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峰
王昆峰 攝
有偉人說過,感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夠立刻理解它,但是理解了的東西可以更好地感受它。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那些仿佛理解了的東西,其實并沒有更好地感受它,因為“活得匆忙,來不及感受”,或者因為清晰度一般化而沒有想法去認真感受。為此,對某些特別的事物,需要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深入而真切地去感受它。在這個目標和意義上,攝影是一種以影像手段打開物性、“大寫”事物,從而讓我們更真切感受事物、認知事物的方式。
攝影家王昆峰先生最近幾年一直在專注地進行著上述攝影特性的實驗:以飛思相機和超精細的質(zhì)感,打開牡丹花兒的物性,重新詮釋這種花兒的國色天香。
王昆峰 攝
2018年他拿出了一組作品,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辦了一個獨特的展覽,展出的作品,呈現(xiàn)了非同尋常的花之精、蕊之髓,“大寫”了牡丹花的骨骼結構、花蕊內(nèi)在的質(zhì)感和旋律,讓我們在一種難以言傳的芬芳氣息里,徜徉、沉醉、回味,那是一個攝影家對花兒內(nèi)心的最隆重的打開,是影像世界對花卉自然最虔誠的禮贊。
2020年的今天,他又創(chuàng)作了新的作品——一組以超寫實方式創(chuàng)作的牡丹花,每一幅都是單株牡丹,豆綠趙粉、青龍洛紅、魏紫姚黃,應有盡有。這是用1億像素的飛思相機拍攝,采用30幅以上乃至70多幅的照片以堆棧方式構成的影像作品,把牡丹的肌理、精髓刻畫得難以言傳,其細膩的程度,不敢說絕后,但一定空前。
如果我把這樣一組作品的拍攝概括為類型化呈現(xiàn)或抽取“原型”的創(chuàng)作方法,可能太表面化。面對現(xiàn)實,我們用影像建構自己的世界,可以走不同的路徑,到達不同的境界,就如同花瓣上的脈絡,或平行、或發(fā)散、或交融,雖各有長短,卻美美與共,結成一朵花兒的整體,攝影人走不同的路,構成了業(yè)界的復調(diào)奏鳴曲。
畫意攝影與現(xiàn)代主義繪畫常見的近似之處,在于矩形平面中的焦點和透視關系,實質(zhì)上是對物象特定角度下的形狀提取。在提取過程中,一般需要對物性問題進行“擊潰”或“懸置”,從而才能把形狀置于視覺認知的中心。這種攝影越趨向于繪畫,越需要對物性進行壓制。而實在主義藝術有時卻需要重新看待物品的特質(zhì)和物理形狀,并將它們與繪畫媒介中的形狀相對抗,以創(chuàng)造出基于對物品特質(zhì)、形狀新的感受和認知基礎上的新視覺形式。
王昆峰這一組超寫實的作品,就是對牡丹物性的打開。從視覺整體上看,每朵花都是本分而實在的物的存在,但每一朵花的綻放都有我們不曾感受過的新意。這一組花兒,擬人化地重新詮釋著“牡丹”的內(nèi)涵,讓人體悟花心的震顫和靜穆。
理解這組作品,需要一個戲劇化的情境,請想象一下,我站在一個無頂光照明的、適當面積的劇場中,用平視的射燈把周邊相隔4米左右的作品照亮,每一朵花兒都如真人般大小,我與它們一一互相凝視差不多半個小時左右,我站在這個場域的中央,讓劇場以及作品都以特定的速度旋轉(zhuǎn)。我想,這種打開了的、綻放著的物性,能讓我體驗到一種全新的感受,能讓我知道什么是牡丹的花朵。有意識地遠離舊的繪畫模式,相反讓我們更加接近藝術的本質(zhì)。這就是我對這組作品所做的物性打開和戲劇化情境的初步想象。
王昆峰先生的攝影之路,已經(jīng)長達40多年了。幾十年來,他不僅拍攝風光作品,而且長期關注、拍攝牡丹。就拍攝牡丹而言,他走過了三個階段,先是用傳統(tǒng)方式拍攝傳統(tǒng)文化意象中的整株牡丹花、整朵牡丹花,開掘其富麗華貴之美,成功出版過畫冊,受到各方面的稱贊。2017年至2019年他走上微距之路,在花朵的微小部位上,做花之骨的物性之析與蕊之髓的詩性之幻,雖然這種探索不是從他開始的,但他用更超前的技術素質(zhì)和更大膽的取舍,為這種探索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20年的今天,他又在超寫實的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我相信,有很多人會喜歡他的這組作品,因為這種美不同于以往,一直藏在物中、活在人心中,現(xiàn)在被挖掘出來、被點亮了。
王昆峰 攝
理解這組作品,需要一個戲劇化的情境,請想象一下,我站在一個無頂光照明的、適當面積的劇場中,用平視的射燈把周邊相隔4米左右的作品照亮,每一朵花兒都如真人般大小,我與它們一一互相凝視。
王昆峰 攝
王昆峰0 攝57
王昆峰 攝
王昆峰 攝
王昆峰 攝
王昆峰 攝
王昆峰 攝
愿這組牡丹作品,給已經(jīng)抗擊新冠肺炎病毒一個季度的讀者朋友們,帶去春天的問候和芬芳。
受到德國20世紀20年代“新客觀主義”攝影美學的啟發(fā),特別是卡爾·布羅斯菲爾德《自然的藝術形態(tài)》對植物形態(tài)的影像探索,我一直在思考用最質(zhì)樸的直接攝影的方式,結合當代最新的影像科技(多幅高像素數(shù)碼影像堆棧技術),去展現(xiàn)牡丹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標志的外形美與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做“大國美學”構建的嘗試。
——王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