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繼鵬
我的家鄉(xiāng)隆德的老巷子就是一個典型。那里保留著村落民居的原型原貌原汁原味,村莊的規(guī)模布局完整如初,勾畫出百年農(nóng)村自然景致,展示著千年的歷史,演繹著質樸的風土人情。
“土坯瓦房石頭路,老井蜂窯高戲臺,古樹槽頭臥老牛,磚雕臉譜秦悠揚”,這是游客對老巷子的評價。
位于六盤山東麓的隆德縣有千年建制的歷史,該縣的老巷子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古老村莊,離縣城不遠。走進老巷子,會看到老院落房屋、照壁、蜂窯、老樹、老井臺、戲臺、百家姓墻等一系列農(nóng)村滄桑元素,而關于老巷子的故事,一個接一個,如流水曲折百回、涓涓不息,給人以古老而神秘的記憶,令人留戀忘返。
信步來到老巷子,石頭砌的高大山門會擋住人們的視線,這是老巷子的門樓,上書“老巷子”三個遒勁有力大字,仿佛一本厚重歷史書的封面,等待你細細地品讀。巷子有主巷道和小巷道,延伸到各家各戶,成為農(nóng)戶出行的必經(jīng)之道。崎嶇不平的石頭小路,曲折迂回、環(huán)繞村莊;一排排的農(nóng)家小院,錯落有致地修建在龜山山腰;山下的主巷道兩旁是磨面房、油坊、豆腐坊、醋坊、鐵匠鋪、裁縫鋪等,商鋪林立、交易頻繁。
村莊因有一條巷道穿越而得名,老巷子是名副其實的泥土巷,主巷道呈東西走向,其實并不長,約有幾公里,一直為土石巷道,過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xiàn)在改造成水泥路,方便出行和觀光旅游。進組到戶的巷道還有許多,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如同人體的毛細血管,一直延伸到各家各戶。
老巷子農(nóng)民喜歡栽樹。家家戶戶門前屋后栽植樹木,生長的極其茂盛,三三兩兩的古榆樹、粗壯滄桑的柳樹、高大挺拔的楊樹、春華秋實的桃樹杏樹梨樹,有的如同飽經(jīng)歲月磨礪的老人、有的如同一把巨傘、有的如同一排哨兵……這些經(jīng)歷過風雨雷電洗禮的參天蒼虬隨處可見,在陳舊的土坯房前搖曳,在村口守望,在院落周邊守護,向游客訴說老巷子的古與今,見證著農(nóng)村的巨變和發(fā)展。
老巷子所在的村莊名叫紅崖村,以前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轉的小村莊,有上百戶人家,依山而建、層層而上,顯得錯落有致,一家挨著一家,親密而不擁擠。我想這也許是許多村莊共同的樣子。村民相鄰而居、代代相傳、不離不棄,生活得坦然而自得。
紅崖村有著千年的悠久歷史,一直靜靜地等待著識她、懂她的人去開發(fā)建設。
紅崖村因駱駝巷而生,駱駝巷原為古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地方,一行行的駝隊經(jīng)過大宋朝籠竿城的東北墻角,浩浩蕩蕩地走向西域諸國,再運送貨物返回長安。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駱駝傳播文明,溝通文化,拉近了各地域與各民族間的距離。長途跋涉的駝隊,鈴聲清脆悠揚,或白天或夜晚經(jīng)過時要停息,城外地方成了商人、使者和駝隊的休憩地,駝隊穿梭之地當?shù)厝巳∶橊勏铩u漸地這片土地便繁華起來,客棧、酒坊、飯館、店鋪等應運而生,成為方圓幾里甚至幾十公里文化商貿物資的交流交匯地。
籠竿城外人們沿著駱駝巷居住,最早在這兒居住著張姓、姚姓、崔姓、李姓、安姓等姓氏的百戶人家,做著買賣生意,日子過得繁華而殷實。后來因種種原因,陸陸續(xù)續(xù)又遷入多個姓氏人家,繁衍有百余戶千口人,形成了現(xiàn)在的紅崖和臨泉行政村。村莊的人們一代代繁衍生息,保存著該地區(qū)的風土人情,發(fā)展著這一方土地。
再后來,這個有故事的村莊,被一位獨具慧眼的縣委書記相中,他力排眾議,留與建結合,改變了一貫的大拆大建、全盤樓宇化,對原來的老院落、老房屋進行修繕改造,又增添了一些古老的元素和新理念新內容,重新命名了村名,打造了具有鄉(xiāng)土氣息、貼近農(nóng)民生活的村落——老巷子。古老村莊內新外舊,返老還童,原汁原味,盡情地彰顯出質樸之美、原始之美。
