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鵬
(太原煤炭氣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地質測量部,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煤炭開采深度的不斷延伸,煤礦水害已成為影響安全開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危害程度僅次于瓦斯危害[1]。目前,龍泉礦許多煤層開采受奧灰水影響,在開采過程中,一旦發(fā)生突水,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為了避免工作面底板突水,安許良[2]針對趙固一礦18031工作面底板進行了定向水平鉆孔注漿處理,有效地解決了工作面底板突水;袁輝[3]針對辛安礦216采區(qū)具體地質條件選定了16個鉆孔及相關注漿參數(shù)。筆者借鑒他人經驗,針對龍泉礦底板突水的防治進行研究。
太原煤氣化龍泉能源發(fā)展有限公司位于婁煩縣,寧武煤田東南緣,屬典型黃土梁峁地貌。龍泉煤礦共有煤層11層,太原組4、7、9號煤層為井田內穩(wěn)定可采煤層,其余為不穩(wěn)定或極不穩(wěn)定煤層、均不可采。其中太原組上部4號煤厚3.92~8.20 m,均厚6.74 m,煤層結構復雜,夾矸1~5層,下與7號煤層間距51.6 m;7號煤厚0.75~2.0 m,均厚1.10 m,結構簡單,下與9號煤層間距23.5 m;太原組中下部9號煤厚5.35~15.48 m,均厚11.68 m,為本區(qū)最厚煤層,煤層結構復雜,夾矸2~5層。礦井生產能力為4 Mt/a,礦井采用斜-立井聯(lián)合開拓方案,中央并列式通風。礦井初步設計為兩個水平開拓,前期一水平(副立井車場+786 m水平)開采4號煤層,劃分為六個采區(qū);后期二水平(+695 m水平)開采7、9號煤層。
龍泉煤礦4301工作面位于三采區(qū),工作面傾斜長度為715 m,工作面走向長度為1200 m。北側為4302工作面,南側為4202、4201工作面,西側為回風、輔運、膠帶大巷,東側為保護煤柱。4301工作面開采4號煤層,煤層平均厚度6.34 m,偽頂為砂質泥巖,平均厚度0.23 m;直接頂板為K4砂巖,平均厚度3.53 m;老頂為砂質泥巖,平均厚度7.3 m;直接底板為中砂巖,平均厚度0.45 m;老底為細砂巖,平均厚度6.06 m。
(1)頂板直接充水含水層
開采4號煤時,礦坑充水水源主要為P1s、P1x、P2s組的K4、K5、K6砂巖含水層,均屬承壓裂隙含水層,成為4號煤采空區(qū)的頂板主要涌水水源,受補給條件及徑流通道的影響。據(jù)4201工作面回采資料,采前頂板出水量達160~170 m3/h,回采時頂板最大涌水量132 m3/h,回采后逐漸衰減至目前100 m3/h,表明頂板水有一定的動、靜水量。
(2)煤層底板K3砂巖、太灰(L3、L2、L1)含水層組
根據(jù)地質報告,4301工作面底板破壞深度的最大計算值29.82 m。由于4號煤層與下伏太原組K3砂巖及L1、L2、L3灰?guī)r的距離較近(4號煤層底板距K3砂巖頂面7.43~28.68 m),若K3砂巖裂隙含水層及L1、L2、L3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局部裂隙發(fā)育,富水性增強,受底板破壞及各含水層承壓影響,該底板含水層組水會直接進入4號煤層開采空間。
(3)奧陶系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
本井田目前奧灰動水位在+1081.22~+1125.95 m,工作面出水前奧灰水水位穩(wěn)定在+1123~+1125 m左右。4號煤層底板標高在+100~+1100 m,均低于太灰水位標高,屬太灰水帶壓開采,帶壓約6 MPa。奧灰水有可能沿構造薄弱帶,破壞或加劇破壞隔水層的完整性,通過構造裂隙薄弱帶進入礦坑。
2018年,對4301工作面外部實施瞬變電磁勘探,劃分4301工作面異常區(qū)域。
圖1 4301工作面瞬變電磁勘探成果平面
瞬變電磁法分8個角度進行了探測,分別為巷道 外 幫-60°、-40°和 里 幫-90°、-75°、-60°、-45°、-30°、-15°,探測膠帶順槽420 m、輔運順槽380 m,共計800 m。共圈定了3處異常區(qū):S1異常區(qū)、S2異常區(qū)、S3異常區(qū),3個異常區(qū)均存在低阻異常反應。
表1 有疑必探鉆孔水文情況
為了進一步確定其真實性,對3個異常區(qū)進行了鉆孔探測。經鉆探驗證,探查S3號異常區(qū)的Y8、Y9、Y10等3個鉆孔出水8.5~12 m3/h,出水層位為太原組K1砂巖到L2灰?guī)r,說明該異常區(qū)富水性弱~中等;其他鉆孔無水,說明S1、S2異常區(qū)相對不富水,見表1。
