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梅
(靈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婦產科,河南 三門峽 472500)
對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卵巢或輸卵管腫瘤等均可采用子宮切除術治療,以往臨床多采用腹式子宮切除術,創(chuàng)傷較大,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有相關研究表明術后患者盆底完整性遭到破壞,盆底功能下降,并且手術導致的陰道縮短對患者性功能存在負面影響[1]。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因其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被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中,但關于該術式對患者性功能及盆底功能是否有影響尚無定論[2]。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患者術后性功能及盆底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靈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例子宮良性病變行手術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2~56歲,平均(41.38±6.73)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6例,子宮腺肌病13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0~58歲,平均(41.69±7.91)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7例,子宮腺肌病14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4例。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完整;(2)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并簽字。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功能障礙;(2)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腹式全子宮切除術:行連續(xù)硬外麻醉和靜脈麻醉,留置導尿管,于臍部下方取8 cm左右縱向切口,逐層切開后,對子宮及附件詳細探查,反折膀胱腹膜下推后,常規(guī)切除子宮,電凝止血,并用生理鹽水沖洗,觀察無活動性出血后,常規(guī)縫合。觀察組接受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麻醉同對照組,于臍下做穿刺,建立CO2氣腹,置入腹腔鏡,于左、右下腹各做1個5 mm左右操作孔,置入手術操作器械。陰道內置入舉宮器,腹腔鏡探查盆腔、子宮等狀況后,離斷卵巢固有韌帶、圓韌帶、雙側輸卵管峽部,反折膀胱腹膜,行陰式子宮切除術,縫合陰道殘端,電凝止血,并用生理鹽水沖洗,觀察無活動性出血后,留置導尿管,退出操作器械,關腹。
1.3 觀察指標(1)性功能: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數(shù)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xiàn)SFI)[3]評估患者性功能,該量表含行活動、性交、性刺激等維度,滿分36分,評分越高,性功能越好。(2)盆底功能障礙:統(tǒng)計術后患者出現(xiàn)陰道頂端脫垂、陰道前后壁膨出、壓力性尿失禁和性生活質量下降情況。
2.1 性功能術后,兩組FSFI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性功能水平對比分)
2.2 盆底功能兩組盆底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盆底功能障礙情況對比[n(%)]
子宮病變是臨床常見婦科病,對于保守治療無效者,可通過手術切除子宮以達到治愈的目的。腹式全子宮切除術是經典的傳統(tǒng)術式,可暴露較大手術視野,便于手術醫(yī)生操作,但其對盆腔的支持結構具有較大破壞性,造成患者性功能和盆底功能下降,故臨床致力于尋找更為有效的術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FSFI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FSFI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全子宮切除術可導致患者性功能下降,但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性功能的影響較小。分析原因在于,子宮切除后,卵巢供血量減少,卵巢功能下降,同時子宮的分泌功能消失,導致患者體內激素失衡,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上變化,從而降低性功能,并且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精神心理上變化小于腹式全子宮切除術,故該術式對性功能影響較小[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盆底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在于女性盆底的肌肉、韌帶、神經和器官等都具有獨立的解剖功能和生理作用,且各部分又相互聯(lián)系,術中對子宮主韌帶、骶韌帶進行離斷可影響到支配膀胱、直腸的神經,破壞了盆底的整體性,從而引發(fā)盆底功能障礙[5]。另外,手術造成陰道支持結構改變,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陰道頂端脫垂和陰道壁膨出;手術造成膀胱位置改變,增高逼尿肌的活性,并損傷尿道、膀胱連接處,引起壓力性尿失禁[6]。雖然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視野更為清晰,但仍舊無法避免破壞盆腔的完整性,故其對盆底功能造成的影響與腹式全子宮切除術相當。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可減輕對患者性功能的影響,但仍可對盆底功能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