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院的李慶安教授探索出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的新模式——“智問戒毒者模式”,這一模式以深度訪談技術為核心,強調志愿者去戒毒所之前,須先學習和掌握“智問”的技術,到達戒毒所后進行深度訪談,一方面讓成癮者堅定戒毒的決心,另一方面,讓志愿者對于吸毒成癮的危害有更加形象立體、更加深刻地了解,之后再讓志愿者進行文字表述,將其認識傳達給更多的人。李慶安認為這種模式的效果很好,證明了替代性正懲罰與替代性負懲罰,對于正常人群拒絕毒品、遠離毒品,具有極其顯著的效果。下文引述其中一位志愿者書寫的發(fā)人深省的材料:
現(xiàn)在的人們大多是在一些影視劇上才能看到吸毒、戒毒的情景。比如,《還珠格格》里的爾康,《余罪》的主角余罪,他們都曾展示過吸毒又戒毒的情形。這些都給人們帶來一種錯覺:毒品雖然難戒,但是只要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再加上自己頑強的意志,是可以完全戒掉的。在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們回答吸毒成癮后能否戒掉的時候,大家的回答是“能戒”,老師說:“只要有能戒的思想,都很危險。”當時大家都笑了。但是,訪談結束后,志愿者們卻再也笑不出來了。
在與成癮者的交流中,他們提到自己戒毒的經歷,無論是生理上的毒癮,還是心癮,都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有一名成癮者,他第一次接觸毒品(冰毒),就是在朋友的家里。當時,他覺得沒什么好怕的,根本不相信一次就能成癮。然而,事實證明,當他再次來到這個朋友家中,馬上就問了有沒有上次的那種東西。他的朋友拿出了黃皮(海洛因),而這種毒品徹底毀掉了他的生活。一旦接觸毒品,基本上就等于斷送了一生。
大多數(shù)人對于毒品都只知道有害,并無更深的認識。去了戒毒所才真正了解到毒品的危害是如此觸目驚心。與一位成癮者相談,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掙扎,對正常生活的渴望,對家人的愧疚,但是,更多的是他的無奈。當初,他有著聰明的頭腦和美滿的家庭。但是,因為第一次沾上毒品的幾分鐘,他的人生就偏離了正軌,而他也只能看著自己滑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一開始,聽他訴說其孩子的點點滴滴,來到戒毒所的種種改變,志愿者確實感到很欣慰。但是,當訪談快結束時,志愿者問他:“出去之后,打算怎么辦?”他回答說:“要盡量減少吸毒的次數(shù)?!笔菧p少而不是徹底戒毒。志愿者追問:“這怎么可能!只要你還想吸毒,就一定會越吸越多的?。俊彼幕卮鹗牵骸耙蝗f個人里面可能就有一個能完全戒掉的吧?!敝驹刚咦叱鼋涠舅拇箝T,想到他只有三歲半的孩子;想到北京那個“六套房抽進去了五套”的人;想到每天都產生著“在深夜聽到警鈴響個不停,看到樓下停滿了警車,無數(shù)手電筒照進他的窗戶”的幻覺的成癮者;想到無數(shù)個不同的人,因為毒品而導致的“相同的人生”……這些成癮者已經徹底對毒品深惡痛絕,卻只能寄希望于外界的強制,渴望著已經被摧毀的人生回歸正途。通過接觸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志愿者們對于毒品已經“談毒色變”,希望這樣的認識能夠到達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