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超,王芃堉,丁雅雯,李 宏,宋 媛,高社軍,李清靖,黃 晨,劉麗宏
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m’s macroglobulinemia, LPL/WM)是一種少見的惰性成熟小B細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比不足2%。LPL/WM是由小B淋巴細胞、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結(jié)和脾臟,并且不符合其他伴漿細胞分化的小B細胞淋巴瘤診斷標準。LPL侵犯骨髓同時伴有血清單克隆性IgM丙種球蛋白時診斷為WM。90%~95%的LPL為WM,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單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單抗隆性免疫球蛋白[1]。LPL/WM缺乏與其他伴有漿細胞分化的成熟小B細胞淋巴瘤鑒別的特異性形態(tài)學、免疫表型、基因及臨床特征。因此,本文回顧性分析14例LPL/WM的臨床資料及各項實驗室檢查,探討其與伴漿細胞分化的小B細胞淋巴瘤的不同特點,提高臨床和病理醫(yī)師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水平。
1.1 材料 收集2010年6月~2019年7月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診治的13例LPL/WM患者及1例LPL/WM伴CD30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所有患者均符合LPL/WM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包括:病史、體檢、各項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
1.2 方法
1.2.1 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 于患者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穿刺過程中避免骨髓穿刺液被血液稀釋,選2塊小粒較多、厚薄均勻的骨髓片,經(jīng)瑞氏染色,油鏡觀察骨髓造血細胞及其它細胞形態(tài)。
1.2.2 流式細胞學檢查 流式細胞儀為Beckman Coulter公司的Navios,Alexa Flour 488 nm、Alexa Flour 647 nm、Alexa Flour 700 nm激發(fā)光源,十色。單抗試劑均購自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采用Kaluza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設陰性對照,結(jié)果判斷以細胞抗原表達>陰性對照20%以上為陽性。取骨髓血細胞經(jīng)淋巴細胞分層液處理后,調(diào)整細胞數(shù)為每毫升1×106個細胞,置于PBS液中待用,單細胞懸液中加入單抗:CD20、CD19、CD22、sIgM、CD5、CD23、Kappa、Lambda、CD10、CD38、CD138、CD56、CD45、IgM。4 ℃暗處孵育,PBS洗浴3次,12 h內(nèi)待檢。
1.2.3 MYD88 L265P突變檢測 14例標本均來自WM患者的骨髓病變組織,新鮮骨髓標本經(jīng)CD19單抗磁珠分選,從CD19陽性細胞中提取DNA。采用RT-PCR法[3]檢測MYD88 L265P突變。MYD88檢測陽性標準為野生型與突變型CT值差值小于8即為陽性,差值大于10即為陰性,介于兩者之間需進行復查,再根據(jù)臨床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1.2.4 淋巴結(jié)活檢病理 標本均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liVision兩步法,高壓煮沸抗原修復,一抗包括CD20、CD30、CD23、CD21、CD10、CD5、Ki-67、κ、λ、MUM1、CD38、CD138、CD21及二、三抗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DAB染色,HE復染。
2.1 臨床特征 14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3例,發(fā)病年齡45~82歲,平均60歲,中位年齡59歲;肝脾(包括肝或脾)腫大者12例,淋巴結(jié)腫大者11例,高粘滯血癥者8例,14例患者均有M蛋白水平,中位水平為48.0 g/L;IgMκ型13例,IgMλ型1例,MYD88 L256P突變14例(表1)。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顯示:14例WM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者占6例,血紅蛋白減低者13例,血小板計數(shù)減低者6例,乳酸脫氫酶升高者2例,β2微球蛋白升高者9例,肌酐增高者1例,尿素氮升高者1例,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者3例,乙肝陽性者2例(表2)。
表1 13例LPL/WM及1例LPL/WM伴CD30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資料
