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娟
茅盾文學(xué)獎得主熊召政的最新作品《大金王朝》近期出版,這是他繼《張居正》之后,潛心十四年創(chuàng)作的又一部重磅長篇歷史小說。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著名的開篇,波瀾壯闊的三國爭雄由此開始。而巧合的是,將近一千年后,中國出現(xiàn)了另一個大三國時代——遼宋金爭霸。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改朝換代的次數(shù)卻不超過二十次,而遼宋金就匯集了三次這樣的更迭。這個三國時代,涉及民族多,疆域廣,比魏蜀吳三國更為深刻而長遠(yuǎn)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金朝用短短十二年創(chuàng)造歷史傳奇
公元1125年,一支隊伍正從應(yīng)州地面向東北方向行進。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皇帝,然而此刻他已經(jīng)淪為階下囚。他就是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一生熱衷春水秋山、冬夏捺缽、奢靡無度的皇帝,已經(jīng)褪去昔日的榮光。他的被俘,標(biāo)志著遼的滅亡。
僅兩年后,即1127年,又一支更加龐大的隊伍,浩浩蕩蕩從汴京向北而行。這一次,隊伍中有兩位皇帝,那便是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他們同樣已淪為俘虜。與他們同時被俘的,除了眾多后宮嬪妃、皇親貴胄,還有技藝工匠、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靖康之恥。
這兩支隊伍,都押送著他們前往同一個目的地,那就是金朝的上京會寧府。他們的余生,都將在這片苦寒之地,在無盡的屈辱中度過。而這一切,距離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只過去了短短十二年。
金朝仿佛一股來自東北方向的颶風(fēng),迅猛崛起,迅速強大,像一把勢不可擋的刀鋒,橫掃北方,滅遼攻宋。強大的游牧民族契丹與經(jīng)濟文化達(dá)到歷史高峰的宋朝,為何在金國這樣一個邊鄙小國面前如此不堪一擊?究竟是什么因素致使大宋君臣作出一系列錯誤決策?《大金王朝》以120萬字的宏大篇幅一一寫出湮滅于歷史的細(xì)節(jié),挖掘可能的真相。
用一個谷倉的黃豆去做一塊豆腐
為了將原汁原味的歷史呈現(xiàn)在小說中,熊召政前后耗費14年時間,在遼金故址行走6萬里,研讀《金史》《遼史》《宋史》等上千萬字史料,更橫向比較歐洲的歷史,站在世界的思維框架里,深度還原宋遼金爭霸的大三國時代。
他曾去過二十多次東北,走訪張家口、唐山、山海關(guān)、廊坊和涿州等地,走遍了遼宋金的主要戰(zhàn)場。
他看到亞洲草原民族最大的王官,如今已經(jīng)變成一個羊群出沒的牧場;見到金上京這個曾經(jīng)輝煌的金朝政治中心,化為一片廢墟;也見到當(dāng)年全世界最繁華的都市汴京城,深埋在今天開封城的四十米之下。更在零下18攝氏度的天氣里,親自前往山西風(fēng)陵渡,冒著徹骨嚴(yán)寒,親身體驗金軍當(dāng)年橫渡黃河的真實場景。身臨其境,只為“下筆的時候不心虛”。
同時,他在浩如嫻海的史料中仔細(xì)甄別、研究、整理,把自己逼成這個領(lǐng)域的專家,從中揀選合適的材料,創(chuàng)作重塑。熊召政說,“我不能只有一塊豆腐,就去做一個豆腐的菜,我必須擁有一個谷倉的黃豆,才能做出一塊豆腐來。如此別人才知道,哦,這是精選?!?/p>
《大金王朝》全四冊,皇皇120萬字,但寫的都是干貨。
搖擺不定是決策者最大的忌諱
收復(fù)北方疆土,是每一任宋朝皇帝的夙愿。唐朝崩潰之際,石敬瑭反唐自立,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這使得趙宋立國后,失去了北方天然的防御屏障,長期生活在契丹鐵蹄的陰影之下。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派兵南侵,深入宋境,宋真宗御駕親征,最后兩國和談,簽訂和平條約,史稱“澶淵之盟”。這一盟約讓遼與宋都有了和平發(fā)展的機會,直到宋徽宗年問。
