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聊宋詩,繞不過“南宋四大家”,他們分別是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和陸游。他們都是生活在南宋早期的著名詩人。因為他們都對南宋的偏安政策懷有不滿,一心想要恢復中原,是以也叫“中興四大詩人”。
在這四個人當中,我們對楊、范、陸都比較熟悉,尤其是楊、陸,更可謂是耳熟能詳。但對尤就不是很熟悉了,甚至可以說是比較陌生。
但尤能排在“四大家”之首,也絕不是浪得虛名。
那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楊、范、陸都那么有名,而尤的名氣卻不大。
首先,是楊、范、陸留下的詩都很多,特別是陸,留到今天的詩有9300多首;楊少點,也有4200多首。4200和9300是什么概念?是歷史上,寫詩最多的第二人和第三人(最多的是乾隆皇帝,寫了40000多首。但大家不要忘了,乾隆爺是皇上,他的這40000多首詩,恐怕80-90豫都不是他自己作的吧,且他如果不是皇上的話,怕是連找出一首被人爭相傳頌的都難);范呢?雖跟陸、楊沒法比,但也有近2000首。而尤卻只有區(qū)區(qū)59首。他留下的詩為什么這么少?原因一會兒我們再說。
其次,是楊、范、陸都有詩篇被編入了當下的中小學語文課本,比如楊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比如范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其三十一》———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比如陸的《書憤五首·其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獨尤沒有詩被編入當下的中小學語文課本。是以,當下不是學習中文專業(yè)的人,對他不熟悉,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好了,現(xiàn)在我再回過頭來,為大家解釋一下,尤袤為什么留詩這么少?
乃是因為一場大火。據(jù)《宋史》等:作為一個大藏書家的尤袤,一生著述亦頗可觀,大約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制》三十卷及《梁溪集》五十卷,但就是這場大火,將他這些著作全都付之了一炬。
尤袤留下的這59首詩,還是他的后人、清代詩人尤侗和《宋詩紀事》的作者厲鄂,從其他人的著作中,尋找出來的。
在了解了這些之后,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尤袤究竟何許人也。
尤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生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恥”發(fā)生的那一年。是年二月,金滅北宋??低踮w構五月一日于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是為高宗。之后,便一路南撤,直至建都臨安(今杭州),南宋開始]四月二日,常州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人。
尤袤家在當?shù)厥且粋€非常有名望的書香世家,家學十分淵厚。袤自幼耳濡目染,5歲即已能為詩句,10歲已有“神童”之名。后入太學(宗學),更是一去就“以詞賦冠多士,尋冠南宮”。(注:據(jù)《宋史·選舉志三》,紹興十四年,始建宗學于臨安,生員額百人:大學生五十人,小學生四十人,職事各五人。置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各一員。在學者皆南宮、北宅之子孫也。)
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年方21歲的尤袤,就考中了進士(這在整個科舉史上,都能排進前5了),可謂少年得志。想當年,白居易27歲中進士,還非常得意地自夸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笨墒桥c袤比,卻是已遲了6年。
尤袤考中進士以后,就被任命為了泰興(今江蘇省泰州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令(這也算是破格了吧。按照常理,新科進士初次授官,都是縣丞、縣尉一級的,一般要三五年才能升到縣令這一級。估計也是因為他21歲就考中了進士,宋高宗一高興,就直接給了他一個縣令當了)。
不過,這個泰興令實在是個苦官(也可能是沒人愛干,才給了他)。因為宋、金當時是以秦嶺淮河為界的,泰興緊臨淮河,金人每次南侵,此地都是首當其沖。尤袤去上任之時,泰興的外城,早已經(jīng)“屢殘于寇”,且內城之中,也到處都是一副“頹毀甚”“政怠民?!钡乃ハ?。
而尤袤卻是信心滿滿地想要在這里有一番作為。他一到任,即率領軍民重修了內外城墻。后來,金人再次南侵,連下江北十余縣,就連揚州都給攻陷了,獨泰興因為城墻堅固,而沒有被金人攻破。
尤袤還很關心百姓的疾苦,一到縣,即向百姓打聽,此間有何疾苦?皆曰:“邵伯鎮(zhèn)置頓,為金使經(jīng)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厲民。漕司輸藁秸,致一束數(shù)十金。二弊久莫之去?!币馑际牵涸劭h是金國的使臣來咱國的必經(jīng)之地,是以咱縣就在邵伯鎮(zhèn)給修了一個專供金使使用的豪華驛館,但是金使卻一次也沒有在那里住過,而那個驛館一年四季還要派人守著,這不是白白地耗費百姓的錢財嗎?還有,漕署每年都會循例讓泰興的百姓運送草秸到這兒到那那兒(大約是為了在發(fā)洪水時,用這些草秸來加固河堤),但這一捆捆秸草,送來運去,往往要花費數(shù)十金,實在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尤袤于是上書朝廷,將這兩大弊政都革除了。當?shù)氐睦裘?,都很感念他的恩德,不僅稱他是“此吾父母也?!边€為他立了一個生祠。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尤袤雖在泰興做了很多好事,卻并不居功以自喜,反而是更加心系百姓,覺得自己做還遠遠不夠。他曾寫過一首名為《淮民謠》的長詩,詩的最后幾句是這樣說的:
流離重流離,忍凍復忍饑。
誰謂天地寬,一身無所依。
淮南喪亂后,安集亦未久。
死者積如麻,生者能幾口。
荒村日西斜,破屋兩三家。
撫摩力不足,將奈此擾何。
這首詩可謂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對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寄予了極大的同情與深深的自責。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他品格是多么高尚。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