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要: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之一,兒童教育作為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倡導“以兒童為中心”,注重營造環(huán)境和條件激發(fā)兒童內(nèi)在、潛在的力量。本文嘗試以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為指導,探討博物館如何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將“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貫徹到兒童教育活動設計中,以供參考。
關鍵詞: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設計
前言:
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場所,具有很強的社會教育功能,兒童作為博物館社會服務的重要對象,應對其給予足夠重視。通過博物館開展兒童教育活動,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獨特性特征,與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很大區(qū)別。在活動設計中,主要通過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設適宜兒童開展活動的環(huán)境,活動形式以游戲式實踐活動為主,增加互動參與度等,激發(fā)兒童對文博、歷史知識的興趣與好奇心,在愉悅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積累博物館知識,充分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一、概述蒙臺梭利教育理念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由瑪利亞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發(fā)展而來。它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以兒童為中心”,并具有以下特性:一、注重環(huán)境。注重通過創(chuàng)設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促使兒童自覺地參與學習,發(fā)揮其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二、注重引導。成人作為兒童參與活動的協(xié)助者,在兒童參與活動期間,要通過觀察的方式來了解兒童在其中的進步和問題,并適當對其進行引導和幫助。三、重視教具的作用。具體指借助豐富實用的教具,將生活、物體中的某些特征凸出起來,促使兒童從中感知,當兒童具備感知特征的能力后,再將其歸于實際生活中。博物館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社會教育資源與優(yōu)美環(huán)境,因此以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為指導,進行“以兒童為中心”的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設計,對博物館進行兒童教育的探索很有意義。
二、“以兒童為中心”的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設計
(一)基于“以兒童為中心”開展教育活動
博物館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始終將“以兒童為中心”的蒙臺梭利教育理念貫穿全程。在教育活動前期策劃時,要從兒童的興趣角度出發(fā)??赏ㄟ^微信調(diào)查小問卷、博物館現(xiàn)場調(diào)查等方式,摸索分析兒童的愛好、興趣甚至喜愛的動畫形象、動漫人物形象等,并將這些內(nèi)容考慮到活動中。例如可配合畫展主題開展兒童喜愛的涂鴉活動“小小莫奈”“小小齊白石”,配合青銅器主題開展手工“小小陶藝師”等,充分調(diào)動兒童參與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在活動的正式開展中中,應盡最大可能給予兒童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博物館在活動中應真正將兒童內(nèi)在潛力放在首位,使其能夠充分運用自己比較喜歡的方式參與活動,從活動中體會到其對自身帶來的愉悅感和舒適感;在活動結束后,應注重互動交流。博物館可以設計兒童與博物館、兒童與父母、兒童與兒童之間進行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例如設置博物館兒童信箱,鼓勵兒童給博物館平臺寫信,將參與活動的兒童作品進行展示,開展兒童之間的小小交流會,分享自己參與活動的心得等,這對于兒童在學習與關系的建立上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2]。
(二)為兒童創(chuàng)設適宜參與活動的教育環(huán)境
從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出發(fā),環(huán)境是兒童參與教育活動的第一要素。根據(jù)相關科學實踐研究表明,博物館對開展活動的環(huán)境以及相關展品進行相應設計,能夠為兒童之后參與教育活動所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自我表達能力提供一定素材。例如博物館開展模擬考古活動,簡單來講就是讓兒童對考古學家挖掘文物這一情景進行模擬,通過模擬活動體驗古學家是如何將那些“文物”挖掘出來的全過程,以此來將野外考古展示、模擬考古活動兩者融合起來開展教育活動。在活動前期,要對活動環(huán)境進行考古環(huán)境布置,從文物的布置到聲光電的設計,都要顧及。在考古活動過程中,博物館工作人員可逐步引導兒童進行測量、繪圖、拍照、登記這一系列過程,并為兒童準備考古中用到的刷子、手鏟工具,完全基于考古模式進行活動??梢韵胍姡绻@一切都安排得當,當兒童逐步將土層撥開,“終于”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歷史文物”后,其參與活動的成就感和喜悅感一定無以言表。在完成考古活動后,講解員再將文物的歷史故事徐徐道來,以深化兒童對文物的理解程度。通過這樣“身體力行”的考古實踐活動,將考古中比較深奧的、枯燥的知識讓兒童以實踐的方式進行體驗,可真正促使他們從中體會到考古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
