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詩詞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已經行走了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一路走來都很幸運:入門有良師指引,出道有良友交流,在家有良人挑剔。整個過程基本沒走什么彎路。感恩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
一、良師指引
我自小喜歡古典詩詞,高考雖然選擇了理科,就讀于廣州師范學院(現(xiàn)廣州大學)物理系,但并未因此放棄這一愛好。1983年大學三年級時,有幸拜入嶺南名宿張采庵先生(1904~1991)門下研習詩詞。其時,先生已79歲高齡。本來絳帳已閉,因看了我送呈的習作,認為“孺子可教”,遂破例收下了我這個弟子。自此,每逢休息日,我必挾書前往先生府上聆教。風雨無阻,直到老師去世。
先師詩詞聯(lián)賦各方面的成就都很高,對我這個初入門的小弟子,并未全數(shù)灌輸,而是因材施教。認為我的心性和筆致,更適宜于詞,便建議我主攻詞課。并告誡說:為詞要多讀前人,但不可一味模仿;女孩兒家,能寫出自家個性,具有女性特有的情韻就可以了。
關于詩詞讀本,先師認為應先讀名家選本,再讀全本,再讀自己喜愛的個人精選集。開列的書單有《花間集》《唐五代詞鈔》《唐宋名家詞選》《絕妙好詞箋》《清詞選》等,特別推薦了《漱玉集注》和《涉江詞》二書,要求精讀細悟。此外,還要求我多讀各種詩詞理論書籍。授課時則以《絕妙好詞箋》為藍本,意在培養(yǎng)我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技法。先生學問博大精深,擅于因勢利導,深入淺出。我雖頑愚,亦每每茅塞頓開。
寫作方面,先生鼓勵勤習苦練,積累創(chuàng)作經驗,以達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命我每周習作一題,先小令后慢詞,循序漸進。我每完成一闋,先生必細加批點。見好句則喜上眉梢;見有不妥處則施以刀斧,絕不含糊。剛開始的時候,一首作品之中,約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被修改。當時的感覺,可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后來改動的越來越少,再后來,大多數(shù)習作都不用先生勞神費力了。偶有改動,也就一兩個字而已。如1987年習作《攤破浣溪沙·夏夜》有“架上薔薇數(shù)點紅,天街涼漸露華濃”句,先生閱后用朱筆在“數(shù)點紅”三字后批曰:“夜晚看花,顏色不明顯,宜以‘倦夜紅易之?!绷攘葦?shù)語,如醍醐灌頂。類似的例子頗多,恕不一一具列。
自1984年起,我陸續(xù)有作品在全國各大詩詞刊物發(fā)表。尤以1986年一組《浣溪沙·以詞代詩和采師江樓秋思》八首,獲得師友們廣泛關注和好評。茲錄二首如下以供批評:
其一
黃葉凋風亂打頭,薄羅冷怯幾分秋。因尋芳訊強登樓。? 春路已隨波渺渺,秋云卻共雁悠悠。極天何處是蓬洲?
其四
芳草佳人各一方,意如江水總迷茫。芙蓉昨夜又添霜。? 萬里相思愁一種,百年心事隔重洋。碧闌干外立斜陽。
上世紀八十代,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在復興傳統(tǒng)詩詞方面,也走在全國的前列,呈獻出一派生機。許多有見識、有擔當?shù)那拜?,尤其注重對中青年作者的培養(yǎng)。1987年9月,在劉田夫、許士杰、楊應斌、黃施民、王季思、陳蘆荻、張采庵、劉逸生、李汝倫、熊鑒等前輩支持下,我與周克光、蘇些雩、郭偉光等,發(fā)起成立了“后浪青年詩社”,并被推舉為社長。這是共和國成立以后,首個以格律詩詞為主的全國性青年詩人社團。當年的社員,不少已經成為現(xiàn)今詩壇的中堅力量。
回想數(shù)十年來一步一步的前行,一點一點的進步,無一不是前輩們傾盡心血,澆灌培植的結果。尤其是先師“上進之心不可無,功利之心不可有”的訓誡,令我終身受用不盡。詩詞門戶眾多,道路各異,得遇良師引導,婷何其幸也!
