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橋元淳一郎,日本相愛大學名譽教授、著名科幻小說家。橋元先生于京都大學理學部獲得修士(碩士)學位后,師承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博士,專攻物理學?,F(xiàn)任日本時間學會理事、日本文藝家協(xié)會、日本SF(科幻小說)作家俱樂部、日本物理學會、日本天文學會會員。
橋元先生著述頗豐,其主要作品有:《時間產(chǎn)生于何處》《時間與生命》《人類的漫長午后》《薛定諤的貓好嗎》《變色龍渡過大海》等。在教學、撰寫科幻小說的同時,為了普及物理知識,他還相繼出版了《橋元式物理解讀法的大原則》《超凡魅力的老師的物理》《引人喜歡的高中物理》等物理教學參考書,深受日本高中生的歡迎。
此次,編委會副主任孫久富先生特邀橋元先生為雜志第五期撰稿,由于日本疫情日趨嚴重而未能執(zhí)筆。不過,橋元先生為本刊特意寄來科幻小說《22世紀的社會眾生相》,從科幻的角度來預測人類生活的變化,并提出愿與中國讀者探討由時代變化而帶來的生活與健康問題。
本刊編輯部考慮到《22世紀的社會眾生相》對于當代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本期開始,將以連載形式刊載這部小說,希望廣大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又能有所思考。
本書是用科幻小說SF的構思,綴述而成的22世紀的風景。只是單純地預測未來,會令讀者感到索然無味。所以稍微花了點心思,增加了趣味性。
22世紀,只要人類文明仍然存續(xù),文明的中心必定會有電腦。因此,除了序章和終章,我試著以英語C開頭的單詞,描寫了22世紀會變成什么樣。當然,預測總是有不準確的地方。因為22世紀尚未成為實現(xiàn),而且有些事情只能在22世紀中才能實現(xiàn)。
如果能以本書為立足點,讀者們能各自描繪出自己的22世紀,當幸甚之。
科學著實在進步,不過,無需列舉《源氏物語》的例子,戀愛感情卻從幾千年前起就沒變過。豈止是沒變過,可以說是正在逐漸退化(標題中的“進化”大家會理解為“反語”1吧)。隱藏在心中的思念和悲緒,與科學弄清原子和分子的世界成反比,正不斷消失。
要說為什么會這樣,那是因為戀愛之美,在于具有不以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神秘性”和“悲緒”。而科學則是“魔杖”,因為它能按照人的意志將愿望變成現(xiàn)實。
近年來腦科學的進步,令人瞠目。正電子CT這類裝置,在不給實驗對象帶來任何痛苦的狀態(tài)下,就能將神經(jīng)元細胞之間的興奮傳達搞得一清二楚。據(jù)科學研究表明,感情是指神經(jīng)傳遞物質(zhì)所引起的腦細胞興奮。
如果將大腦內(nèi)的信息象手機那樣,通過無線通信傳達給其他腦細胞的話,我們就可以將他人的感情作為自己的感情來身感同受。
未來的戀人們不必再為“他(她)還會愛我嗎?”而煩惱,因為通過腦間手機,可以將他(她)們的心緊密連接在一起。這樣一來,作為戀愛美之一的“神秘性”也就隨之而消失了。
另一種戀愛美的“悲緒”,即指必然到來的離別之情。即便是忠貞不渝,永不變心,可是總有一天,“死”會造成二人的訣別(強迫性情死,并不是讓愛情永恒,而是無法嘗受被撕裂的痛苦。所以不得不忍痛了斷)。
科幻小說SF世界里的故事所描繪長生不老,當今,對于試圖獲得諾貝爾獎的、認真從事生命科學研究家們來說,是最受歡迎的研究課題。總有一天,人類一定會掌握不老不死的秘鑰。
如果真能獲得長生不老,那么永遠的愛就不再是夢想。通過腦間手機實現(xiàn)了戀愛的人們,就會像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一樣,永遠地談情說愛。
永恒的愛,如果能賜予我這樣的機會,誰會因為死亡而中斷愛情呢?
長生不老萬歲!
