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被細節(jié)構(gòu)成的,大量的細節(jié),有些細節(jié)會被我逐漸淡化,而照片反倒幫我把另外一部分變得更清晰。我可以從細節(jié)再經(jīng)歷過去,窗口等你回家的老人、給爺爺剪指甲、在客廳被陽光曬困、嗑瓜子、看電視、眼淚,一些普普通通的、每天一樣也不一樣的細節(jié)。
我和東東(弟弟)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小時候我們很調(diào)皮,到處搗蛋,沒少讓爺爺奶奶操心。一大家子都比較悶,我們的溫馨也是悶悶的,大嗓門的溫馨、罵罵咧咧的溫馨、“粗魯”的溫馨,靜靜的溫馨。從小我剪腳指甲就很有一套,先用熱水把腳趾泡軟泡發(fā),然后慢慢地把灰指甲磨小,用牙簽把指甲縫里的黑東西挑干凈再去剪,小時候覺得長大我可以去洗腳城上班。然后我真的長大了,放假都會回老家看爺爺奶奶,走進小區(qū)就會遠遠盯著我家的窗戶,爺爺奶奶會早早坐在窗戶前,望我們回來。以前是兩人并排坐,20 17年后,奶奶一個人坐窗口。
奶奶從窗口挪到我生活的地方,我們常一起去逛街,買一樣的衣服穿,都喜歡樸素一點的基本款。她為著我的打扮操心極了,整天說我沒有眼光,衣服丑,給我挑衣服就是她最開心的事。她也開始很偶爾地打扮下自己,打扮對她來說很新鮮,她化起妝來很漂亮,皺皺的雙手刷腮紅。
長大后,一切都在輕悄悄地變化著。最近一次回家時,我覺得奶奶越來越像老人了,她皺著像老人的眉頭,彎著像老人的背,翻倒著半年未開的柜子找錢包。
五年前,我18歲生日時給自己買了第一臺相機——美能達X700,還是問東東哄來幾百塊一起湊錢買的,從那開始就一直在拍家人。拍到現(xiàn)在我自己最滿意的還是第一卷,那狀態(tài)已經(jīng)“玩”不回去了,那會兒剛拿到相機,什么都很緊張,每拍一張也都很認真。
家里人一開始很不習(xí)慣我拍,爺爺奶奶覺得照片應(yīng)該漂亮、整齊,要梳好頭發(fā),衣服工整,對著鏡頭笑。我先是偷偷拍,要不就一直舉著相機聊天,舉很久,直到抓到某一刻。現(xiàn)在想拍什么他們都比較隨意,最多就吼一句“拍什么啊,這么大了還不懂味”。
其實最開始給家人拍照片也是一種朦朧的沖動,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或意義,就讓感覺一直處在比較懵懂的狀態(tài)里,在想拍的時候拍,什么時候不再拍也可以,都是比較自然的。后來我審視自己的一些照片,所有掩飾與虛假的都會在自己的感覺里暴露出來,難以下咽;《全家桶》是我比較真誠的照片,我的細節(jié),我們坐在窗口的細節(jié)。
八十幾歲老人下臺階。 東東 攝
從很長的頭發(fā)剪成寸頭后第一次回家。 東東
我不僅剪腳指甲很有一套,拔雞毛也是。 東東 攝
第一臺傻瓜機,試定時自拍。 王婧 攝
非常幸福。 王婧 攝
記憶中奶奶第一次涂口紅。 王婧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