二、良友交流
詩道如棋道,要想使技藝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除了自家刻苦訓練之外,還要經常與高手過招。只有通過實戰(zhàn),有來有往,見招拆招,才能不斷突破自我,獲得提高。詩詞創(chuàng)作是一門綜合藝術,光有埋頭苦干的精神不行,要想創(chuàng)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與詩友交流、唱和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高手之間的唱和,不惟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更能激勵上進之心。
1987年后浪青年詩社的成立,為我們那一代人提供了一個詩藝交流的大平臺?!昂罄恕钡纳鐔T,幾乎囊括了當時顯露頭角的中青年作手。馬斗全、王玉祥、王星漢、王蟄堪、毛谷風、古求能、馮剛毅、朱志強、何永沂、劉夢芙、張智深、陳少平、鄭雪峰、徐長鴻、胡迎建、黃坤堯、蕭雨涵、曹長河、熊東遨、熊盛元、魏新河等,盡數(shù)在列。后浪青年詩社的社刊《后浪新聲》(期刊,油印本)所展示的作品,代表著這一代中青年的創(chuàng)作水平。我是該刊的主編之一,編輯過程中得以細讀詩友作品,獲益良多。
歷年來與后浪諸子的唱和,也令我大受裨益。通過唱和,可以體會和感悟到題材選取的多角度、切入途徑的多方位、表現(xiàn)手法的多層面等。
如1995年5月,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中青年詩詞研討會上,后浪二三子相約同賦《高陽臺·媚香樓》,便是一次很好的交流。這一組作品,都被收入熊東遨、晏西征主編的《我選百家詩詞漫評》一書中,不妨轉來一讀。
毛谷風/高陽臺·秦淮媚香樓
扇底桃花,橋邊柳絮,秦淮幾度春風。依舊笙歌,槳聲燈影搖紅。摩肩繼踵紛如鯽,嘆浮生、過客匆匆。幾人知,名妓香君,名士朝宗?? 南明國事何堪問,悵內存閹孽,外起邊烽。庭院幽深,經年繾綣情濃。勾欄千古誰曾見,卻妝奩、慷慨辭雄。黯神傷,世易時移,燕去樓空。
熊東遨評:起三句淡遠,切題得法。“依舊笙歌,槳聲燈影搖紅”十字,不惟炫彩生姿,旦饒寄寓,有“只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之慨。下闋敘南明國事,稍嫌直白?!肮礄凇币韵?,惟“慷慨辭雄”四字可視作香君贊語,余者皆不可測。
王蟄堪/高陽臺·秦淮河訪李香君舊居
檀篆煙消,鶯弦韻杳,蕓窗不駐芳春。庭院愔愔,苔深猶認嬌塵。珠簾翠幻屏山影,恍當年、寶霧香氛。暗歸來、燕子無言,也自傷神。? 吟魂小寄流連地,嘆霜縑碧血,曾染花痕。故國驚秋,可憐誰似釵裙。奇情壯悔都陳跡,漫評量、有酒盈尊。恁徘徊、朱雀橋邊,立盡斜曛。
熊東遨評:吊古傷懷,感慨無限??此肮蕠@秋,可憐誰似釵裙”一嘆,合教南明無數(shù)須眉汗顏。此意與花蕊夫人“十四萬人齊俯首,更無一個是男兒”,可謂異曲同工。然而彼乃自家申辯,此乃代人立碑,是謂同中有異。先生詞多婉約,此闋則悒郁沉雄。可知高手操觚,不得以風格限也。
