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芳,付莎莎,趙金鵬
(1.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330029;2.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8)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人工濕地來治理面源污染已經漸漸成了趨勢,人工濕地是一種仿照自然濕地結構,由人工建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類濕地。美國Hammer博士將其定義為“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仿照自然濕地,人為建造的由基質、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復合體”[1]。人工濕地由于其良好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和高效的氮磷營養(yǎng)物質去除能力,已經被廣泛用來處理各種污水,如生活污水、農業(yè)點源或面源污染等方面[2~5],具有方法簡單、治理污染見效快等優(yōu)點[6~8]。大量的實驗表明,人工濕地吸附主要依賴基質的化學吸附[9],其中含鐵離子、鈣離子較多的基質吸附效果最佳,比如鋼渣、磁鐵礦等[10~14]。采礦、礦物加工企業(yè)會產生出大量低成本副產品,這些副產品材料可用于工業(yè)、農業(yè)和生活污水處理,為污水處理提供了一種經濟的技術方案[15,16]。本文探究不同條件下工礦業(yè)廢渣基質對氨氮的吸附效果,為以后的人工濕地規(guī)劃、設計提供重要依據(jù),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試驗采用的鈦渣來自江西添光鈦業(yè)有限公司,鈦渣較松軟,烘干后表面呈黃褐色,光澤度較差,表面粗糙,易磨碎,呈粉塵狀;受潮后凝結呈塊狀,大小不一,直徑從0.05cm到十幾厘米不等。鋼渣和爐渣來源于方大特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鋼渣質地堅硬,烘干后表面呈灰色,光澤度較差,表面粗糙,極難磨碎,大小不一,直徑從0.1cm到十幾厘米不等;爐渣質地堅硬,烘干后表面呈深灰色,光澤度較差,表面較為光滑,極難磨碎,大小較單一,直徑在0.05cm左右。
1.2.1 等溫吸附試驗
分別稱取3種基質(鈦渣、鋼渣、爐渣)各1.5g置于錐形瓶中,分別加入氨氮質量濃度為 1mg·L-1、2mg·L-1、4mg·L-1、8mg·L-1、16mg·L-1、32mg·L-1、64mg·L-1、128mg·L-1、256mg·L-1的 NH4Cl溶液。將錐形瓶置于恒溫振蕩箱中連續(xù)振蕩24h后取上清液,采用分光光度計法測定溶液中氨氮的最終濃度,計算氨氮吸附量。每組處理設置3組平行試驗。
1.2.2 解吸等溫試驗
取上述經過吸附試驗的基質放入錐形瓶中,加入無水乙醇懸浮洗滌,離心后棄去上清液,再分別加入0.02 mol·L-1的KCl溶液50 mL,置于恒溫振蕩箱中連續(xù)振蕩24h后取上清液。測定溶液中氨氮的濃度,計算氨氮的解吸量。
1.2.3 吸附影響因素試驗
將3種基質與8mg·L-1的NH4Cl溶液混合,放置在恒溫振蕩箱中振蕩4h,取出渾濁液,離心后取出上清液,采用分光光度計法,測量溶液中氨氮的濃度,計算氨氮的吸附量。改變基質投放量(鈦渣和鋼渣:0.5g、1.0g、1.5g、2.0g、2.5g、3.0g、3.5g;爐渣:1g、3g、5g、10g、15g、20g)、pH 值(1、3、5、7、9、11、13)進行對比試驗。
(1)吸附量計算公式
式中:Qe為氨氮的吸附量,mg·kg-1;C0、Ce分別為吸附前、后溶液中氨氮的濃度,mg·L-1;V為吸附試驗中加入溶液體積,mL;M為基質質量,g。
(2)解吸量計算公式
式中:Qj為氨氮的解吸量,mg·kg-1;Cj為測定的氨氮濃度,mg·L-1;Vj為溶液體積,mL;Kj為解吸率。
(3)Langmuir方程線性表達式
式中:Qm為單位質量基質的最大吸附量,mg·kg-1;KL為Langmuir平衡常數(shù);其余符號意義同前。
(4)Freundlich方程線性表達式
式中:KF為Freundlich平衡常數(shù);n為方程常數(shù);其余符號意義同前。
2.1.1 基質對氨氮的吸附效果
由圖1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溶液中氨氮初始濃度的增加,基質對氨氮的吸附量也隨之增加,同樣,3種基質對氨氮的吸附能力排序為:鋼渣>鈦渣>爐渣。
圖1 不同基質對氨氮的吸附等溫線
從基質對氨氮的吸附等溫線與去除率曲線來看,基質的吸附量在溶液中氨氮初始濃度較低時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而去除率曲線則呈現(xiàn)驟降的趨勢;當溶液中氨氮初始濃度達到一定水平后,兩種曲線逐漸放緩。當溶液中氨氮的初始濃度從1 mg·L-1升至16 mg·L-1時,鈦渣對氨氮的吸附量從30.3 mg·kg-1上升至301.1 mg·kg-1,去除率均大于 50%(見圖 2);但當氨氮初始濃度從 32 mg·L-1增加至 256 mg·L-1時,鈦渣對氨氮的吸附量變化范圍僅為 268.2 mg·kg-1~ 311.22 mg·kg-1,而去除率卻降到了3.65%,說明基質已達到吸附飽和。當氨氮初始濃度從1 mg·L-1增大到32 mg·L-1時,鋼渣對氨氮的吸附量從 32.1 mg·kg-1上升至 712.4 mg·kg-1,去除率保持在65%以上,但隨著氨氮初始濃度的進一步增大,鋼渣對氨氮的吸附量基本上變化不大,而去除率驟降到9.07%。
