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沉魚
老樹枝丫縱橫,縷縷斜陽順著葉間的縫隙,往下傾瀉。在南鑼鼓巷西大街,一幢古樸的四合院里,泓波楊府的天橋藝人登上舞臺,個個展示著自己的拿手絕活,絕技高超的他們不時引來臺下觀眾拍案叫絕。吆喝陣陣,掌聲迭起,古老的天橋藝術(shù)在此綿延傳遞,在歲月泛黃的畫卷中,泓波楊府已然載入老北京的歷史記憶。
關(guān)于老北京的故事,應該從南鑼鼓巷說起。始建于元大都時期的南鑼鼓巷,棋盤式的建筑布局,給人以規(guī)整的感覺。整個南鑼鼓巷由幾十條胡同組成,遠觀彷如一條巨大的蜈蚣蜷臥于此,沿著主軀干大街,無數(shù)爪子呈散射狀,向四面八方鋪展而去。
胡同一詞最早來源于蒙古語“胡侗”,后演變成今天的“胡同”。對于初入北京的我們來說,一條條形同相似的胡同,打著陌生的烙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置身南鑼鼓巷大街,路兩旁綠樹成蔭,灰瓦灰墻的四合院座座林立,時而隔著高高的院墻,余音繞梁的老北京話,從遠處緩緩傳來。
踏在青石板堆砌的路上,往里深入,院落排列緊湊,家家戶戶挨在一起,縷縷炊煙升起,燃著生活的希望。街面上,一排濃密的樹蔭下,幾個老大爺圍坐一圈,專心致志地聚焦于那一塊棋盤,在馬車世界,獨闖金戈人生。而在樹蔭的另一側(cè),大媽們鼓搗著手中的針線活,仨倆一起,嘮嗑家常,說著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沉靜的南鑼鼓巷,以舒緩的筆觸,抒寫著這塊地域的恬靜與安逸。
臨近傍晚,夕陽漸漸拉長的身影,瀉落在南鑼鼓巷的街道房屋,籠罩在金黃色余暉中的古樸街道,別有一番情致。抬起頭,仰望頭頂?shù)乃{天、白云,以及房屋上方臨空架起的四通八達的電線桿,想起很多電視劇中似曾相識的情景,徜徉在悠悠生活的調(diào)子里,不時有鴿群飛過,咕咕聲響過耳畔,顯示著一派老北京式的生活韻調(diào)。
老北京最有名的小吃,要數(shù)鹵煮火燒、炒肝和門汀肉餅。胡同口,一家小吃店賓客滿至,店小二肩披長毛巾,在店門前恭候著,面對往來如織的行人熱情地吆喝。待我們走近時,他已嫻熟地甩起長毛巾,三下兩下,將桌面擦拭干凈。
“客官,您請!”
等候少頃,一盤盤冒著熱氣的小吃上桌。先輕酌一口,炒肝味濃色香,含進口中,糯香的湯汁堆在舌尖,入口即化。再來一口門汀肉餅,咬上一口,汁液四射,全部放入嘴中,頓覺面香肉嫩。爸媽倆人吃著鹵煮火燒,聽一曲京韻大鼓,婉轉(zhuǎn)唱腔,回繞耳畔,時間好似在此停止,緩慢的生活,悠悠的曲聲,道說著老北京的舊時故事。
夜晚的南鑼鼓巷走入靜謐懷抱,人群由胡同逐漸向著河流聚集而去。遠處的河流在一輪碧月的映照下,縮成一條細長的綠錦絲帶,嵌扣在古老的南鑼鼓巷深處。河流之上,數(shù)百船只舟楫隨粼粼碧波輕劃蕩漾,船槳劃過的痕跡,撥開一簇簇歲月的余波。
河流對岸,燈火通明。岸上一排古樸的房舍,傳出陣陣茯苓餅的香味,酥嫩的北京烤鴨、香甜沁人的果干、軟糯爽口的驢打滾,各色小吃琳瑯滿目,讓我想一一嘗遍。夜晚的街市,如同一個五彩的燈籠,亮起在南鑼鼓巷,點綴著這方土地的繁華與人煙氣。
一河數(shù)十巷,千萬人聚集。南鑼鼓巷逐漸進入夜色的懷抱,身后的人群往來密集,人聲鼎沸的背后,每個人都在追尋著屬于老北京的那份緩慢和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