*LPL/WM伴CD30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LPL/WM.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
表2 13例LPL/WM及1例LPL/WM伴CD30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實驗室檢查
*LPL/WM伴CD30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LPL/WM.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
2.2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 14例LPL/WM患者的造血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抑,成熟紅細胞呈明顯緡錢狀排列,有核細胞以小淋巴細胞、漿樣淋巴細胞、漿細胞為主,另可見不同比例的肥大細胞;小淋巴細胞核型較為規(guī)則,染色質(zhì)塊狀,核仁不明顯或缺乏,胞質(zhì)少,外形規(guī)則或輕度嗜堿。漿樣淋巴細胞胞質(zhì)偏于一側(cè),似鞋形、船形,染色質(zhì)類似小淋巴細胞。漿細胞輕度增多形態(tài)以成熟漿細胞為主,幼稚及形態(tài)異常的漿細胞少見。
2.3 流式細胞免疫表型 14例LPL/WM患者均可見兩類腫瘤性細胞:克隆性小B細胞和克隆性漿細胞。小B細胞的免疫表型:CD20、CD19、CD22及sIgM的陽性率為100%,CD23陽性率為14.2%,CD10、CD5均陰性,限制性表達輕鏈Kappa陽性率為92.8%,限制性表達輕鏈Lambda陽性率為7.14%。漿細胞免疫表型:CD19陽性率為92.8%,CD138、CD38的陽性率為100%,CD56陰性,限制性表達輕鏈Kappa陽性率為92.8%(13/14),限制性表達輕鏈Lambda陽性率為7.14%。
2.4 MYD88基因L265P突變檢測結(jié)果 14例患者MYD88野生型與突變型CT值差值均<8,即均為陽性(圖1)。
圖1 MYD88基因野生型和突變型檢測:2條擴增曲線分別與閾值線有一個交點(交點所對應的橫坐標即CT值),2條擴增曲線CT值差值小于4
2.5 淋巴結(jié)活檢 11例淋巴結(jié)活檢,鏡檢顯示淋巴結(jié)結(jié)構(gòu)被腫瘤性細胞破壞,部分病例可見殘存的濾泡及淋巴竇,腫瘤主要由小淋巴細胞、漿細胞和漿樣淋巴細胞構(gòu)成(圖2)。小淋巴細胞比正常成熟淋巴細胞稍大,細胞質(zhì)較少,核圓形或輕度不規(guī)則,染色質(zhì)粗,核仁不明顯;腫瘤性漿細胞體積比正常漿細胞大,細胞核增大,染色質(zhì)凝集,車輻狀結(jié)構(gòu)不明顯。漿樣淋巴細胞的細胞核與小淋巴細胞相似,呈偏心分布,細胞質(zhì)相對豐富。其中1例患者(例4)的淋巴結(jié)被兩類腫瘤性細胞完全破壞:(1)大細胞:該細胞以浸潤淋巴竇為特征,淋巴竇擴張明顯,呈巢狀、裂隙狀或不規(guī)則的分枝吻合狀,部分區(qū)域融合成片;細胞形態(tài)呈圓形、多邊形,細胞質(zhì)豐富,嗜酸,胞質(zhì)境界清楚或略顯不清,細胞核大,圓形、腎形、多形性,有些細胞核呈胚胎樣、花環(huán)樣及RS樣,核膜清晰,染色質(zhì)粉塵狀或凝集成細顆粒狀,有1至數(shù)個嗜酸性大核仁;核分裂象易見。(2)小細胞:位于淋巴結(jié)副皮質(zhì)區(qū)和邊緣竇,此類細胞包括小淋巴細胞、漿樣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漿細胞呈小簇狀或混雜于小淋巴細胞中。在部分區(qū)域中大小細胞混雜,界限模糊。11例WM患者淋巴結(jié)活檢組織免疫表型:WM患者均表達CD20(圖3),10例限制性表達輕鏈Kappa(圖4),1例限制性表達輕鏈Lambda,1例表達CD23(圖5),11例患者均不表達CD5及CD10,腫瘤性的小細胞Ki-67增殖指數(shù)5%~30%。其中1例(例4)患者小淋巴細胞區(qū)域:CD20、CD38及MUM1呈條索狀或灶狀陽性,限制性表達輕鏈Lambda,CD21顯示縮小不完整的FDC網(wǎng),BCL-6及CD10顯示殘存生發(fā)中心,CD30陰性;大淋巴細胞區(qū)域:CD30(圖6)、CD20、MUM1、BCL-2均彌漫陽性,Ki-67增殖指數(shù)>80%,Lambda、Kappa、CD21、CD23、BCL-6及CD10均陰性(表3)。
表3 11例LPL/WM淋巴結(jié)活檢的免疫表型
*LPL/WM伴CD30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LPL/WM.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
2.6 隨訪 14例LPL/WM患者均獲得隨訪,其中1例因癥狀較輕未接受治療,隨訪6個月,病情未見明顯進展;7例患者經(jīng)6個月FCD(氟達拉濱、環(huán)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隨訪12個月,均存活。5例經(jīng)氟達拉濱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治療6個月后基本治愈,隨訪6年,均存活;伴高級別轉(zhuǎn)化的1例經(jīng)R-CVP(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潑尼松)3個療程后,癥狀有所改善,第5個療程中病情惡化,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②③④⑤⑥圖2 形態(tài)相對單一的淋巴細胞、漿樣淋巴細胞及漿細胞 圖3 CD20呈彌漫陽性,EliVision兩步法 圖4 Kappa呈胞質(zhì)彌漫陽性,EliVision兩步法 圖5 例2:CD23呈彌漫陽性,EliVision兩步法 圖6 例4:大細胞區(qū)域中CD30呈彌漫陽性,小細胞區(qū)域中CD30呈陰性,EliVision兩步法