劉夢芙/高陽臺·媚香樓
斜日熏紅,暖風拂翠,畫樓詞客初臨。十里秦淮,滿堤煙柳春深。銷魂一曲桃花扇,悵嬋娟、絕代難尋。吊遺蹤,影杳珠簾,聲寂瑤琴。? 憑欄莫灑興亡淚,正歌臺舞榭,依舊迷金。青史空留,當年碧血丹心。尊前只合添醇酒,任平生、英氣銷沉。怕無端,檻外流波,又作哀吟。
熊東遨評:上闋不疾不徐,一路閑閑寫去,只在題目上做文章。過片后忽然發(fā)力,借題生事,陡涌出無限波瀾來?!案枧_舞榭,依舊迷金”八字,道盡眼前現(xiàn)實,幾分迷惘、幾分沉痛、幾分無奈,故只得借樽前一醉,“任平生、英氣銷沉”耳。此詞作于南京詩會期間,當時以同調賦同題者,尚有蟄堪、谷風、燕婷諸人。谷風詞前已論及,燕婷以柔婉另走一路,惟蟄堪與夢芙風格差近,俱以沉雄、悒郁出之。所異者蟄堪重在吊古,夢芙重在感今,誠如秋菊春蘭,各擅一時之勝也。
上述三人之詞各有特色,正如評者所言,谷風詞尚淡遠,蟄堪、夢芙詞則以沉雄、悒郁出之。吊古感今,憤世嫉俗,被他三人占盡。正是他們的大手筆,開拓了我的視野,激發(fā)了我的靈感,得以從女性的角度去理解李香君,憐其身世,傷其遭遇。由于切入點不同,個人感受不同,拙作也就有了自家面目。茲錄如下,供朋友們參考:
高陽臺·媚香樓
草暗平橋,煙迷古渡,倦云斜倚江樓。照影寒燈,曲屏重幕深幽。一床弦索蕓窗下,鎖香塵,不鎖春愁。向斜陽,燕子歸來,絮語檐頭。? 秦淮自古傷心地,對無情脂水,有恨荒丘。遍嶺桃花,東風扇底吟秋。月痕空作眉痕怨,奈當時,夢影分收。漫追尋,珠淚無端,彈上吟舟。
2003年12月底,詩友吳智妙自浙江瑞安來訪,我在歡迎家宴上,乘興填了一闋《鷓鴣天》,以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與情感:
信道隨緣即是緣,初逢恰值臘梅天。云多芳意成新雨,酒趁閑情試小寒。? 花有序,夢無邊,人潮法海兩相關。紅塵莫問真耶幻,自有心燈照百年。
因客人是在家修行居士,故拙詞中用了一些佛家語以示敬重。詞成即用短信群發(fā)就教于詩友。時在西安駐防的空軍詞人魏新河兄首先有評論到:“字字精妙,禪意、詩理俱勝,‘花之序,‘夢之邊,新穎至極?!彪S后寄來和作:
解道無緣是有緣,回頭恨海與情天。于無法處知行止,當悟空時識暖寒。? 星色外,月燈邊,大千萬相總相關。不知參透浮生日,知是他生第幾年。
不久天津的曹長河先生亦有和作頒示:
求在辛勤悟在緣,邪門正果不由天。憐花惜月通禪境,問道參詩抵夜寒。? 生有限,苦無邊,追根忘我兩相關。慈航法慧皆難度,彼岸遙遙已暮年。
同調步韻,雖不限題,但曹魏二公俱從拙作中提取到了信息,和作都扣住了一個“禪”字;“禪味”而外,又能于各抒己懷中別寓“情味”。于“禪”于“情”,各見妙趣。爾后各地吟友陸續(xù)有和作過來,浙江錢明鏘、天山星漢、南寧蕭瑤、河北王玉祥、海南周濟夫、南京鐘振振、滬上楊逸明、山右馬斗全、香江黃坤堯、馬來黃玉奎、紐約周榮……不旬日間,計得“鷓鴣”近百只。當時盛況,熊東遨在《春前一片“鷓鴣”聲》一文中有詳細記載,在此不復贅述。
眾詩友的群起賜和,激勵了我的“斗志”,隨后又疊出數(shù)闋來,選錄一首如下,權當是對四方一片“鷓鴣聲”的回應。
