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軍
物理知識概念多,且具有抽象性,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必將影響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物理概念應該如何教學?如何從概念的變式與遷移中剖析概念內(nèi)涵,幫助學生加深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呢?下面我們主要從概念正反例變式、概念的階梯型表達、概念的多維化變化等方面來闡述.
一、從正反例概念的變式入手,來實現(xiàn)概念內(nèi)涵與外延的理解
在物理概念教學中,通常分為三個過程:一是聯(lián)系具體材料,搭建具象化情境;二是展開物理思維啟發(fā),分析比較,形成抽象概念;三是通過變式遷移,鞏固概念的理解與認知.對于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內(nèi)涵反映的是概念的本質(zhì)屬性,外延反映物理現(xiàn)象本質(zhì)屬性的對象,多表現(xiàn)為概念成立的條件或范圍.如果不進行概念變式與遷移,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可能會無法理解概念,喪失物理邏輯關系.如對于密度概念,密度是一種特性,與顏色、氣味相比更隱蔽,主要是描述物體疏密程度的一種物理量.密度的概念是物質(zhì)的本身性質(zhì),與形狀、大小、體積、質(zhì)量等無關,但與狀態(tài)、溫度等有關.對于密度概念的講解,我們可從自然界多種物質(zhì)的不同密度關系對照中,讓學生理解密度概念.但是,對于密度公式ρ=mV,為什么要用質(zhì)量、體積來定義?很顯然,學生理解了密度的本質(zhì)特性,但對其表征的方法不理解.由此,我們展開變式與遷移:對于一杯水,倒掉一半后,其密度如何變化?同樣,對于一杯水,降低外界溫度,使其結冰,此時冰的密度有何變化?冰的質(zhì)量、體積有何變化?再如,一瓶氣體,抽掉一半,剩下質(zhì)量、體積、密度如何變化?由此,對于密度的概念,其定義由質(zhì)量、體積來確定.我們通過對照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等不同狀態(tài),來分析密度與質(zhì)量、體積的關系,從而深化對密度內(nèi)涵的理解.相反,我們也可以通過反例來辨析概念.如在學習力時,力看似很普遍,學生也很熟悉.但對力的理解是感性的,缺失具體的邏輯分析.在變式遷移中,我們引出:人在路上走、壓路機在路上行駛、磁鐵吸引等現(xiàn)象,來對照不同的力的作用形式;再如,利用推、壓、吸等不同方式來作用于一個氣球,觀察力的存在方式.顯然,對力的形式有很多種,但力的作用效果卻是一致的.
二、借助于階梯型變換來分層呈現(xiàn)概念
物理學中的概念,往往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表述.在講解概念時,教師也要善用變式與遷移,從不同視角來展現(xiàn)物理概念,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概念.例如,對于重力概念,可以進行變式遷移:用橫桿與線懸掛一小球,當橫桿水平時,小球與線受重力作用而豎直向下;當橫桿傾斜時,小球與線仍然保持豎直向下.說明,重力的方向始終是豎直向下的.再進行變式遷移,將某物放于斜面上,物體受重力的方向是什么?有學生將重力方向看作與斜面垂直向下;有學生認為重力方向為沿斜面平行向下;有學生將重心放在斜面上豎直向下.正確的做法是將重心置于物體的中心,豎直向下.由此,來逐漸讓學生認識重力概念,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同時,在講解新概念時,有時需要聯(lián)系已學概念,由此及彼來促進知識的遷移.如在學習“功”概念時,僅僅了解“功”的定義是不行的,還要認識“功”的特點,做功的條件,為解決問題做鋪墊.在變式遷移時,當人費力推汽車,而汽車不動,推力是否對汽車做功?汽車關閉發(fā)動機后繼續(xù)行駛一段距離,這個過程牽引力是否做功?汽車被吊車起吊后平移到另一個位置,汽車重力是否做功?這些變式遷移,能夠從多種情形下來讓學生認識“功”及“做功”的條件,從而把握概念的內(nèi)涵,不被干擾條件所影響.
三、引入多維度變換,加強概念的形象化呈現(xiàn)
學習物理,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基本要求.對于物理概念,其表現(xiàn)形式往往具有多樣性.如一個概念,可以是用文字表述,也可以是用公式來表示,從不同物理量的邏輯關系上來呈現(xiàn)概念,還可以引入圖像方式,利用數(shù)學函數(shù)或圖表來表達概念.如在學習“電阻”概念時,對“電阻”的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變式遷移入手,多維化呈現(xiàn)“電阻”的存在形式.根據(jù)定義,電阻R=UI,對電阻的計算可以從電壓與電流比值關系中獲得,但對于電壓和電流可以變化,其比值為常量,與導體自身材料、尺寸有關,與電壓無關.再者,對于電阻的描述,文字上表述為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對于任何導體,本身都有阻礙電流的性質(zhì).另外,電阻本身與電流、電壓之間具有一定關系,即對于同一電阻,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這些不同的闡述方式,都能從不同方面來展現(xiàn)“電阻”的特性,讓學生全面了解“電阻”的含義及應用方法.
總之,在物理概念教學中,通過引入變式與遷移,可從不同層面剖析概念,增強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循序漸進地提高物理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