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鄭桂萍(左二)
她與丈夫潛心鉆研35年,帶領團隊研發(fā)的水稻保護性栽培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多項殊榮;丈夫因公殉職后,她投入到丈夫未竟的事業(yè)中;她在黑龍江墾區(qū)引進和示范推廣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累計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達5億元。
她,就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農墾總局水稻耕作學科帶頭人鄭桂萍。
上世紀80年代初,鄭桂萍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專業(yè)畢業(yè)后,成為農墾大學附中的一名生物教師。
鄭桂萍的丈夫李金峰從事水稻栽培模式研究。為了準確把握水稻群體的生長特性,他常常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實驗室忙到試驗田,再忙到廣大稻農的口糧地……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讓年輕的鄭桂萍對水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6年年初,鄭桂萍成為李金峰的助手。她從植物生理學及基礎生物化學的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對水稻的生長機理進行精細化探尋,嘗試解鎖水稻高產的秘密。
鄭桂萍與李金峰兩人相互配合,優(yōu)勢互補。李金峰負責墾區(qū)試驗基地的建設以及科技成果在基層的轉化與推廣;鄭桂萍則帶領著同事和學生們著手校區(qū)試驗基地建設和實驗室的課題研究。夫妻二人分工有序,被大家稱為“最佳拍檔”。不過,在女兒李凌寒的記憶里,鄭桂萍更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迷彩服、大草帽、黑雨靴,插秧、拔草、打藥……
夫妻倆共同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級水稻研究課題,其中“水稻保護性耕作節(jié)水栽培技術體系及配套機具的開發(fā)與研究”一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4年7月,鄭桂萍取得沈陽農業(yè)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yè)的博士學位,用強大知識武裝的水稻科研之路愈加順暢。
2006年8月,“墾鑒稻10號”豐收在即。它的培育者李金峰卻不幸在從農場科研基地返回學校的途中遭遇車禍因公殉職。過去的一百多天,從出芽到拔節(jié),從抽穗到開花,每天凌晨3點,李金峰就已前往稻田查看苗情。鄭桂萍知道,“墾鑒稻10號”凝聚了丈夫太多的心血。不久,國家北方超級稻專家組的抽檢結果顯示:“墾鑒稻10號”平均畝產達到680公斤,超出北方地區(qū)超級稻畝產650公斤的國家標準。出米率達到80%,相對其他品種的水稻每畝能增加近120元的收入。
抹去淚水,鄭桂萍主動接手李金峰生前的全部工作。鄭桂萍決心把丈夫未竟的水稻科研事業(yè)繼續(xù)下去。她每天早起到校內各個實驗點,了解相關實驗課題的進展情況;整個水稻生育期,每天用大把時間盯靠在墾區(qū)的試驗基地與基層的水稻田間。調查、試驗、推廣……此后,黑龍江每一個優(yōu)質、高產水稻品種的問世幾乎都由鄭桂萍牽頭參與。
2008年,鄭桂萍在肇源農場調研時發(fā)現(xiàn)當?shù)氐咎锓祲A情況嚴重,導致傳統(tǒng)的給土拌酸方法根本無法大面積實施,倒是當?shù)剞r民自創(chuàng)的“土面鋪沙”的招數(shù)效果不錯。她興奮地把這個方法第一時間帶回水稻研究中心,與同事們一起普及應用。鄭桂萍由此發(fā)明了“鹽堿地改良劑”,并最終選育出兩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從而開辟了一條鹽堿地水稻開發(fā)與種植的嶄新途徑。
鄭桂萍通過技術推廣與生產指導促進水稻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近十年來,她先后舉辦水稻農技培訓1000多場次,累計培訓水稻種植戶8萬余人次,更有九個水稻新品種和五項水稻新技術先后在墾區(qū)推廣,種植面積一度突破600萬畝,累計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高達5億元。曾經,“壟作擺栽技術”“水田帶狀旋耕節(jié)水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她與丈夫并肩研究的課題,但囿于氣候不利、配套插秧機具缺乏等因素限制,未能及時用于實踐。直到2014年年初,鄭桂萍與 859 農場合作,建成了“旱平壟作雙側雙深”水稻種植技術新體系。這項技術顛覆了傳統(tǒng)稻作的起壟、灌溉、施肥等固有模式,切實提高了農產品效益,破除了無效供給和過剩產能,有效保護了腳下的這片黑土地。
鄭桂萍一直認為,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遠遠勝于科技本身。在相關企業(yè)出資幫扶下,她與農場人員共同研發(fā)了配套新技術的農機具,推動高標準的稻田建設。
鄭桂萍在科研之外還承擔著一份“教書育人”的責任?!白鰧W問先做人”,這是鄭桂萍時常念叨的一句話。每到大三年級,八一農墾大學的優(yōu)秀學子將有機會進入學校水稻研究中心的“水稻組”。不過,要想進入得滿足鄭桂萍的選拔標準:對水稻事業(yè)熱愛,對水稻科研敬畏。
一到農忙季節(jié),鄭桂萍就帶領學生們下田勞作。2012年的一天,鄭桂萍在稻田指導學生種植。身材瘦弱的她被大風吹得失去平衡,不慎滑倒在稻田邊,冰涼的泥水直接從鞋子濕到了褲腿。長年勞作的鄭桂萍患有嚴重的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學生們紛紛勸她回家休息??舌嵐鹌紨Q一下褲腳上的泥水,堅持把所有地號一一看完。
教學上,鄭桂萍嚴肅認真,以身作則。每節(jié)課她都是“導航員”。學生們提交的畢業(yè)論文,她擠出時間仔細研讀、反復審查,每一篇參考文獻、每一處專業(yè)術語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從不馬虎了事。學生們進行實驗,她總是檢查每一個步驟,把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鄭桂萍帶出的學生畢業(yè)成績名列前茅,無論科研理論還是動手能力都很強。在人才招聘會上,但凡有鄭桂萍課題組鍛煉經歷的學生,必然引得各大農場爭搶。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北大荒”向著豐滿的“北大倉”華麗躍進,幾代拓荒人的激情與汗水、恪守與進取是蛻變之路上明亮的音符。如今,扎根稻田的鄭桂萍已經年近花甲,眼角眉梢間多了由時光鐫刻的故事?!澳贻p時青春旖旎,年老時青春無悔”,這是鄭桂萍的行動準則。但憑滄海桑田,她對水稻科研事業(yè)的熱愛日久彌新,對北大倉的敬畏始終如一。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