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室廷
2019年11月5日19時30分,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兩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獲獎者(1994、1998)瓦迪姆·盧登科先生受邀登上“第十二屆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國際室內(nèi)樂音樂節(jié)”的舞臺。
本場音樂會的曲目范圍廣泛,涵蓋了音樂史上最為重要的三個時期:巴洛克、古典、浪漫。風格上也充滿了強烈的對比,上半場三首樂曲均為德奧風格,下半場兩首作品則是十足的“俄羅斯情懷”。有意思的是,第一首樂曲《c小調(diào)第二帕蒂塔》和最后一首《胡桃夾子》均為組曲,雖然不知道是否是鋼琴家有意為之,但這樣的安排確實構(gòu)成了一種前后響應的框架感。本場音樂會的每一首曲子都是鋼琴獨奏領域演奏難度極高的“試金石”,對于鋼琴家的能力、體力是一種嚴峻的挑戰(zhàn)。
音樂會開場曲目是巴赫的《c小調(diào)第二帕蒂塔》(BWV826)。從1726年開始,巴赫每年推出一套帕蒂塔,1731年他將六首帕蒂塔合輯成《古鋼琴練習曲集(第一卷)》(Clavier-übung I)出版,這也是由巴赫自己出版的首部作品。整首帕蒂塔由序曲飽滿的柱式和弦作為開始,瓦迪姆讓鋼琴爆發(fā)出了管風琴式的轟鳴,令聽眾仿佛置身于巴洛克時代高聳偉岸的大教堂中一般。Andante的進入打破了Grave那莊嚴肅穆的氣氛,音樂變得輕柔,像是在訴說一般。對于觸鍵、音色的精準控制使得旋律輕輕地飄浮在空中,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流動的只有音樂。拍的出現(xiàn)一改音樂舒緩適中的氣質(zhì),這里音量處理仍然延續(xù)自Andante的“弱奏”,極好地體現(xiàn)了巴洛克舞蹈輕巧的感覺。復雜的對位使得聲部線條交織在一起,清靈的音色則將它們清晰地分開,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中,序曲結(jié)束。隨之而來的阿拉曼德舞曲被瓦迪姆演奏得莊重典雅,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高貴的傷感令人回想起那個特別的時代;庫朗特的情緒熱烈飽滿,舞蹈性極強但沒有絲毫的過度,到了薩拉班德則突出地表現(xiàn)了舒緩、寧靜的氣質(zhì)?;匦凰堇[得非常輕松明快,鋼琴家的兩只手清晰地勾勒出靈活多變的音型,仿佛游戲一般的便演奏完這首曲子。作為終曲的隨想曲采用三聲部復調(diào)寫法,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走句及左手的大跳使得這首曲子如“險峰”一樣難以逾越。但在瓦迪姆的指尖下,這首隨想曲的每一個聲部都如珠落玉盤般清晰地呈獻給觀眾:主題的每一次出現(xiàn)都完美展現(xiàn)了各自不同的性格,音樂中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使得聽眾無不為之心潮澎湃。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如是而已。瓦迪姆演奏的巴赫,簡單、大氣,迅速拉近了觀眾與“遙遠”的復調(diào)音樂時代的距離。
音樂會的第二首曲目是莫扎特的《D大調(diào)第九鋼琴奏鳴曲》(K311)。1777年莫扎特旅居德國奧格斯堡和曼海姆,11月份創(chuàng)作了這首奏鳴曲,并于1782年在巴黎出版。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是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中極具交響性的作品。第一樂章為快板,結(jié)構(gòu)規(guī)整嚴謹,一氣呵成。在瓦迪姆的指尖下,鋼琴發(fā)出了樂隊般飽滿、豐富的音響,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莫扎特獨有的自豪和奔放;在第二樂章的開頭,莫扎特親自標記了“con espressione”(有表情地),這無疑為行板速度下的演奏增添了許多困難。瓦迪姆的演奏流暢、自然,沒有任何一絲的局促,對于莫扎特所傾注的情感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當?shù)诙氛戮d長溫柔的旋律還詠唱在觀眾們心中時,第三樂章已悄然開始。這首回旋曲曲式的樂章在技巧上具有相當大的挑戰(zhàn)性,尤其是音樂進入b小調(diào)插部之后,左手接過右手的旋律成為樂曲的“主導”,配合右手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常常會給演奏者帶來不小的“麻煩”。然而瓦迪姆憑借過人的技巧,泰然自若地將一切難點解決,讓整部奏鳴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jié)束。
