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丕恕
●加快新基建,不僅能減緩疫情對經濟的負面沖擊,推動5G、Al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yè)快速發(fā)展,還將為提并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在加快新基建的同時,只有推動實現政府數據的開放共享,讓政府數據更高效地用起來,才能夠最大化、更高效地發(fā)揮出新基建的新動能。
本次新冠肺炎痙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防控和有序復工的關鍵時刻,數字化、智能化、互聯網+,支撐了社會穩(wěn)定運行與政府公共治理,令人印象深刻。
同時,疫情也清晰地暴露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一些政府數據“深藏閨中”,和社會治理融合度不夠,大部分智慧城市不夠“智慧”,社區(qū)防控基本要靠人力。譬如,人口摸排和疫情統(tǒng)計,主要靠打電話、反復填表;居民通行靠紙片,測量體溫靠人工,登記信息靠紙筆。
作為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兩大抓手,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在推行多年、投人大量資金之后,在重大突發(fā)性公共事件面前,為何難以從容應對?在我看來,是數據共享不充分、空間治理與社會治理脫節(jié)所導致。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zhàn)略資源。目前,大家獲取的有價值的數據,20%是互聯網數據,80%是組織數據,而組織數據中的80%由政府掌握。利用這些高價值數據,可以為提升政府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撐。
國家高度重視大數據的價值,自2015年國務院印發(fā)《促進大數據發(fā)展行動綱要》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和保障政府數據共享開放工作有效開展。2017年年底初步完成了國家數據共享開放平臺的規(guī)劃及建設工作,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省部級的數據資源共享。
盡管如此,政府數據尚未真正釋放其價值,不能有效支撐科學防疫和突發(fā)應急事件需求。一方面,政府大多缺乏數據共享的常態(tài)機制,缺少專業(yè)人才和技術力量對數據進行運營。另一方面,部門內部、部門之間、區(qū)域政府之間數據共享依然不足。譬如:各部門“煙囪化”信息系統(tǒng),只能實現垂直數據共享,橫向數據需要打通;各區(qū)域政府系統(tǒng),存在塊狀孤島,彼此數據不通;城市數據采集的基礎設施不夠,政府末梢的社區(qū)數據資源匱乏,規(guī)劃者思維和設計有局限,導致空間治理與社會治理脫節(jié)。
最近,國家提出加快新基建,不僅能夠減緩疫情對經濟的負面沖擊,推動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科技新動能,還將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在加快新基建的同時,只有推動實現政府數據的開放共享,讓政府數據更高效地用起來,才能夠最大化、更高效地發(fā)揮出新基建的新動能。那么,怎么實現數據共享,為提升政府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呢?
具體而言,一是加大國家政務云平臺建設,以云為底座,加快推動部委間數據共享,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辦公、教育、醫(yī)療等從線下向線上轉型,積極推廣各類智慧化應用。
二是建立有效的數據聯通機制,構建跨行業(yè)、跨部門協同合作,進一步加強數據共享開放,充分發(fā)揮大數據的價值,指導社會資源合理調度、精準施策。
三是推進智慧城市的一網統(tǒng)管模式,建立并完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和應用體系,推進智慧社區(qū)的建設。特別是對于此次疫情暴露出城市網格化管理的短板,要以市縣為單元,以一網統(tǒng)管為抓手,推進網格化管理落地,進一步加快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將社會、城市治理平時運行無法檢驗的問題徹底暴露出來,會進一步促進數字政府、智慧城市走向云化、一體化、智能化。未來的建設,將會以數據共享為基礎,以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為目標,更高水平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質量地助力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