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園園,劉國偉,張成剛,李印峰,朱哲,譚賀,任艷云,張龍平
(濟寧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寧 272031)
大蒜為百合科蔥屬草本植物,具有殺菌、抑菌和保健功能。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是目前出口創(chuàng)匯的主要農產品之一[1-2]。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人工費越來越高,而大蒜又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50%以上,大大減少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3-4]。全程機械化是我國大蒜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大蒜機械化程度不高,尤其大蒜播種環(huán)節(jié)機械化水平不足2%[5]。由于大蒜種類多且外型不規(guī)則,導致大蒜播種機械研究緩慢[6],而鱗芽朝向的選擇和直立度仍是當前大蒜播種機械化研制中亟需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7-8]。本文擬開展播種時不同鱗芽朝向對大蒜農藝性狀的影響研究,以期為大蒜播種機械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地點位于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土壤質地為壤土,排灌條件良好,前茬大豆。供試大蒜品種為濟蒜1號,選擇大小、質量相近,無病害的鱗芽,2017年10月17日播種,播前基施底肥,澆水后覆膜,翌年3月底追肥,隨水沖施,整個生育期間澆水5~6次,2018年5月下旬收獲。
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鱗芽朝上、鱗芽朝下、鱗芽隨機。每個處理種植大蒜4 m2。
根據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大蒜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性狀》,記錄不同鱗芽朝向的大蒜各生育期;測定不同生長時期大蒜植株形態(tài)指標;測定蒜薹性狀指標;鱗莖采收后測定鱗莖的形態(tài)指標。
采用DPS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大蒜播種7 d后,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鱗芽破膜出苗,比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鱗芽出苗早2 d;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出苗時間最晚。鱗芽朝上和鱗芽隨機的抽薹期和成熟期相同,而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收獲期則晚3 d。
表1 不同鱗芽朝向播種方式對生育期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大蒜苗期時,鱗芽朝上和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株高分別為25.1、24.8 cm,明顯高于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存在顯著差異。鱗芽朝上和鱗芽隨機植株質量均在9.00 g以上,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植株質量僅有6.69 g,與鱗芽朝上和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存在顯著差異。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的蒜母質量為1.04 g,顯著大于另外2種朝向種植的大蒜;鱗芽朝上和隨機種植的大蒜最大葉長和最大葉寬顯著大于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但在根數(shù)、根質量、地上假莖長、地上假莖粗性狀上無顯著差異。
表2 不同鱗芽朝向播種方式對苗期植株性狀的影響
注:同列數(shù)據后無相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在0.05水平差異顯著。表3~5同。
大蒜鱗莖伸長期,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株高、株幅、地上假莖高分別為47.8、47.5、28.0 cm,與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之間無顯著差異,顯著高于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3種鱗芽朝向種植的大蒜最大葉長、最大葉寬和地上假莖粗無顯著差異(表3)。
表3 不同鱗芽朝向播種方式對農藝性狀的影響
蒜薹收獲期,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單薹質量最高7.80 g,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次之,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單薹重最小,僅為5.59 g,鱗芽朝下與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薹莖長顯著高于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與其余2種種植方式之間差異不顯著;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花苞長最長,顯著高于鱗芽隨機和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鱗芽朝上和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花苞寬顯著高于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3種種植朝向的大蒜薹莖基部和中部粗無顯著差異(表4)。
大蒜成熟期(表5),鱗芽朝上和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單頭鱗莖質量、鱗莖橫徑分別為77.52 g、
表4 不同鱗芽朝向播種方式對蒜薹性狀的影響
6.4 cm,顯著高于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與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之間差異不顯著;鱗芽朝上和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的鱗芽高分別為3.3、3.1 cm,均顯著高于鱗芽朝下種植;在鱗芽數(shù)方面,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顯著多于鱗芽隨機、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3種種植方式的鱗莖高和鱗芽背寬無顯著差異。
表5 不同鱗芽朝向播種方式對鱗莖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出苗最早,鱗芽朝下和隨機種植的大蒜植株在苗期露出地膜較晚,尤其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發(fā)芽時先向下生長然后彎曲再向上生長,故種植到出苗時間較長。抽薹期和成熟期差別不大。
綜合主要農藝性狀分析可知,在整個生育期,
鱗芽朝上種植的大蒜各性狀顯著優(yōu)于鱗芽朝下種植的大蒜,與鱗芽隨機種植的大蒜之間差異不顯著。因此,大蒜優(yōu)質高產栽培最適宜的鱗芽播種方式為鱗芽朝上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