收拾來緣與去緣,豈憑心史怨人天。時花百萬紅誰見?弱水三千飲自寒。? 山有盡,海無邊,情山恨海枉交關。水中花月何尋處?況復人生有限年。
三、良人挑剔
在我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還有一個許多人都不具備優(yōu)勢,那就是我家先生熊東遨也是此道高手。拙作出來以后,他總是第一個讀者,而且是最挑剔的讀者。許多時候,我自以為無懈可擊的作品,到了他眼里,總能給你挑出一星半點的毛病來。我當然不肯輕易認同,總是先分辯,爭回面子,然后才躲到一邊去暗自思索,參考他的意見,逐一推敲修改。
記得2012年,我寫了一組西安紀游作品,其中一首《高陽臺·過都城南莊》,自感甚為滿意。內容如下:
曲徑苔侵,閑池萍倦,憑誰認取名園。記得桃花,曾經一段因緣。如塵往事都消散,甚零愁、又到吟邊?更何堪、柳影依依,鳥語關關。? 相思不共流波去,剩斜陽古巷,細草平川。莫閉重門,天涯恐誤歸船。蓬山或有重逢日,到而今、應悔當年。對桃蹊、夢也無由,淚也無端。
我滿心歡喜地拿給他看,他沉吟了半晌,贊美說:“悱惻纏綿,一波三折,令人不勝,惟過片稍覺熟耳?!?/p>
半口甜糕還未來得及細品,立馬就被他一勺苦藥咽住了?!笆臁⑹?、熟”,不帶這樣損人的吧?我口里雖然不服,但心里頭還是認可了他的批評?!跋嗨疾还擦鞴馊ァ??“流波不帶相思去”?幾經琢磨之后,忽然開了竅:何不作“流光不帶相思去”呢?見此,他也不禁拍手叫起好來,還認真為整首詞寫了如下一段評語:“一路閑行漫拾,風物漸描漸淡,情懷愈轉愈深。意有多層,筆有多轉:于苔侵、萍倦中‘認取名園,荒蕪久也,是一層;由‘桃花引出崔護故事,因緣深也,又是一層;而‘往事都消之后,‘零愁偏偏‘又到吟邊‘柳影依依‘鳥語關關都成映照,則是層層疊加矣!過片后以‘流光不帶相思去一句領起,復引發(fā)萬千感慨?!]重門,天涯恐誤歸船‘蓬山或有重逢日諸語,朦朧中似有希冀在焉。然則‘夢也無由“淚也無端”,古人之事,畢竟今人管他不著。悱惻纏綿,一波三折,令人不勝?!?/p>
去年旅行路過襄陽,我于客邸速成一律,頗為自得。詩云:
夜宿襄陽古城
金波浩淼岸如浮,睹面風涼乍覺秋。
冷淡煙中荷影瘦,晶瑩露下菊香柔。
蝶懷何怨頻窺夢,人有所思空倚樓。
長夜商聲聽已慣,一星如月正當頭。
此詩照例由東遨作第一讀者,我暗自尋思:這回你總挑不出毛病了吧?誰知他吟誦再三,還是挑了一根刺出來,說第五句的“怨”字太著形跡,主觀性評判過強了。建議改“怨”為“愿”,淡化主觀情緒。其實,這正是我心中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一時間未找到“真身”而已。經他一提,我倆都笑了。
我家這位“良人”,除了擅長“挑剔”之外,也是一位善于合作的好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有唱和、分韻、限題、聯(lián)句之類的交流。無論誰得好句,都會歡喜半天。人生若此,復何憾哉!
周燕婷 己亥小雪前一日于小梅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