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英
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經(jīng)常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并依據(jù)實驗設計開展探究性實驗,在此過程中勢必要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怎樣有效使用這些材料的問題。學生把握好材料的特性,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設計和開展實驗。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材料特性,優(yōu)化實驗教學呢?下面以《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探討。
溫度計的選擇
《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用一根浸在熱水中的銅棒來導入新課,聚焦“露在外面的銅棒是怎么熱起來的”“熱在銅棒上是怎么傳遞的”等問題。接著,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看不見”的熱傳遞過程“可視化”,并根據(jù)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抽象概括,建構(gòu)熱傳導概念。但筆者觀察幾位教師多次執(zhí)教本課后,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設計教科書上要求做的實驗時,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用常規(guī)的、玻璃制成的溫度計去測一測在一端加熱的銅棒不同部位的溫度,通過溫度計讀數(shù)的變化來“看見”熱的傳遞。究其原因,是因為熱與溫度計聯(lián)系緊密,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對溫度計的特性比較熟悉,很容易想到用它來測量。但是,這種常規(guī)的溫度計有它的局限性,這個實驗使用常規(guī)溫度計顯然是不合適的。
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時,當學生提出用溫度計測量時,他沒有馬上告訴學生為什么不可以用常規(guī)溫度計,而是順著他們的思路,引導他們思考、討論應當如何測量、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最后再引導他們觀察常規(guī)溫度計的特點,發(fā)現(xiàn)它存在顯示滯后、讀數(shù)慢、測量位置不方便、溫度計液泡不宜接觸加熱的金屬棒等問題,當學生感覺這種溫度計不方便使用而不知所措時,教師順勢出示數(shù)顯溫度計傳感器(如圖1),并介紹了它的特點和使用方法。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解決了他們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
如何使用數(shù)顯溫度計測量并觀察熱傳導現(xiàn)象呢?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數(shù)顯溫度計的特性,進行了以下探討:
師:用數(shù)顯溫度計測量金屬棒的哪個位置?
生:中間位置。
生:用一個溫度計看不出傳導現(xiàn)象,最好多用幾個。
師:要幾個?怎么放?
生:4個可不可以?排列在金屬棒上。
師:對這4個溫度計還有其他要求嗎?
生:間隔的距離要一樣。
(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設計思路進行板書:在金屬棒上畫上溫度計,并為溫度計標上名稱。)
師:準備什么時候測溫度?
生:過幾分鐘。
師:剛開始加熱的金屬棒,前端變熱比較快。
生:過幾分鐘看,熱早就傳過去了,還是時間短一點吧。
生:半分鐘差不多了。
生:多測幾次,就可以看到熱是怎么變化的。
生:我覺得加熱前就應該測一下,這樣與加熱后就有比較了。
以上教學,教師沒有打斷學生的思維,保證了學生設計實驗時思維的連續(xù)性,讓他們認識到設計實驗時了解實驗材料特性的重要性。
溫變油墨的運用
許多學校沒有數(shù)顯溫度計,那么設計什么樣的實驗可以讓熱傳導現(xiàn)象外顯出來,方便學生觀察、認知呢?教學中常見的實驗方法有:用凡士林把火柴等距離地粘在鐵條上,加熱鐵條的一端,觀察火柴掉落的順序;將蠟油等距離地滴在金屬湯匙柄的前端、中間和末端,用酒精燈分別在湯匙前端、中端和末端加熱,觀察不同位置上蠟融化的情形。但從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實驗在具體操作時暴露出諸多弊端:學生用凡士林粘火柴或滴蠟油時往往控制不好,實驗過程復雜且耗時長,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熱是呈階段性、跳躍式向外傳遞的錯覺,不能直觀觀察到熱的連續(xù)傳遞過程,不利于學生有效建構(gòu)熱傳導概念。
有些教師在設計熱傳導實驗時,選用了溫變油墨。溫變油墨又稱熱變色油墨、熱敏油墨,它可以隨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迅速改變顏色,從而使被著色物體具有動態(tài)變化的色彩效果。有位教師執(zhí)教《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溫變油墨的性質(zhì),在后面設計“看得見”的熱傳遞實驗裝置時嘗試使用這種材料,設計了以下活動:
教師準備了一個黑色的陶瓷杯子,拿起熱水壺說:“老師給大家表演個魔術(shù),要睜大眼睛,看看誰能解密?!贝藭r,一雙雙小眼睛都聚精會神地看著老師。教師慢慢地往杯子里倒上熱水,杯子表面的黑色從下而上慢慢褪去,展現(xiàn)出里面的圖案。看到這種神奇的現(xiàn)象,學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躍躍欲試地想說說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杯子外面有一層特殊的、神奇的材料,遇到熱會發(fā)生變化。雖然學生不知道這種材料的名字,但是他們認識到這種材料的神秘特性將在設計實驗時發(fā)揮重要作用。
教師用魔術(shù)、游戲、動畫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實驗材料的性能,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沒有簡單、直白地介紹溫變油墨,而是采用魔術(shù)的方式揭開溫變油墨神秘的面紗,既充滿了趣味性,又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溫變油墨的特殊性能。
當學生熟悉了新材料的特性后,教師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師:你們有什么辦法讓我們看到熱在金屬棒上的傳遞?各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分小組討論。)
師:誰愿意把你們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將這種特殊的材料涂在金屬棒上,放進熱水里就可以看見了。
生:放進熱水里的部分涂上,上面不需要涂。
生:我覺得浸到水里的部分可以不涂,只涂上面。
生:應該整根都涂,這樣一進到水里就會從下面開始變色。
生:把特殊材料換成溫度計測量也可以知道熱量有沒有傳過來。
生:溫度計不好固定在金屬棒上。
學生緊緊圍繞著主題展開討論,既有與他人思維的對比,也有對自己思維的審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因為熟悉了材料的性能,材料對他們的思維具有引領作用,他們的思路更加清晰,實驗目的更加明確,設計更加合理,他們的科學思維在討論、質(zhì)疑、辨析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