LPL/WM在西方國家報道較多[2-3],好發(fā)于老人,中位年齡為63~68歲,男性多于女性。本組男性多見,中位年齡59歲,略低于歐美國家(67~78歲),發(fā)病年齡與國內(nèi)文獻相近[4]。本組患者中位M蛋白水平為48.0 g/L,接近西方文獻報道。血清克隆性IgM升高及不同程度的貧血是最早出現(xiàn)的血液系統(tǒng)異常。IgM在循環(huán)血中的增多,可導致高粘滯血癥,通常血中IgM水平≥30 g/L時才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5],本組病例中有高粘滯性表現(xiàn)的患者IgM水平均高于30 g/L,與文獻報道相符。<10%的患者可出現(xiàn)慢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6],本組有2例Coomb試驗陽性提示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現(xiàn)象??寺⌒訧gM并不是LPL/WM的診斷性特征,因為其還可以出現(xiàn)在其他淋巴細胞腫瘤或無明顯腫瘤跡象的患者[7]。
盡管LPL/WM以浸潤骨髓為主,但也可浸潤其他器官,常見于淋巴結(jié)及肝脾。本組患者中肝或脾及淋巴結(jié)腫大者均高于國內(nèi)、外報道,與本組入選患者均為有癥狀的WM相關。丙型肝炎感染與WM發(fā)病有相關性,丙型病毒感染并不影響WM的總生存期,但可影響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其整體生存質(zhì)量較差[8],本組中有2例伴丙型肝炎感染,其貧血程度較為嚴重。在14例WM患者的骨髓中除小淋巴細胞、漿樣淋巴細胞及漿細胞侵犯外,還可見肥大細胞增多,其可促進瘤細胞的增生[9]。2019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NCCN)診治指南強調(diào)WM/LPL的診斷需結(jié)合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與流式免疫表型檢測[10];其腫瘤性小淋巴細胞典型的免疫表型為sIgM、CD19、CD20、CD22均陽性,有10%~20%的患者表達CD5、CD10或CD23。本組有2例表達CD23,CD5及CD10均未見表達,可能與病例數(shù)較少相關。腫瘤性漿細胞的免疫組化表達CD138、CD38,不表達胞膜免疫球蛋白,胞質(zhì)免疫球蛋白呈輕鏈限制性表達且與小B細胞輕鏈的限制性表達一致。這與漿細胞腫瘤的漿細胞不同,LPL/WM的漿細胞表達CD45、CD19,不表達CD56,可資鑒別[11]。
LPL/WM侵犯淋巴結(jié)通常缺乏特征性形態(tài)學改變,與其他伴有明顯漿細胞樣分化的小B細胞淋巴瘤非常相似;LPL/WM淋巴結(jié)組織免疫表型與骨髓流式細胞免疫表型基本一致,如果表達CD5、CD10或CD23時,不能僅憑該免疫表型排除WM,需結(jié)合其他實驗室檢查輔助診斷。另有少部分的LPL/WM病例可向高級別大B細胞淋巴瘤轉(zhuǎn)化[12],本組有1例LPL/WM與CD30陽性DLBCL并存于同一淋巴結(jié)內(nèi),兩者均為克隆性進化,屬于第二腫瘤,一直以來均存在爭議,通過對LPL/WM與DLBCL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互補決定區(qū)(CDR3)進行克隆相關性分析,可判定兩者是否具有克隆相關性[13]。本組對該例患者的骨髓及淋巴結(jié)分別進行IgH重鏈基因互補決定區(qū)(CDR3)克隆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其有相同的克隆性;因此推斷CD30陽性DLBCL是由WM向高級別淋巴瘤轉(zhuǎn)化而來。DLBCL非特殊類型,形態(tài)具有多樣性,該例腫瘤性大細胞形態(tài)學屬于普通形態(tài)的間變型,其免疫表型除表達B細胞標記外,還表達CD30,亦符合間變型DLBCL的免疫表型特點[14]。國內(nèi)亦有報道CD30陽性大B細胞患者[15-16],且與預后不良相關。
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進展,為LPL/WM的確診和鑒別提供新的依據(jù),有研究報道MYD88 L265P突變在WM中的發(fā)生率高達90%以上[17],MYD88 L265P突變也可見于其他小B細胞淋巴瘤、DLBCL中。因此,MYD88 L265P突變是WM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重要標志物,但非特異性診斷指標。
總之,LPL/WM屬于排他性診斷,目前尚無任何單一指標(形態(tài)學、免疫表型及基因檢測)成為LPL/WM診斷的金標準,必須綜合診斷。雖然LPL/WM可以通過骨髓及其他實驗室檢查診斷,但本組結(jié)果提示如有淋巴結(jié)腫大應盡可能獲取淋巴結(jié)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以除外合并或轉(zhuǎn)化為其他淋巴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