,發(fā)揮語文學科的獨特優(yōu)勢,有機、有度、適時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整個語文教學之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
尹壽波,趙永芳,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寧家埠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