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瑩
摘? 要:劉禹錫一生志在“兼濟天下”,卻南貶蠻鄉(xiāng)二十二年,北歸后又一度閑置洛陽。忠而見放、懷才不遇的騷人情懷時時縈繞心頭。后漸以莊佛哲思來平衡內心的騷動。雖然對于以儒為本的劉禹錫而言,莊佛的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刻意被動的調整行為,但最終卻為他交雜融通,唱出骨力遒勁、風神雋秀的豪邁篇章,散發(fā)不畏衰節(jié)、不懼播遷、不服老邁的達觀超脫的人格魅力。
關鍵詞:劉禹錫;莊屈合詁;莊佛相通;融通
唐朝的儒釋道文化競妍開放,劉禹錫處于中晚唐文化背景之下,受到多元思想的影響和熏陶。劉禹錫多次言及“臣本業(yè)儒素”(《汝州刺史謝上表》)、“臣家本儒素”(《夔州刺史謝上表》)、“詩書志所敦”(《武陵書懷五十韻》)。作為傳統(tǒng)士大夫,儒家經世思想毋庸置疑占據(jù)其思想主導。同時,佛教思想又與他淵源不淺,學者們在此方面的研究已較有建樹?!岸陾壷蒙怼保▽嶋H22年)的仕宦生涯中,他謫居沅湘之地,與屈騷文化共呼吸,故詩文中不免多懷騷人精神,前人已多論之。老莊思想零碎植入其創(chuàng)作中,卻又調和著他內心復雜的矛盾。對此,目前學者較少談及。本文擬分別簡述劉禹錫屈、莊、佛思想的體現(xiàn),并探討三者思想的匯合融通。
一、莊屈合詁
莊屈合稱現(xiàn)象至少在唐代已出現(xiàn)?!肚f子》與屈賦,其藝術風格具有共鳴之處,思想領域更有不謀而合的地方。莊子與屈原,有相似的文化背景、類似的生命困局、同樣的高潔品性。上述要點,前人研究已頗有見地。筆者擬重點探討劉禹錫對莊、屈思想的調和圓通。
首先,其入世之懷、報國之志,與超然局外之意聯(lián)結。劉禹錫“本業(yè)儒素”,一生志在經世,渴望才為國用,有所作為。永貞革新的流金歲月,劉禹錫受到“宰相望”般的器重,曾以為即將實現(xiàn)中興理想,面對衰勢的朝廷能夠力挽狂瀾。殊不知“宮掖事秘,建桓立順”,憲宗朝將其遠貶二十二年之久。在沉郁痛苦的貶謫生涯中,他有屈騷式的吶喊、屈原式的表白。其“胸中之氣伊郁蜿蜒,泄為章句,凄然如焦桐孤竹,亦名聞于世間。”恰恰由于懷揣憂國憂民之心,“恐皇輿之敗績”,他才汲汲于辯誣和抒發(fā)一腔怨氣。在劉禹錫貶謫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屈騷精神最為強烈。至其晚年得歸朝廷,卻又一度閑廢洛陽,可謂一生沉郁下僚。閑居洛陽的他收斂了青年的鋒芒銳氣,逐漸從莊子身上習得幾分灑脫自適、超然局外的出世態(tài)度,常以詩酒酬唱為樂。但事實上,他的這種超脫是刻意為之。與莊子一樣,不過借助逍遙無為的行為狀態(tài),實則心懷民生天下?!肮是f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碧K軾認為莊不非儒,莊學的實際仍是經世的。劉禹錫的行跡引證了此點。他終日流連詩酒文會、應酬唱和,不過是“塵世歡娛開意少”。實則晚年的劉禹錫一度不甘老暮,力圖振作,唱出豪邁昂揚的“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秋歌。如果說“莊子將這種哀怨消解于‘忘和‘順中,故他于熱切的悲涼后,繼之以一種無所謂愛恨喜怒的通體自在的曠達。”那么劉禹錫是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酬樂天詠老見示》)的豁達樂觀和暮年壯志暫時寄托于紅燈綠酒、交際文會中。其內心的屈騷情懷、經世治國希望依舊未泯滅。