目前正在回采的三采區(qū)首采4301工作面因受底板水害威脅,底板承受太灰水壓高達5.4~6.4 MPa。據(jù)最近OW2鉆孔水位標高+1078 m,工作面切巷底板標高+520 m,底板水頭壓力在5.53 MPa。4301工作面底板隔水層承受奧陶系灰?guī)r水壓6.14~7.04 MPa。工作面回采后初次來壓即發(fā)生底板涌水,具體出水過程見表2。2017年3月23日達到最大值190 m3/h,最后穩(wěn)定在180 m3/h。
表2 4301工作面出水過程
綜合分析4號煤層埋深、頂?shù)装搴畬痈凰浴?301工作面出水的水量、水壓、水化學特征,認為4301工作面出水的水源為太原組砂巖和灰?guī)r含水層組水,本溪灰?guī)r含水層水及煤層頂板砂巖水的混合型水源,后期奧灰水作為間接補充水源進入了開采空間。
本次底板水害探查治理鉆探注漿工程的目的:快速封堵4301工作面出水點,減少工作面涌水,滿足工作面恢復生產條件。
根據(jù)3號鉆場4個鉆孔水量、注漿量相對較小的情況,認為堵水的關鍵還是在2-0鉆孔周邊區(qū)域。為提高堵水效率,以最小的工程量達到工作面堵水效果,將治理方式由全面探查治理改為重點封堵出水通道,將施工重點調整到1號鉆場、4號鉆場,重點對采空區(qū)出水區(qū)域進行探查及封堵。最終施工鉆孔個數(shù)為15個,其中輔運巷1號鉆場2個孔,2號鉆場4個孔;膠帶巷3號鉆場4個孔,4號鉆場5個孔。
圖2 4301工作面優(yōu)化設計鉆孔布置
實體煤區(qū)域施工的鉆孔采用二徑套管結構;采空區(qū)周邊、奧灰鉆孔及過巷鉆孔采用三徑套管結構。結構參數(shù)如下:
一開Ф168 mm鉆進11 m,下入Ф159 mm護管10 m。
二開Ф133 mm鉆進36 m,下入Ф127 mm孔口管35 m。
三開Ф110 mm鉆進61 m,下入Ф89 mm孔口管60 m。
以下用Ф75 mm鉆頭鉆進至終孔層位。本工程為堵水工程,工作面采空區(qū)內底板受礦壓、水壓雙重破壞,破壞深度可能會加大,因此在施工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鉆孔結構,以保證鉆探注漿的順利進行。
本次15個鉆孔,實際參數(shù)和注漿量見表3。15個鉆孔共進尺25547 m,注漿量為17668.13 m3。
從15個鉆孔出水層位來看,大部分鉆孔出水位置在本溪灰?guī)r層位,僅有后期施工的1-1、4-2鉆孔在太原組砂巖、灰?guī)r含水層出水稍大,說明通過前期注漿堵水施工,出水量減少,降落漏斗影響范圍也隨之變小。
2017年3月23日4301工作面出水量最大增至190 m3/h,最后穩(wěn)定在180 m3/h。根據(jù)礦地測部門提供的工作面排水資料,4301工作面底板涌水量在堵水前一周平均182.14 m3/h,2018年6月8日開始對各鉆孔進行注漿,截止到2018年8月19日,4301工作面底板涌水量在32 m3/h,注漿堵水率82%。到目前為止工作面底板涌水量仍穩(wěn)定在30 m3/h左右。
表3 4301工作面底板水害治理項目井下鉆探注漿成果
圖3 4301工作面周涌水量注漿堵水變化曲線
根據(jù)礦井OW1、OW2、SW6、SW7四個觀測孔,太灰水位分別為+746 m、+806 m,奧灰水位分別為+1090 m、+1112 m。按2號鉆場附近標高+540 m計算,太灰水壓為2.06~2.66 MPa,奧灰水壓為5.5~5.72 MPa。
4301工作面開采太原組頂部4號煤層,頂板主要充水為(K4)砂巖含水層水,隨著煤層采掘而疏放。在工作面底板出水后施工的補充探查孔中,4號煤層底板太原組砂、灰?guī)r含水層組(K3、L3、L2、L1)水壓為0.5~2.2 MPa;太原組底部灰?guī)r、K1砂巖、本溪灰?guī)r含水層組水壓為2.9~3.5 MPa。奧陶系灰?guī)r含水層水壓3.9~4.3 MPa。奧灰含水層的水壓和觀測孔不一致,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工作面出水降落漏斗的影響;二是通過鉆孔本溪灰?guī)r含水層和奧灰含水層、出水通道相互連通,水量混合,水壓中和。
通過施工鉆孔,可以得到4號煤層底板太原組砂、灰?guī)r含水層(K3、L3、L2、L1)含水層水壓為2.7~3.6 MPa,比堵水前高1.4 MPa;太原組底部灰?guī)r、K1砂巖、本溪灰?guī)r含水層組,水壓為4~5.6 MPa,比堵水前高2.1 MPa;奧陶系灰?guī)r含水層水壓為5.4 MPa,比堵水前高1.1 MPa。說明通過鉆孔注漿堵水,工作面出水量大大減少,降落漏斗隨之減小,尤其奧灰含水層水壓(水位)已接近正常水位。
針對龍泉礦4301工作面底板突水等問題,采用瞬變電磁物探分析了工作面存在3處異常區(qū),其中S3異常區(qū)存在出水現(xiàn)象。進一步鉆孔揭露層位從4號煤層底板至奧陶系灰?guī)r間46.84 m,最高水壓4.3 MPa,水量最大100 m3/h。根據(jù)經驗選用鉆孔注漿進行工作面防治水,設計施工了鉆孔15個,確定了各個鉆孔的用了參數(shù)。最終通過底板注漿,4301工作面底板涌水量在32 m3/h,注漿堵水率82%。到目前為止工作面底板水仍穩(wěn)定在30 m3/h左右,保證了工作面的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