上半場最后一首曲子來自偉大的德國浪漫派作曲家勃拉姆斯。這首《帕格尼尼主題變奏》(Op.35)創(chuàng)作于1863年,題獻給被公認為可與李斯特匹敵的稀世奇才——波蘭鋼琴大師卡爾·陶西格(Carl Tausig),從題獻便可見這部《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是以高難的技巧和深邃的樂思著稱。作品共包含兩套變奏曲,瓦迪姆選擇了第二套。不同于第一套變奏以演奏六度、八度及和弦為主,第二套變奏曲在寫作上對于手指的快速跑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風格也由第一套變奏的渾厚、強勁轉(zhuǎn)變?yōu)檩p巧、明快。簡短的主題過后,便是急速進入的雙三度和八度,它們被瓦迪姆演繹得十分清晰、緊湊而有活力,當然,他也彈出了完全出人意料的速度。第四變奏由冷峻的a小調(diào)轉(zhuǎn)入溫暖的A大調(diào),音樂自然地流淌,鋼琴深情的詠唱著勃拉姆斯心底最真摯的歌。瓦迪姆演奏的第六變奏速度驚人,但音色輕巧、靈動,第八變奏亦是如此,在這里,瓦迪姆精確地演奏出了勃拉姆斯想要構(gòu)建的神秘氛圍,極度引人入勝。第十二、十三變奏中舒緩的旋律加之夢幻般的音色,為觀眾們營造了一個想象中的國度,等待大家去探索。終曲的風格由之前的安靜幽暗,悄然過渡到遒勁奔放,帶有強烈的“吉卜賽風格”的勃拉姆斯式結(jié)尾將氣氛推向了高潮。有意思的是,這部因技巧奇難而被克拉拉·舒曼稱作“女巫變奏曲”(Hexen-Variationen)的作品,在瓦迪姆精彩絕倫的演繹下,仿佛真的擁有了巫師般神奇的魔力,時而令觀眾瞠目結(jié)舌,時而令觀眾如癡如醉。
下半場的第一首曲目選自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瞬間》(Op.16)。雖然這套《音樂瞬間》是為鋼琴獨奏而作,卻有著樂隊般豐滿的音響效果,對鋼琴家的音色表現(xiàn)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瓦迪姆選取了Op.16中的四首,這四首曲子展現(xiàn)了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作品中深沉、厚重的性格。瓦迪姆將第一首(Andantino)的旋律氣息演奏得綿長寬廣,時隱時現(xiàn)的低音巧妙地烘托了樂曲的氣氛,令觀眾聞之驚艷。第四首(Presto)則被演奏的日凌厲冷峻,e小調(diào)的調(diào)性展現(xiàn)了拉赫瑪尼諾夫沉郁、壓抑的情感,左手旋風般跑動的伴奏音型加劇了惶恐不安的情緒,每一次主題六度動機的重復都被瓦迪姆不斷注入新的含義,時而高亢,時而壓制,直到樂曲最后一次重復主題動機,鋼琴終于爆發(fā)出了巨大的嘶吼,此時的音樂沖破了枷鎖和牢籠,直沖天際,勢不可擋。
音樂會最后上演的套曲是由著名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改編自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組曲?!逗見A子》是柴科夫斯基作于1892年兩幕芭蕾舞劇,取材于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的童話故事《胡桃夾子與老鼠王》,有“圣誕芭蕾”之稱,是國際舞臺上經(jīng)常上演的經(jīng)典劇目。普雷特涅夫選取了《胡桃夾子》中的經(jīng)典段落改編成獨奏曲目,每一首的曲調(diào)都是觀眾耳熟能詳?shù)?。在演奏這套組曲時,瓦迪姆展現(xiàn)了他過人的音樂感悟力與詮釋力。柴科夫斯基與同為俄羅斯作曲家的拉赫瑪尼諾夫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截然不同,兩首作品本身的構(gòu)思和情感也有著天壤之別?!逗見A子》的演繹,恰恰突出了瓦迪姆對于柴科夫斯基音樂內(nèi)涵的深刻體會,每一段對于特定主題的表達都被鋼琴家十分準確的彈奏出來。不僅如此,在“進行曲”“俄羅斯之舞”,以及著名的“糖果仙子”等樂段,瓦迪姆對音色的處理,也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芭蕾舞劇中的舞蹈元素和管弦樂隊的特征。
當最后一首曲子結(jié)束時,觀眾席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觀眾以此向為他們帶來如此精彩演出的鋼琴家致意,而鋼琴家本人也以一種“干脆利落”的姿態(tài)向觀眾們鞠躬謝幕。瓦迪姆·盧登科以他獨有的鋼鐵般的堅毅、大氣磅礴且靈動自由的演奏風格,給聽眾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