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幼萍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萬億元,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2030年前后,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暴ぉぴ玳g新聞里頓挫有力的聲音讓人忍不住頻頻點頭。
“中國餐飲業(yè)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此外,大型聚會浪費則達38%,而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暴ぉね聿妥郎峡吹綀蠹埳系陌准埡谧肿屓瞬幻鈸u頭嘆息。
“93克,就是一兩個饅頭嘛?”朋友把他不愛吃的咸蛋白扔到骨碟里說,“中國的糧食儲備據說夠我們吃兩三年的了?!?/p>
有個數學公式:0.02克×1400000000=2800千克。那么,每個國人一天少浪費一粒米,就可讓200個蘇丹小女孩們飽飽地吃上一年,而不必在禿鷲的死亡凝視下掙扎。
你的不屑一顧卻是他人的夢寐難求。
詩經里言:貽我來牟,即糧食賴天所賜,是上蒼福祉;重耳拜土也是源于對生長糧食的土地的敬畏。可是,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忘記了牙牙學語后就會背的那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物質的豐裕讓我們忘卻了“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農人耕作的模樣,當然也就沒有了對土地與食物“念此私自愧”的共情與敬畏。
曾有言: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我們慶幸于國家一直守住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自豪于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75%;但是,我們卻不知道,中國只是以世界10%的耕地面積養(yǎng)活20%的人口?20世紀70年代,曾經全球糧食庫存最低時僅夠吃26天?記不記得2008年,一度出現“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等讓人瞠目結舌的溢價新聞?還有,就是今天,尚有1/9的人口處于饑餓之中!
魏征說: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在“地大物博”的自豪感背后,是否還能清醒地認識,我國其實是資源匱乏的國家:我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我國的淡水資源人均占有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人均油氣占有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10。還真以為我們“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黨中央要求我們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其實是告誡我們永遠不要被一味地急速發(fā)展蒙蔽了眼睛,強盛之下亦不要以鄰為壑,更不要殺雞取卵,遑論那些“棄之迤邐”的鋪張靡費。
袁隆平院士曾說:一粒糧食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一粒糧食的價值,不僅在其經濟與政治功能,更重要的是蘊含其間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之文化意義,即“盛”絕不等價于“奢”。
當年后蜀的孟昶也曾立下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戒石銘》,成為美談。然,惜其用儉而不終也。后蜀滅亡,孟昶的享受之物成了戰(zhàn)利品,其中有一只七寶夜壺,精美無比。太祖嘆道:你的夜壺都用七寶裝成,那你用什么碗吃飯呢?奢靡至此,安得不亡!隨即將七寶夜壺摔得粉碎。 歷史固然已是灰燼,但灰燼深處有余溫。奢生妄念,侈則茍得;“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人和國家莫不如此。
豪擲之前不免巧奪,斗富之時體恤缺位,高糖與高脂讓我們社會的血液缺氧少鈣。追夢的鳥翅上系上黃金,如何高飛?
如果說“盛”是生活富裕的表征,“儉”才是內心豐盈的注腳。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苯裉欤皣覅栃泄?jié)約,反對浪費”,已經寫入了憲法。崇儉戒奢,應是現代文明發(fā)展的重要題旨,也是國家強盛的真正基石。躬行節(jié)儉、不棄微末,每一個節(jié)儉乘以14億,將是巨大的資源重配;日積月累,久久為功,每一次努力乘以14億,都是托舉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