圖2 不同基質對氨氮的去除率
2.1.2 基質等溫吸附方程
由表1可見,Langmuir方程對等溫吸附數(shù)據(jù)擬合效果更佳,其中鋼渣的擬合效果最好,相關系數(shù)達到0.918 4。利用Langmuir方程可以計算出基質對氨氮的理論飽和吸附量Qm和平衡常數(shù)KL,KL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基質吸附氨氮的能級,KL值越大,基質與NH4+之間結合的越穩(wěn)定。鈦渣對氨氮的理論飽和吸附量為256.41 mg·kg-1,平衡常數(shù) KL為 1.39;鋼渣對氨氮的理論飽和吸附量為400.00 mg·kg-1,平衡常數(shù)KL為2.27;爐渣對氨氮的理論飽和吸附量為49.75 mg·kg-1,平衡常數(shù)KL為9.14。從中可以看出3種基質對氨氮的理論飽和吸附量從大到小依次為鋼渣>鈦渣>爐渣。
在Freundlich方程中,KF值越大,基質的吸附能力越大,飽和吸附量越大。由表1可知,各基質KF值由大到小為鋼渣>鈦渣>爐渣,這與Langmuir方程擬合出的結果一致。當經驗常數(shù)1/n在0.10~0.50時吸附容易發(fā)生,3種基質的經驗常數(shù)1/n分別為0.25、0.35和0.07,說明鈦渣和鋼渣容易吸附溶液中的氨氮,而爐渣相對比較困難。
2.1.3 基質對氨氮的解吸效果
通過解吸試驗可以得出,針對鋼渣和鈦渣而言,在基質吸附量較小時,基質對氨氮的解吸量均隨吸附量增加而增加;當吸附量較大時,解吸量的變化曲線比較混亂,規(guī)律不明顯。而爐渣對氨氮的解吸量隨著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大(見圖3)。其具體原因分析如下:鈦渣、鋼渣對氨氮的吸附受基質內部結構的影響,會通過內部孔隙等結構物理吸附小部分的氨氮,并在解吸時釋放;而爐渣對氨氮的吸附能力有限,理論飽和吸附量為49.75 mg·kg-1,所以,基質表面對 NH4+的化學吸附和物理吸附幾乎同時進行,而通過物理吸附的NH4+之間結合力較弱,容易發(fā)生解吸。據(jù)此初步推測鋼渣和鈦渣對氨氮的吸附前期以物理吸附為主,后期以化學吸附為主,而爐渣對氨氮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
圖3 不同基質對氨氮的解吸量
2.2.1 基質投放量的影響
在溶液中投放越多基質,基質中能夠與氨氮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有效成分也越多,基質表面的吸附點位也越多。NH4+接觸到吸附點位和活性物質的機會也越多,吸附氮的總量也越大。從圖4可以看出,鈦渣、鋼渣與爐渣在投放量增加的前期,去除率會隨著投放量的增長而增長。當鋼渣的投放量超過1.5g時,鋼渣對氨氮的去除率不再隨投放量增大而增大;而鈦渣的投放量達到3g左右時,鈦渣對氨氮的去除率維持在98%以上;爐渣的投放量要達到10g,才能使基質的吸附能力與溶液中氨氮的含量持平。
2.2.2 pH值的影響
表1 3種基質對氨氮的等溫吸附模型參數(shù)
圖4 投放量對3種基質吸附氨氮效果影響
圖5 pH對基質吸附氨氮性能影響
從圖5中可以看出,鈦渣在中性條件下對氨氮的吸附效果最好,隨著pH值的增大或減小,鈦渣的吸附量都會降低,且于堿性情況下的吸附量相比酸性情況下的吸附量較小。在溶液pH=3時,鋼渣與爐渣對氨氮的吸附量最大,無論pH值減小或增大,吸附量都會減小。其原因可能是鋼渣與爐渣本身呈強堿性,與酸性廢水混合后,溶液呈中性,而鈦渣本身呈中性,溶液呈中性時最適宜基質對NH4+進行離子交換吸附,因為當溶液pH值進一步降低時,溶液中的H+會與NH4+形成吸附競爭關系,H+比NH4+更容易與基質中的金屬陽離子發(fā)生等價交換,從而降低了基質對氨氮的吸附量。當溶液中pH值升高時,溶液中一部分氨氮的形式從NH4+離子形式轉變?yōu)镹H3分子形式,降低離子交換量,使吸附量下降。
(1)Langmuir吸附等溫模型對3種基質的吸附等溫特性的描述比Freundlich模型更為準確,3種基質中對氨氮的理論飽和吸附量從大到小依次為鋼渣(400.00 mg·kg-1)、鈦渣(256.41 mg·kg-1)、爐渣(49.75 mg·kg-1)。
(2)鋼渣和鈦渣對氨氮的吸附類型為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爐渣對氨氮的吸附類型為物理吸附。
(3)當投放量較小時,3種基質對氨氮的去除率都會隨著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大,但當投放量增加到一定量時,去除率不再隨投放量變化。鈦渣在溶液為中性時吸附性能最好,而鋼渣、爐渣在溶液pH=3時,吸附量最大,并且隨著pH值的降低或升高,3種基質對氨氮的吸附量都會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