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琪,王留根,付偉鋒,趙幸娜,李和平,曾西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種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癥狀不僅局限于消化道,還可累及消化道外的咽喉、氣道。吸入性肺炎是GERD常見的并發(fā)癥。反流胃酸誤吸入氣管及肺部,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引起抗生素使用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家庭和社會負擔增加[1]。藥物治療如H2受體阻滯劑、促胃動力藥、黏膜保護劑等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存在多種副作用,如心率失常、低鎂血癥、骨質疏松等[2-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針對GERD采用綜合康復治療,現(xiàn)將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GERD患者,入選標準:(1)符合《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中的GERD診斷標準[4];(2)年齡30~55歲;(3)咽喉部殘留嚴重程度分級Ⅲ級及以上;(4)簽署知情同意,能配合治療。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導致的吸入性肺炎;(2)食管占位及嚴重肝腎功能衰竭。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基礎治療相同,均口服奧美拉唑,每天1次,每次20 mg,晨起吞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綜合康復治療,具體如下。(1)生活方式改變。包括調整飲食結構,避免高脂、油炸食品,少食粗糙食物,避免飲茶與咖啡等,減輕并控制體質量。(2)吞咽功能訓練。①下頜抗阻訓練。每日3~5次,每次5~10 min。②Shaker訓練。每組20次,每日3組。③Masake訓練法(舌制動法)。每日3次,每次5~10 min。④門德爾松訓練。每日3次,每次5~10 min。⑤咽肌訓練。假聲訓練:發(fā)“h”“a”“w”“k”音,最后“k”加重發(fā)聲;反復訓練:持續(xù)發(fā)“k”音數(shù)秒,激活上咽縮?。环磸屯萄驶蛘咧貜屯萄?;用力吞咽等。以上動作均可訓練咽部肌群力量,每日3次,每次5~10 min。⑥咽部冷刺激。每日2次,每次3~5 min。(3)呼吸功能訓練。①呼吸肌肌力訓練。每日2次,每次10~15 min。②咳嗽訓練。每組15次,每日3組。(4)有氧運動。功率自行車,每日2次,每次30 min。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具體包括:反流癥狀、咽喉部殘留、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1)采用胃食管反流病問卷(GerdQ)評估反流癥狀[5]。(2)使用軟管喉內鏡吞咽功能評估法評估咽喉部殘留,患者吞咽經(jīng)食用色素染色后的水、稠糊及固體食物,觀察吞咽后咽喉食物殘留情況,并用以診斷咽期吞咽障礙,可評估一口量食物吞咽后、清嗓或用力吞咽后咽部殘留量情況,其分級基于人體解剖標志,不受患者年齡、性別和體型影響[6]。本研究參考耶魯大學咽部殘留嚴重程度分級量表(英文版),翻譯為中文版。見表2、3。
表2 會厭谷殘留嚴重程度分級定義
表3 梨狀窩殘留嚴重程度分級定義
2.1 反流癥狀治療前,兩組患者Gerd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erdQ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GerdQ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GerdQ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咽喉部殘留治療前,兩組患者咽喉部殘留(會厭谷及梨狀窩)嚴重程度分級人數(shù)所占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Ⅰ、Ⅱ級總人數(shù)所占比例高于治療前,Ⅲ、Ⅳ、Ⅴ級總人數(shù)所占比例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Ⅰ、Ⅱ級總人數(shù)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Ⅲ、Ⅳ、Ⅴ級總人數(shù)所占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咽喉部殘留比較[n(%)]
2.3 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治療前,兩組患者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前后吸入性肺炎發(fā)生情況比較[n(%)]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GERD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及氣道、咽喉等食管外組織,進而引發(fā)一系列不適癥狀和/或食管黏膜病理改變的一類臨床疾病[2]。GERD為臨床常見病,在全球總體人群中發(fā)病率達20%,在我國發(fā)病率為5%~10%[7-8],其典型癥狀是燒心和反流。胃食管反流病會引起吞咽障礙,發(fā)病率高達80%,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的下降,會導致吸入性肺炎,GERD患者中肺炎累計發(fā)病率高于非GERD(HE=1.48,95% CI:1.31~1.67),表明GERD與肺炎的風險顯著相關[9]。
目前臨床常用質子泵抑制劑、促胃動力藥等治療GERD,但部分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后反流癥狀無改善,且針對治療GERD導致吞咽障礙的相關藥物的報道非常少見。此外,有研究表明,在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超過4個月的GERD患者中肺炎的風險更高。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機制可能是: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改變了消化道及呼吸道的pH值,使細菌容易定植,質子泵抑制劑可能抑制中性粒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致肺部感染易感性增加[10]。腹腔鏡Nissen胃底折疊術、Toupet半折疊術等外科治療雖可一定程度減少或緩解反流癥狀,但會對患者局部組織產(chǎn)生較大損傷,導致不良并發(fā)癥發(fā)生,影響患者預后[11-12]。內鏡下食管下端Stretta射頻、腔內縫合、食管下括約肌區(qū)注射術后也會存在不良反應[13]。
綜合康復治療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教育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進食習慣,減少胃食管反流癥狀的發(fā)生,從而預防了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吞咽功能訓練能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減少吞咽后咽部食物滯留,降低誤吸發(fā)生率;呼吸功能訓練能增加膈肌張力,從而加強患者的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減少反流的發(fā)生[14];咳嗽訓練使患者及時排出誤吸物,降低誤吸性肺炎發(fā)生率。
綜上,綜合康復治療可以改善GERD患者反流癥狀,提高吞咽功能,減少咽喉部殘留,減少誤吸性肺炎的發(fā)生,有利于患者整體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