遼人趙良嗣向徽宗朝廷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背棄澶淵之盟,聯(lián)合東北長期受遼國欺壓的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共同攻打遼國。收復(fù)疆土、擴大版圖的巨大誘惑,讓大宋君臣甘愿打破和平局面,鋌而走險。
然而,宋徽宗擁有追求榮耀的雄心,卻無放手一搏的決心,始終搖擺不定。一開始拉主戰(zhàn)派出兵,可稍一吃敗仗就心虛,趕緊將戰(zhàn)爭責(zé)任甩給主戰(zhàn)派,主和派上臺和談。剛剛以巨大的代價簽訂不平等條約,皇帝義感到不甘心,重新起用主戰(zhàn)派去追擊。這種種反復(fù),招致金軍揮軍南下,危難之際,徽宗甚至為了甩鍋,將皇位讓給兒子欽宗,自己去江南避禍。
作為皇帝,一個王朝的決策者,在外交上始終呈現(xiàn)一個“精算師”的形象,方針朝令夕改,政策難以延續(xù);在對內(nèi)管理上,關(guān)鍵人事頻繁變動,致使朝廷分裂為兩個派系,爭斗不休,在乾坤板蕩之際都未能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直接導(dǎo)致每一次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宋朝的一系列錯誤決策,最終將錦繡江山拱手于人。
弱者崛起的秘密武器
與此同時,與宋朝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黑龍江畔的金朝君臣。他們的勝利,絕非僅僅得益于遼與宋的沉疴積弊。
完顏阿骨打原本只是一個女真部落的首領(lǐng),為了反抗遼對女真人的歧視與壓迫,才舉旗反擊。在滅遼攻宋的過程中,金朝既無經(jīng)驗可循,也沒有天然優(yōu)勢,文化、經(jīng)濟、政治、軍事,無一不遠(yuǎn)遠(yuǎn)落后于遼宋,是毫無疑問的弱者。他們致勝的必殺技,不過是兩個字——務(wù)實。
金軍攻打遼國最后一個重要城市燕京時,面對天下雄關(guān)居庸關(guān)一籌莫展。在遼國大將張覺父子幾乎無懈可擊的排兵布陣下,阿骨打的智囊團兵分兩路,一路搜羅一切可以使用的木柴,通過鋪柴火攻,突破二十里的鐵蒺藜陣;一路敢死隊在漆黑的寒夜悄悄攀上緊鄰居庸關(guān)的鷹嘴峰,撕開了大遼防御上一個不起眼的口子,并最終奪得了勝利。
在揮軍南下、橫渡黃河時,由于金軍不擅水性,且生產(chǎn)力落后,無法造出足夠的船只供軍隊使用,最終主帥完顏宗望選在全年最冷的臘月、黃河封凍的時節(jié),冒著冰層破裂、人馬盡損的風(fēng)險,秘密渡河。當(dāng)金軍如神兵天降沖上南岸時,宋朝兵士正躲在民居中烤火取暖。
在最不利的條件下,金軍以自己的務(wù)實苦干與堅忍不拔,一步步讓遼的虛弱與宋的懦弱暴露出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大,持續(xù)吸納兩大對手的人才與技術(shù)。如果說金朝崛起有什么秘訣,這份粗糙的底色與堅韌的品質(zhì),就是他們最大的法寶。
遼與金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在中國歷史上鮮有正面的評價。但正是他們,在歷史上為自己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注入了全新的血液?!洞蠼鹜醭分σ钥陀^的視角,還原歷史真實的面貌。這里有三個國家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面的愛恨情仇,也有江山更替、乾坤板蕩之中,每一個民族的人對于自己腳下那片土地的熱愛與眷戀。更透過三國君臣外交上的角力、戰(zhàn)爭中的金戈鐵馬、時代縫隙里的生民群像,立體勾勒出在時代的風(fēng)云際會中,一個國家緣何衰敗,一個國家又如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