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珮瑾
“恥” ,在古漢語中是另一種寫法——“恥”,東漢時期的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其解釋為“辱也,從耳,心聲”,意思是人們聽到一些話后,耳赤面熱,心里羞愧。
人們常說的“知恥而后勇”源于“知恥近乎勇”,意為一個人知道羞恥了,那就離勇敢也差不離兒了。儒家把“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同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分析。
孟子曾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在孟子的眼里,“恥”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甚至可以成為評判一個人“配不配稱作人”的標準。一個沒有羞恥心的人,什么事兒都干得出來,一個有羞恥心的人才會在做錯事時慚愧,才會“知恥近乎勇”,進而改正自己的過失,有所作為。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睆墓胖两瘢S口小兒就懂“人之初,性本善”。在這“性”中,“知恥”是人原本就有的“善”之一。
孔子學生子貢向他詢問,為什么衛(wèi)國大夫孔圉死后被謚為“孔文子”,孔子回答是因為孔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鬃釉v“學如不及,有恐失之”,其實和回答子貢的話意思差不多。被他人認為“學如不及”,大概是天下所有讀書人最為忌憚的“折辱”。
被范仲淹譽為“柳骨”的柳公權,相傳小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孩子比賽寫字,為了贏得比賽,柳公權拿著一支大號狼毫筆,龍飛鳳舞地寫了個“大”字。不料,卻引得一名賣豆腐老伯的取笑,說他的字像豆腐,沒有筋骨,還不如他見過的一個用腳寫字的人。明清時期的思想家潘平格有云:“即此一點恥心,是入圣真種子?!币舱且驗椤皭u心”,感覺受到“羞辱”的柳公權日夜苦練,才成就了柳體楷書。
柳公權被一個路過的老叟嘲諷幾句,就立志向上,那如果是被自己家人瞧不起呢?
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頭懸梁,錐刺股”,他之所以對自己下手這么狠,是因為學成歸來卻不得賞識,只能一身潦倒地回老家,結果一家人“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他這時的心境被2000多年后的竇唯唱了出來,“曾感到過寂寞,也曾被人冷落,卻從未有感覺,我無地自容”。蘇秦愣是跟自己較勁,要證明給家人看——我可以!而后蘇秦潛心研讀《陰符》,一年后游說列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主張,成就了他“智足以強國,勇足以威敵,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盛名。
知“恥”不僅能使人奮發(fā)圖強,有時還能改變個人命運。
三國東吳鄱陽太守周魴的兒子周處少時臂力驚人,加之父親是高官,更是放蕩不羈,時常在鄉(xiāng)野天地之間縱馬馳騁。論及“勇武”,他絕對是州里鄉(xiāng)曲的“翹楚”。可百姓視他為禍害,直接把他和水中蛟、山中虎一起貼了個“三橫”的標簽。周處覺得受到了羞辱,于是他揚言要去滅虎殺蛟,可回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鄉(xiāng)親們歡天喜地地慶?!叭龣M”皆滅。
周處自覺羞赧,下定決心要痛改前非,卻又不知從何改起?!肮湃速F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得到友人陸云如是開解后,周處悉心研習,自修自持,一改世人對他的惡劣評價。也正是幼時鄉(xiāng)人的“羞辱”,讓他知“恥”后改,才有后世蘇東坡贊譽他為“奇?zhèn)ブ俊薄?/p>
有人說,“恥辱是一種內向的憤怒”。也恰是這憤怒,能讓人改變和堅持,而它的終點所指就是忍他人所不能忍,成就他人所不能成。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一流。古人講,忠君報國,而報國之際,“知恥”二字尤為重要。對于士大夫來說,知恥后勇是足以垂至千秋的青名,是“儒風忠節(jié)兩傳家,杰氣源源長不已”,更是和國家生死與共的大義凜然。
戰(zhàn)場之上的勝負,對一個將相心態(tài)的影響總是很大,贏則勉勵,輸則更要“從頭再來”。知恥近乎勇,說的何嘗不是“用兵之道”。春秋時期秦國的孟明視就是一個屢戰(zhàn)屢敗卻最終翻盤雪恥的將軍。公元前628年,秦國將士孟明視、白乙丙和西乞術出征晉國,卻在崤山大敗,還被俘虜?shù)搅藭x國太廟里去。不過孟明視福大命大,僥幸得了晉襄公釋放。
兩年后,一心復仇的孟明視再次請兵出征,沒想到晉國大軍準備充分,又打了敗仗。他開始關注國家政治和平民百姓,甚至把自己的家產(chǎn)和俸祿都拿出來撫恤陣亡將士的親眷。一年后,“秦伯伐晉”,成熟穩(wěn)重的孟明視帶著白乙丙和西乞術再次請兵,還立下軍令狀,不打勝仗絕不還朝。這一戰(zhàn),孟明視“濟河焚舟”,浴血奮戰(zhàn),奪回了從前的失地,還攻下了好幾座城池。
而說到個人“恥感”和國家命運的關聯(lián),不得不提春秋時期的幾位霸主。墨子曾說:“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人人皆知,正是因為兵敗吳國,勾踐忍辱求和,和妻子住在闔閭大墳的石屋里,做夫差的喂馬小廝。之后重回越國的勾踐天天讓自己嘗到苦膽滋味兒,只為不忘當日所受之辱。當時會稽之戰(zhàn),勾踐被困時曾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文種卻勸他“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饹翟,齊小白饹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大概是這些前任霸主激發(fā)了勾踐的“知恥心”,想明白“何遽不為福乎”的道理。勾踐成就的不只是一個越國,更有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