再者,他以莊屈品質自勵,不忘初衷。不得志之時,屈原力申“安能以身之皎皎而受物之汶汶?”莊子則明言:“寧游戲污瀆之中以快吾志焉?”劉禹錫從屈原的高志讀到了至情至性,在莊子的游戲人間悟出灑脫執(zhí)著。莊子“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他不過是以表層的玩世不恭游離于認真執(zhí)著之間罷了。莊、屈二人“困而不失其所”,只不過是相同的君子正道,選擇了不同的行走之道。劉禹錫亦將二者智慧融匯于中。不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在人雖晚達,于樹向冬青。”、“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他只是將那份執(zhí)著的初心匯通成遒勁氣骨與達觀灑脫。該精神迥異于白居易的悲秋嘆老,在劉、白唱和詩中展露無遺,彰顯出別樣的氣度和情調。
二、莊禪相通
莊學與禪學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二者在不少方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如“破對待、齊生死、空物我、泯主客、齊死生、反認知、重解悟、親自然、尋超脫等等,特別是在藝術領域中,莊禪更常常渾然一體。”劉禹錫主動學習、接受莊禪思想,并以之為心靈寄托和處世準則。試觀以下例子:
養(yǎng)生非但藥,悟佛不因人。
——《偶作二首》
《莊子·養(yǎng)生主》專門論述保身全生問題。劉禹錫深諳藥性醫(yī)理,卻也認同莊子的看法。養(yǎng)生不僅僅只能靠藥物調養(yǎng),更多的是需要調節(jié)養(yǎng)生的根本——精神,遵循的方法是順應自然,“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拔蚍鸩灰蛉恕眲t強調禪宗的“頓悟”說。即從日常點滴的感性經驗中領悟而達到超越。超越物我界限,與自然對象合為一體,獲得一種異常淡遠的心境。因此在劉禹錫眼中,莊學和禪理殊途同歸,都回歸到順任自然而處這一點上。即使過程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但源于生活感性經驗,故仍然具有勃勃生意。
散誕人間樂,逍遙地上仙。
詩家登逸品,釋氏悟真筌。
——《酬樂天醉后狂吟十韻》
《莊子·逍遙游》旨在說明擺脫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使精神達到無拘束、無牽掛的絕對自由狀態(tài)。實際上無論是莊子的“逍遙”還是佛家的“真筌”最終主要歸于人格理想的追求這一精神上。因為超脫苦難世界和越過生死大關的兩個重大問題并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世界得以實現(xiàn)。莊子歸結于“道”,佛門落實到“空”。其“實質上是一種心理的追求和精神的幻象而已。”因此,劉禹錫追尋的也是這樣的人格理想或精神世界。他詩酒唱和于人間,超然政治時局之外,是經過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后的幡然醒悟。心為形役,空無意義,不如飲酒放歌,安時而處順,保養(yǎng)身心。
莊子和佛教禪宗是中國思想體系的重要方面,二者均追求理想的個體人格和人生境界。劉禹錫將莊禪思想巧妙地融通,于逆境中不乏信仰、于挫敗中保持達觀、于困厄中報以微笑。正如其《自傳》所言:“重屯累厄,數(shù)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彼麑⒆约嚎部啦ㄕ鄣囊簧鷼w為自然的命數(shù)。老天賦予其滿腹才華,卻沒有一并給予施展的機會。誠然,這于所有懷才不遇的失意人而言,難免怨憤不平。但劉禹錫卻能以莊禪哲學平和騷動的內心,將原因歸為自然命數(shù),雖說是自我安慰之詞,卻也使得他不再汲汲于疲累身心的種種,換得心境的平和淡然。
三、三流匯通
