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郭
1
上個月我遇到了一次意外的表揚。
因為遇到點棘手的事情,聯(lián)系了兩個朋友A和B幫忙,之后前思后量找了A,我主動給朋友B發(fā)信息,跟他說問題解決了,謝謝他之前愿意幫忙。
這件在我看來是理所應當回應的事情,被朋友B評價為“難得”,他遇到過太多火急火燎找他幫忙的人,都已經(jīng)開始著手處理了,但對方卻沒有了下文,發(fā)消息過去問,對方才不好意思地說,不用了,事情搞定了。
最慘的一次,他受朋友委托去隔壁城市接人,為此還推掉了一個工作安排,出發(fā)在路上的時候跟對方再次確認時間地點,對方才說忘記告訴他了,要接的人改簽了,并且找了其他人去接。
朋友B聽了心里不舒服,但最終也沒有問出口:“你不能給我發(fā)條微信說一下嗎?”在調(diào)頭回公司的路上他想,可能這段關系也需要調(diào)頭了。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地求幫忙,揮霍的是別人對你的信任。
2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幾年前一個朋友想考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要借用我的教材,因為很久沒用過,不記得放在哪里,我翻箱倒柜找出來等她來拿,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大概幾個月后,另外一個朋友找我借專業(yè)的心理學書籍,我順手也把那兩本教材給了他,這件事都快被我忘得差不多了,但沒想到的是第二年,之前借教材的朋友又來找我拿書,我說已經(jīng)借出去了,她回復我的是:“不是說好借我嗎?怎么沒給我留著?”
前一年借書沒了下文,時隔一年我沒辦法幫她的時候,還被埋怨成不守信用,如果你還記得一年前找我借書,為什么當時說好了不來取?不需要了為什么不說一聲?一年后朋友沒能幫上忙,難道沒有自身原因?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會一直等在原地隨時準備著拔刀相助,那個愿意幫你的人,并不欠你的。
說這些小事可能顯得矯情和小氣,畢竟很多人覺得朋友之間不必計較這些細節(jié),但殺死關系的往往就是細節(jié),以及過分神化了朋友的能量和意義。
3
很多人都會感慨朋友之間越走越遠,關系越來越淡,人際交往太累心,這些我都同意,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在其中,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累心,是因為不走心。
關系需要回應
剛才說到幫忙的事,并不是說不能有變化,也并不是說有了變化不需要對方再為你做什么,這件事就已經(jīng)結束,找人幫忙的時候你需要回應,但愿意幫助你的人也同樣需要回應。
對于在乎你的人來說,你的隨口一問,對方都會真誠的做準備,即便最后沒真的幫到忙,但他想幫你的意愿也值得被認可。
其實,并不需要鄭重其事地感謝或是道歉,但至少發(fā)個信息說明一下事情進展,有個簡單交待,也是對朋友的尊重。
具體情況不僅針對于幫忙,比如,你跟朋友約了周末見面,不管是否變化,至少周五要聯(lián)系對方溝通一下,往簡單了說發(fā)條微信也不耗費什么時間,但如果沒有回應,你耗費的卻是對方好幾天的等待,甚至是為你空出的周末時間。
沒有回應的溝通無法形成閉環(huán),它變成一個關系里的缺口,不是下一次聯(lián)絡就能彌補的,只有人際交往里每一個打交道的回合完成度都比較高,關系才能不斷維系且向前推進,卡在沒有回應的缺口里,感情也只會停滯不前。
小心“弱勢心態(tài)
除非真的很自我的人,找朋友幫忙的時候,都難免會有不好意思的心態(tài),這種”不好意思“是覺得開口求助就凸顯了自己在關系里“弱勢”的角色,看起來只能被給予,被動接受。
一旦有了弱勢心態(tài),就難免會仗著“弱”而變得自私,似乎因為自己弱,所有人都應該體諒自己,幫忙的“強者”更應該充分為自己考慮。
需要幫助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互相幫助也是朋友存在的意義之一,所謂的“弱”只是暫時,但仗著自己暫時的“弱”而放棄為對方著想,其實是打著“弱”的旗號,肆無忌憚的自私。
“為對方考慮”這個人際交往的基礎,沒有強弱區(qū)分,幫忙的人也需要讓渡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利益,沒有人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游刃有余提供幫助,那些哪怕給自己添麻煩也心甘情愿為你的人,同樣需要被體諒被照顧。
所以,尋求幫助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怎么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為對方減少麻煩,怎么樣才能不讓對方為難,怎么樣才能讓對方感覺付出和投入是值得的。
摘自《37°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