老巷子是典型傳承農(nóng)耕文化的村莊,周邊山坡地比較多,農(nóng)民一直以傳統(tǒng)的糧食作物種植為生,沿襲著二牛抬杠的傳統(tǒng)耕作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植的小麥、豆類、油料、馬鈴薯等經(jīng)濟作物在保障自給自足的同時,以農(nóng)產(chǎn)品銷售收入解決家里的日常開支。一家一戶一個小院,房屋是土木結構的瓦房,盡管是土坯房屋,家家戶戶修建房屋卻十分講究。具有當?shù)仫L格的磚瓦大門,屋頂?shù)哪窘Y構保持榫卯結構,美觀樸實,坡屋頂做有磚雕獸脊,簡單中透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氣息,家家門前有一個照壁,修建了牲畜槽頭,立有栓牲畜的木樁。村頭有一口老井,井水如一面鏡子,奶奶的奶奶如花似玉過,井臺不知走過多少人,手搖轆轆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撫摸過,清澈旺盛的井水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用之不竭、取之不盡。井臺不遠處有幾棵粗壯的大柳樹,有的生長了上百年,顯得老態(tài)龍鐘。巷道村民的土墻上保留著具有時代特色的標語,有的墻體上自然形成一個個土蜂窯窩……村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古村風物與生活點滴,竟然成為無比珍貴的文化標本。
當代作家、中國民間文藝家馮驥才曾說:“村落是我們農(nóng)耕生活遙遠的源頭與根據(jù)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國人還在這里種地生活,生兒育女,享用著世代相傳的文明?!苯y(tǒng)籌城鄉(xiāng)讓一個個村莊迅速消失,農(nóng)村人一旦離開村莊,仿佛失去家和根,只能夢牽魂系、只能變成鄉(xiāng)愁。
保留古老村莊,留住鄉(xiāng)愁,留住根,農(nóng)民有了根就有了路標和方向。這是村民的心聲,也是設計和建設者的“高明”之處。
老巷子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村莊,這里的人們發(fā)揚全國文化先進縣的魅力,傳承著深厚的文化。
村民注重用文化裝飾生活內涵,戶戶家中懸掛字畫;村民人人尊師重教,注重孩子讀書學習,不論家庭條件怎么差,都要供給孩子讀書。耕讀傳家久,詩書記事長。在老巷子流傳著家有字畫不算窮的古訓。只要家里有字畫、有藏書,盡管日子過得清淡、貧窮,一家人內心是幸??鞓返?。字畫一則裝飾,更重要的是激勵明志,讓晚輩們勤奮讀書,做一個有文化的農(nóng)民。老巷子每一輩人中總會出農(nóng)民書法家、農(nóng)民畫家,他們在家里繪畫、寫字,也到其他地方交流寫字、繪畫。當然,現(xiàn)在像這樣的年輕后生更多了,精益求精、學藝歸來,有的把寫字、繪畫變成了謀生的職業(yè)。
婦女們則出嫁前向長輩們學習剪紙和針線活兒,刺繡、剪窗花,一幅幅精美圖案,讓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F(xiàn)在也有一些傳承長輩技藝的剪紙藝人,在老巷子開店,一家家的書畫室、墨寶閣、剪紙鋪、篆刻間,紅紅火火。
村民是老巷子的真正主人,農(nóng)民院落仍然讓農(nóng)民經(jīng)營。改造后的空置的農(nóng)家院,政府出租給農(nóng)戶經(jīng)營,農(nóng)戶借助日漸增多的游客,開起了一家家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坊、暖鍋居、書畫店、農(nóng)家樂,體現(xiàn)當?shù)靥厣?,銷售當?shù)剞r(nóng)副產(chǎn)品,讓游客參觀老巷子,吃特色暖鍋、品農(nóng)家美味、住農(nóng)家小院、購當?shù)靥禺a(chǎn)。
老巷子是六盤大地上的優(yōu)雅建筑,恢宏的格局、硬朗的線條、莊重的氛圍、繁復的雕花……讓人肅然起敬。老巷子現(xiàn)在大部分時間是熱鬧的,每年節(jié)假日,游客來了,站在老巷子高高的村樓子上,放眼望去,隆德縣滿目青山,藍天白云,四處花香;踏進村里,老井里蓄滿時光之水,古樹張彩著節(jié)日的盛裝,老院落、老房屋承載著一波接一波的喧嘩,老戲臺的鑼鼓二胡日復一日,裊裊青煙飄著農(nóng)家菜的香味。一年有四季、季季有游客,尤其是春夏秋季,老巷子游客絡繹不絕,歡聲笑語,秦聲悠揚,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