劉禹錫在詩文中提及多種思想融通的原因:“余既幻惑力命之說兮,身久放而愈疑。”劉“世為儒而仕”,本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多年的沉郁下僚、懷才不遇又情不自禁令人懷疑人生。所以“伊人理之不可以曉也,將質諸神乎”(《問大鈞賦》)。他需要尋找心靈安頓之所,平撫創(chuàng)傷和寄托靈魂。由此,莊佛思想的納入為重要契機??墒恰熬妹钥占爬?,多為聲華故。永欲投此山,余生豈能誤?!保ā痘⑶鹚侣费纭罚┏两谇f禪哲理世界中的他又表現(xiàn)出矛盾的心態(tài)。當年“兼濟天下”的遠大理想和沅湘河畔的屈騷情懷又時時敲打著他趨于平復的內心。隨著人生閱歷的深入,三股思想合流交雜于劉禹錫的精神世界中得以融會貫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劉禹錫此番是一種刻意的主動行為。換言之,是在困境中被動出世尋求慰藉和超脫。因此,在他的詩歌里,對于莊、佛如此莊重肅穆話題的涉及,卻又常常散發(fā)出隨性味道,甚至含有戲謔成分。試觀如下例子:
散誕人間樂,逍遙地上仙。
詩家登逸品,釋氏悟真筌。
制誥留臺閣,歌詞入管弦。
處身于木雁,任世變桑田。
吏隱情兼遂,儒玄道兩全。
——《酬樂天醉后狂吟十韻》
晚年閑居洛陽的劉禹錫被動帶進文酒之會并沉溺其中,此時明哲保身抑或超然局外的想法顯然已日漸占思想主導。雖說這是奮進抗爭意識的淡化,但又是為“兼濟天下”理想所疲累后的一種釋然和解脫。多年的輾轉流離、沉抑下僚讓晚年的他明白,不過是徒勞。既然一切歸空,不如“散誕人間樂”,做個“逍遙地上仙”。“木雁”事典出自《莊子·山木》主要講述了“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的不同遭遇。說明只有“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才是全身遠禍的處世之道。既已認同莊子如此人生態(tài)度,在行動上他的選擇便是“儒玄道兩全”。即在入世、出世之間選擇折中,愿“翻自保天年”(《詠紅柿子》)。如此游戲人生的做法,“既可滿足自己作為世俗之人對物質的追求,又可掙脫世俗的羈絆、規(guī)避政治的風險,實現(xiàn)烹金饌玉與全身遠禍的雙重收益。”作為一名始終志在用世的詩人來說,向“任世變桑田”的超然局外態(tài)度轉變,這實則是一種有意識的調整,其中夾雜著萬般無可奈何。盡管劉禹錫以“詩豪”見稱,綜合細查劉詩,我們就會明白,這不過是一種強作歡顏的自我寬慰之語,更是一種不愿服輸?shù)目範幰庾R。這樣的態(tài)度最終不過是瀟灑歡快其外,抑郁悲苦其內。
綜上所述,身處“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保ā毒湃盏歉摺罚┑膹碗s政治文化背景,以儒為本又飽含屈原式苦衷的劉禹錫不得不從莊、佛哲學里汲取心靈雞湯。三股思想經過劉禹錫的調和融通,不僅使其詩文飽含骨力遒勁、風神雋秀的張力,更賦予了他不畏衰節(jié)、不懼播遷、不服老邁,以昂揚向上又不失達觀超然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為士大夫調和兼濟與獨善的矛盾做出了示范。
參考文獻
[1]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陶敏、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3.
[3]肖瑞峰.劉禹錫詩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4]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2]李之亮.蘇軾文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 2011.
[13]李志強.劉禹錫與佛教關系原論[D].
[14]蔡覺敏.生命困局、思想與文學的相近與不同——莊子和屈原之異同淺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136.
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江門? 5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