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爸-黃任
哈佛大學的學者公布了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項目的成果,其中幾個結論相當讓人震驚:
他們發(fā)現(xiàn):從小干家務的孩子比不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yè)率更高,犯罪率更低,總體而言變成獨立優(yōu)秀的成年人的概率要高得多。
對此哈佛的解釋是,做家務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很多能力:
比如鋪床或掃地,能讓孩子很有成就感,更自信,自我效能感很強。
比如做家務能讓孩子感覺是家里的一員,要為家庭負責任,從而更愿意做個好公民。
比如和別人分工合作完成一項家務,還能鍛煉領導與合作能力。
再比如洗衣服或刷盤子,能促進大腦發(fā)育,提升精細動作技能,讓孩子更聰明。
這些干巴巴的理論,估計有人會覺得沒啥說服力,所以你知道我又要舉例子了。的確,在美國,有一個媽媽就出色地驗證了以上的結論:
大兒子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創(chuàng)辦的公司以9.7億美元賣給了亞馬遜;二兒子創(chuàng)辦的公司,以超過10億美元的現(xiàn)金和股票賣給了通用;即便是最“沒出息”的三兒子,也是個非常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一門三將才,兩個億萬富翁。
孩子們這么優(yōu)秀,靠的可不是什么“祖墳冒了青煙”,而是非常簡單的“做家務”!
他們的媽媽,出生在馬來西亞一個貧困的家庭里。17歲時,她來到美國,沒有學歷,也沒有錢。
因為家里太窮了,媽媽必須要出去工作。但她不是讓孩子在家里待著,而是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小幫手。
比如,媽媽做房產經紀人時,就讓孩子們修理破家具、粉刷墻壁、打掃房間,或者是做一些基礎的數據錄入工作。
家里的家務活,媽媽會列出一張清單,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一起完成。
“我們都覺得這樣很不公平,但重要的是做家務確實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它讓我們從‘只考慮自己變成了‘了解我們的責任,也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團隊?!?/p>
兒子們把自己的成功歸于做家務。
做家務的意義,其實遠不止于此。
“愛干家務的孩子,將來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边@是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發(fā)現(xiàn)。
為啥?
因為從小就干家務活的孩子,更能體會別人的辛苦,會更有同理心。
他們考慮問題會更全面,站在對方立場上理解他人、關愛他人。
這不就是婚姻里,夫妻雙方最需要的嗎?
而美國的一項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懂得彼此分擔家務的夫妻,婚姻生活更美滿長久?!?/p>
這并不是哈佛大學自說自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在30年前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
專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Marty Rossmann在20年的時間里,跟蹤了84個孩子,了解他們在3~4歲、9~10歲、15~16歲參與家務的情況,并在他們20多歲時做了電話采訪。
2002年,Rossmann公布了研究結果:成年人成功的最佳預測因素是基于他們是否在三四歲時就開始做家務。
他還表示,如果一個孩子在十五六歲才開始做家務,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會覺得這是一種強迫,完全達不到早早就開始的效果。
這么一想,先不提為家里做的貢獻,不早點讓孩子做家務,那就是剝奪了孩子提升能力、獲得幸福的最好機會,是在拖他們后腿?。?/p>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要問了:孩子幾歲可以開始做家務呢?
“18個月大,也就是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p>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這時候的孩子會時不時想要給你“搭把手”。
去超市,想幫你拿東西;做飯的時候,在一旁躍躍欲試。
當孩子有了“幫助他人”的動機時,這就是讓孩子參與家務的最好時機。
當然了,這時候孩子大多都是照貓畫虎,別指望他們能真的做好家務。
等孩子大一些,2~3歲時就可以開始正式參與家務活了!
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歡做家務怎么辦?
關于這個問題,網上有不少回復帖,方法也很多樣。
比如制定獎勵機制,給孩子做家務的動力;比如用游戲的方式,讓做家務變得有趣起來;比如和孩子一起制訂家務計劃,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這些想法當然很好,對孩子也有激勵的作用。
但我想說,比讓孩子學會做家務更重要的事是:讓孩子真正領會到做家務的意義。
家務,是家里的日常事務,關乎每一個家人。做家務,是家里人表達愛、相互照顧的行為。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是一個臺灣媽媽在教訓不想做家務的女兒,讓我印象格外深刻。
媽媽只問了女兒一個問題:“你要做‘家人還是‘客人?”
“家人就是互相幫忙,也要做好自己的事兒,而不是只顧著在一邊休息。”
而客人就是“吃完東西,玩一玩就走了”的人!
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女兒不僅知道了自己的錯誤,還承諾說以后要收拾自己的玩具。
我只給小小常放過一次這個視頻,之后再叫他幫忙而他以各種理由推托時,只要我說“你想做家人還是客人”,他就馬上笑嘻嘻地起身了,屢試不爽!
其實不僅是孩子,愛做甩手掌柜,把家務都拋給別人的爸爸或媽媽,也都是家里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