(三)積極開展游戲性實踐教育活動
基于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游戲是兒童解放天性以及開展學習的主要方式。促使兒童積極體驗并參與到游戲活動中,與以往傳統(tǒng)式的填鴨教育相比較,有更好的教育成效,同時也更受兒童們的喜愛和歡迎?;谝陨?,在開展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時,應最大限度鼓勵兒童能夠與文物或者是復制仿品進行直接性的接觸,促使兒童在觀察文物、觸摸文物以及使用文物過程中,激發(fā)兒童的興致和靈感。
例如在進行拓片制作教育活動時,博物館可借助石刻復制品、錢幣等文物,促使兒童從中親身體會文物的存在。博物館中講解員可將這些文物與兒童在實際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進行有效結合,告知兒童我們在進行書法練習時所使用的碑帖來源,再進行拓片歷史講解以及實際操作時,兒童會很快對這項手藝所吸引。通過裁紙、侵紙、上紙以及鬃刷擊打這一過程進行實踐操作,之后的上墨環(huán)節(jié),兒童緊握拓包,對拓包進行上下舞動,雖然有些作品做的沒有那么盡如人意,但是兒童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了很大的期待,最終揭起拓紙時所表現(xiàn)的成就感是無法比擬的。
又例如在畫展開展期間,博物館可同時開展臨摹繪畫作品或繪畫游戲的兒童活動,促使兒童從中觸摸歷史、理解歷史,從中體會到藝術本身特有的文化魅力。在活動的準備中,博物館可為兒童準備一些與文物相像的石膏模型、文物線描圖,兒童在石膏上根據(jù)文物線描圖進行相應的臨摹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兒童會將自身對文物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繪畫作品中,通過這種方式拉近兒童自身與文物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加深入理解文物特有的歷史。與此同時,兒童在繪畫過程中,可從美學的角度體會到對歷史中藝術探尋的興致。另外,還可以運用團扇、臉譜等藝術表達方式來展示兒童自身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有助于激發(fā)兒童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青花瓷盤繪畫這一教育活動過程中,整個活動采取圖文介紹、手繪青花瓷盤等方式進行,為使兒童能夠從活動中體會到青花瓷特有的文物魅力,博物館可提前為兒童準備進行作品臨摹時的青花紋飾,但活動中多數(shù)兒童都是基于自己的喜好進行花紋設計,通過以上活動有助于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
(四)結合博物館展覽活動主題激發(fā)兒童想象力
博物館在開展兒童教育活動時,應將教育與欣賞兩者結合起來作為開展活動的核心理解,主要目的在于以娛樂形式來激發(fā)兒童對世界認識的好奇心。兒童可主動對世界進行探索和了解,從體驗環(huán)境發(fā)展過程對自身未來學習進行相應的思考,也可通過博物館設置各種類型展會的方式設立活動主題,讓兒童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并對此進行相應的講解。若兒童針對展會活動主題,結合展會活動主題進行闡述時,博物館中講解員可基于兒童的想象對其進行有效擴展。例如在進行有關青銅時代方面的展會主題活動時,引導兒童進入一個未知世界中,根據(jù)講解員的講解,兒童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還原青銅時代人們生活的場景,對于兒童而言,每件青銅器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故事,講解員可引導兒童發(fā)揮想象對青銅器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述,給予兒童進行歷史文物講述的權利,一方面能夠真正發(fā)揮出博物館開展兒童教育活動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對發(fā)揮兒童自身想象力而言有積極性教育意義。
總結:
綜上所述,博物館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社會教育資源與優(yōu)美環(huán)境,為兒童教育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可能性。因此開發(fā)設計更多“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活動,給予兒童更多充分參觀博物館的時間和權力,促使兒童全身心地參與到博物館教育活動中,不僅能為兒童提供廣闊的學習平臺,同時對博物館進行兒童教育的探索和博物館發(fā)展也具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曉鵬.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設計[J].中國博物館,2018 (2):111-116.
[2]馬琳.基于蒙臺梭利理念的幼兒課程信息化教學初探[J].山東教育,2018 (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