在說這種虛幻的夢話時,心愛的妻子就會嬌嗔地說道:“你呀,人終歸會死的呀!你現(xiàn)在還是想著要做點兒什么吧。如果永遠不死,那今天你做什么喲?”
確實,如果真有時間的永恒,那么,今天就應該什么事兒都不去做,也許連戀愛也不用談了呢!
怎么樣,對吧。戀愛并不是在進化,而是在退化。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讀者們還活著的時候,那樣的社會是不會到來的,所以還是請放心談情說愛吧。
如果說電腦、眼鏡、假牙基本上都屬于同一類生活用品的話,大概會遭到計算機技術人員們的反駁。如果不是說眼鏡和假牙,而是說汽車和鋼琴,那會怎么樣?也許會被敷衍道:“怎么說呢,都屬于科技產(chǎn)品。也就是說,從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工具的意義上講,都是一碼事兒吧?!?/p>
不過,要用電腦來占卜未來,上面講的從眼鏡到鋼琴的對比物,則大有參考價值。例如,我們來考慮一下眼鏡的進化吧。如果把眼鏡定義為補充人視力的工具,那么隱形眼鏡也是眼鏡的一種。如果制作隱形眼鏡的材質(zhì),和水晶體一樣,都是有機物;如果用幾乎可以融入水晶體的形狀來使用的話,與其說是隱形眼鏡,莫不如說是對水晶體的改造。像這種將人體一部分的機能用人造物來替換的人,在科幻小說的世界里被稱之為“機器人”。在這種意義上說,戴眼鏡和假牙的人也是“機器人”。
如果說眼鏡和假牙不算數(shù),那么汽車司機可是貨真價實的機器人。象F 1賽車手,恐怕連整個車體,都感覺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要不然,象那飛馳中的一瞬間拐角等,根本無法完成。
電腦也是一樣。因為它是補充人類大腦思考的工具,其進化的最終形式,是成為人類大腦的一部分。
百年之后,電腦無疑將成為大腦輔助器,但并不是說一定要把計算機植入大腦。鋼琴盡管是可以與人完全分離的樂器,但只要一旦天才的手指觸摸到鍵盤,就會從那里溢出豐富的情感。與此相同,放在桌子上的硅膠塊,只要用某種方法與人的思考回路相結(jié)合,人就像是自己在思考一樣,驅(qū)使電腦。
數(shù)以萬計的四則運算和復雜的微積分計算,就像是在暗算一樣,瞬間就完成了。數(shù)以萬計的顧客數(shù)據(jù),恰似熟悉自己的家人一樣鮮明地留在記憶里。與大腦結(jié)合的電腦,會讓人在心里產(chǎn)生錯覺。而且,通過電腦可以將別人的大腦和自己的大腦結(jié)合起來。如果認為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軟件存儲在自己的記憶中,那不僅是自己,也是其他眾多人的記憶。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那些數(shù)據(jù)可能被改寫了。它已經(jīng)不再是自己的大腦,而是和很多人共享的大腦。
仔細想來,這種記憶和軟件的共享,并不是百年之后的事兒,而是現(xiàn)實正在發(fā)生著的。雖然是通過指尖和鍵盤這一裝置。不過,我們可以像搜索自己的記憶一樣,將擴展到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的信息檢索出來。如果是游戲狂的話,手指和鑰匙是機器的一個簡單的連接部分,感覺自己的心和游戲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如此想來,大腦輔助器之類的東西,似乎也不是什么帶有革命性的事情。更不用說,材料是從硅變成有機分子,電磁開關是量子性的,容量增加幾十位數(shù)。這些雖然都是很大的進步,但是作為百年后的計算機來說,這還是遠遠不夠的。
百年后的計算機,一定會成為超越工具的存在。比如說,電腦能改變?nèi)烁衽c心靈。這并不是單純地創(chuàng)造人工智能,而是意味著可以和他人交換喜怒哀樂。這是發(fā)現(xiàn)語言以來的一大革命。人類社會也許將不再是過去的形態(tài),我不知道是烏托邦還是什么邦,但我希望在22世紀的計算機上能做到這些。(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