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摘?要】通過關注學生學情和課文文體,重視語言形式和表達方法的學習,將課文作為例子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閱讀此類文章,讓變學課文為學文體,跳出教學的瓶頸,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構建一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言;學情;文體;表達;多元化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讓孩子們學習將口頭語言書面化,讓他們明白文字也是人們溝通的一種手段,并學習運用之。通過語文教學,小朋友能順利閱讀其他學科的教材,進行學習。可以看出小學的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應是教育關注的重點。那么,怎樣更好的進行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呢?除了提高教師素養(yǎng),完善教學硬件設施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探尋語言文字運用的真諦,只有學會運用語言,才是真正會學語文。怎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尋語言文字運用的真諦,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學生學情結合文體,變模式化為多元化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語文備課僅僅研究教材是不夠的,更應關注學生學情和課文文體。首先是學生學情,古人云:因材施教?,F(xiàn)在部分語文老師上課總是老一套,形成了固定模式,就容易進入教學方式瓶頸階段。因此,想要?“構建一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堂”,教師必須跳出老模式,走出新思路。這個新的思維即以語言文字為核心,將散落在一篇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通過課程標準,通過老師對課文的理解、思考,在深透鉆研教學內(nèi)容的前提下,用多形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以同題異構的課堂為例:同題異構本是要求大家教學方法不同,但很多老師都上成了教學內(nèi)容不同,連教學內(nèi)容都不一樣了,這就變質(zhì)了。缺少了教學內(nèi)容的鉆研,老師學生跟著課文跑,這種線性教育,高耗低效,講完容易忘,需要反復復習,是我們課堂教學目前的現(xiàn)狀。如何改變這種狀態(tài),還是需要課堂實踐,積極開展教研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手段。教師聚焦文本教學研究,深入研讀教材,依據(jù)語文課程性質(zhì)、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以及學情需求確立教學目標,研制教學內(nèi)容,力求一課一得,我們發(fā)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在課堂真實落地,學生有了把握得住的“干貨”,學生的語言經(jīng)驗得到了豐富,語言品質(zhì)得到了提升,獨立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這才是語文老師所追求的課堂。
二、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變講內(nèi)容為學語言
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的語言形式,我們要變講內(nèi)容為學語言,語言從課文中學,學習課文語言特色是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時未必一定得跟著課文走,有些課文經(jīng)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已有了全面的認識,第二課時打亂課文,重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找課文語言特色、表達方式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概念、概括課文的能力以及收集資料的能力,教學時以學生朗讀感受為主,教師點到即止,讓學生從課文語言著手,通過動作、神態(tài)、心里描寫等細節(jié)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重視表達方法的學習,變只感悟為會表達
相較于理解課文在“說什么”,更重要的是學習課文“怎么說”,通過品味課文的語言形式,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會引導學生以問初讀,學習概括。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生一邊思考一邊閱讀,再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既培養(yǎng)了語言概括能力,又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通過分角色表演、情景體驗、師生合作體會、標點符號的運用、關鍵字詞的揣摩、句段之間的順序安排等方式,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對此加以品味、揣摩,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當教師立足學生角度體會情感,用語言和情緒感染學生,使文本、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對話。激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時,對學生的激勵不形式化,而是具體、誠懇,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能及時以恰當?shù)姆绞郊m正。
四、發(fā)揮教材例子的作用,變學課文為會閱讀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經(jīng)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應該是信息獲取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
在教學中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來學習課文,在不改變原本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結尾,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一個開放的結尾讓學生的思維更廣闊,不局限于文本。再把握一個適度的連接,比如《日月潭的傳說》,可以適當?shù)恼倚╆P于日月潭的文章,以及課后練習、參考資料等進行思考研究,一方面補充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很好的豐富了課文內(nèi)容。
對小學生的日常教學中,除了課堂教學,教師還應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將語文教學滲透到日常學習、生活中。經(jīng)常組織學生主動地、快樂地進行閱讀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語言積累,有利于知行統(tǒng)一,形成實踐運用的能力,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
綜上所述,構建一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堂,教師不光要研究教材,更應關注學生學情和課文文體,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變講內(nèi)容為學習語言;重視表達方法的學習,變只感悟為學表達;將課文作為例子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閱讀此類文章,讓變學課文為學文體,跳出教學的瓶頸,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徐宏.再探語文的真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之閱讀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5(1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