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松柳
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以親身經(jīng)歷、“做中學、學中思”為特征的科學實踐已成為科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科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學習能力。在低年段,比較和分類是兩種思維方法,也是這個階段主要培養(yǎng)的科學思維能力。比較是確定事物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過程,分類是按照一定標準把物體分門別類。比較是分類的基礎,沒有比較就沒有區(qū)分,就沒有分類的依據(jù),因此比較能力的培養(yǎng)在低年段非常重要,在很多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用到比較的方法。下面根據(jù)《紙制品》一課的教學探索,來討論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比較思維能力的一些措施。
《紙制品》一課是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3課。在第三單元《家中的物品》中,學生主要認識各種各樣的材料,辨別物品中所用的材料,了解同一種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不同的物品可以用同一種材料制成。三課之間層層遞進,逐步展開,學生不僅要辨別不同材料,簡要說出常見材料的性能,還要深入了解某種材料(紙)的一些性能?!都堉破贰芬徽n,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紙入手,深入了解紙的性能和用途。學生在多次的觀察和比較中認識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用途。因此,本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為了更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我做了以下探索:
精心選擇觀察對象,在觀察中進行比較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比較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需要精選觀察對象。在《紙制品》一課中,我選擇了復印紙、紙巾紙、牛皮紙和皺紋紙這四種“紙朋友”。這四種紙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紙朋友”,有利于他們結合已有經(jīng)驗和生活實際進行觀察和比較。此外,這四種紙在外部特征上有一定的區(qū)分度,復印紙、紙巾紙、牛皮紙、皺紋紙在外部特征上有明顯的不同。在性能上,這四種紙可以形成一定的認知沖突。在吸水性和韌性方面,學生對紙巾紙和皺紋紙會存在一定的認知分歧。這樣可以形成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比較動機。
教學中,依據(jù)觀察材料的結構性,先出示復印紙和紙巾紙這兩種區(qū)別比較大的“紙朋友”。學生觀察比較后,能夠很快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再出示牛皮紙和皺紋紙,引導學生與前兩位“紙朋友”進行比較,進而發(fā)現(xiàn)這四位“紙朋友”的不同。在比較它們外部特征的不同后,再比較它們的性能。在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的基礎上,設計比較活動,通過不同紙的外部特征的比較到不同紙的性能的比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
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發(fā)展比較思維能力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紙制品》一課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這些活動之間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首先,進行限時觀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學生充分運用感官進行觀察,找出不同紙的不同點,找到的不同點越多越好。學生通過揉一揉、摸一摸、拉一拉、甩一甩、撕一撕等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進行觀察和比較活動,在緊張有序的活動中保持著探究的積極性。
然后,采用接力匯報的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研究結果。接力匯報增加了生生互動,讓學生獲得了分享的喜悅。
最后,進行拉紙環(huán)大賽和擦拭水比較,看看哪種紙韌性大,哪種紙吸水性好。學生先猜一猜,然后試一試,最后得出結論。在富有趣味性的比較中,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也提高了他們的比較思維能力。
在探究活動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我確定了比較的等級,讓比較活動更加精細和具體。學生在用不同感官觀察紙的活動時,開始只關注紙的極軟、極硬和極薄、極厚等容易區(qū)別的特征,而比較軟、比較薄的特征常常被忽略。為了提高學生比較的精細度,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細致比較:“你是和誰比較的?”“如果復印紙的硬度是一顆星,那牛皮紙的硬度應該是幾顆星?”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找到這些紙的細微區(qū)別,區(qū)分它們的差別等級。這樣,學生在比較中思考得更多,其比較思維能力能夠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精心設計板書,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
教學板書是一門教學藝術,它不僅是教學結構的視覺呈現(xiàn),也是課程精髓的提煉,它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良好的教學板書既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又能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在《紙制品》一課中,我精心設計教學板書,使比較不同紙的探究過程更有條理,更有邏輯。在板書上,先呈現(xiàn)四種不同的紙,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它們軟、硬、厚、薄、輕、重、光滑、粗糙等外部特征。然后通過比較,對不同紙的外部特征進行等級區(qū)分。在觀察外部特征后,比較這些紙的性能,也用一定的等級標準加以區(qū)分。這樣的板書設計,既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它可以將學生的比較思維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一張思維導圖。
利用科學詞匯,讓思維的表達更加準確
學生在科學課堂上會接觸到一些科學詞匯,運用科學詞匯表達是準確描述科學事實的需要,也是科學學科的特征。但是,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所掌握的科學詞匯不多,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指導。
《紙制品》一課,觀察比較兩種紙的不同時,教師利用板書整理學生的比較結果,并引導學生使用科學詞匯進行描述,讓他們將科學詞匯和具體的比較活動建立起聯(lián)系,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詞匯的內(nèi)涵。語言是科學思維的載體,比較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借助語言表述來進行。通過指導科學詞匯的學習,能夠為學生的比較思維發(fā)展搭建腳手架,可以培養(yǎng)他們運用科學詞匯比較和描述物體特征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紙制品》一課中,通過一系列觀察和比較活動,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了比較思維能力,發(fā)展了科學思維。學生的科學思維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在平時的科學課教學中,我們應當努力體現(xiàn)“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理念,在引導學生經(jīng)歷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著力培養(yǎng)他們的各種科學思維能力?;诳茖W思維培養(yǎng)的科學課也一定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