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宗鸝
上世紀50 年代,我出生在一個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書世家。我的父親是明萬歷年間大學士申時行第十二世孫。
祖上中過狀元,當過帝師、首輔大臣,自先祖文定公(申時行)始,申家在姑蘇漸成世家望族。到曾祖那一代,家道開始敗落。我祖父早亡,父親為生計所迫,十歲上就給人當學徒做工。
滿師后,父親不辭辛苦奔波于京杭大運河,販賣起了布匹。他為人正直,又不怕吃苦,生意越做越紅火。后來,父親于姑蘇老城東北一隅擇地起樓蓋房,開枝散葉。
父親雖然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但骨子里始終流淌著讀書人的血液。他在后花園專門建造了一座獨立的小洋樓,作為他的私人藏書樓,二樓的四個書架擺滿了書,有《古文觀止》、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基督山恩仇記》……一得空閑,他便半躺在藤椅上翻著書,逸興遄飛時,還潑墨自創(chuàng)幾句詩詞,大有魯迅先生筆下“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的意境。
在父親的熏陶下,我的哥哥、姐姐們都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復旦等高等學府。而我卻因生不逢時,初中時就隨下放的父親來到蘇北農村。
物質上的貧匱,精神上的空虛,對年少的我來說,那是一段迷惘的歲月。我看不到未來,不知道是否會窮盡一生,老死在這個窮鄉(xiāng)僻壤。
父親深知兒子的苦悶,常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和“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等詩文來鼓勵安慰我。
父親還憑記憶默寫下《古文觀止》及唐宋八大家的名篇,夜間逐字逐句解讀給我聽?!鞍残淖x書,總會有出頭之日?!备赣H溫暖的話語使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燃起了對生活和未來的憧憬。
后來,我和父親返城,原來的大宅院被“七十二家房客”分占,我們父子分配在一間小閣樓里。身子骨衰弱的父親沒多久因突發(fā)腦溢血,去了另一個世界。我知道,他最不放心的就是我——在電表廠當工人的小兒子。
高考恢復后,我以“引錐刺股”的拼勁終于被一所師范院校錄取。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腦海里頓然浮現(xiàn)了父親耐心為我講解詩文的身影。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為我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功底,可惜,父親卻再也無法與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思至此,我熱淚盈眶。
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在一所中學當語文老師,迎來了事業(yè)上的春天。后來,國家落實政策,被沒收的老房又退還給我們。
我走進雜草叢生的后花園,推開藏書樓那扇虛掩的木門,踏著“吱吱嘎嘎”的木樓板走上二樓,茶幾、藤椅、空蕩蕩的書架落滿灰塵、蛛網?;腥婚g,我看見藤椅上半躺著一位面目清癯的老人在讀書,他抬起頭,沖我微笑?!案赣H!”等我回過神來,藤椅上空空如也。
我將藏書樓上上下下打掃一遍,書房里彌漫著父親的味道。我知道,父親舍不得離開這里,這里是他的根。
藏書樓的書架上漸次充盈起來:《史記》《古文觀止》《資治通鑒》《復活》《亂世佳人》……這些都是父親以前珍藏的書籍。
閑時,我會泡上一杯炒青茶,學著父親的樣子,安安靜靜半躺在藤椅上讀書。就像當年的我一樣,女兒看著我讀書的身影長大,并且也熱愛讀書。3歲時,她就自己摸上樓,探著小腦瓜,纏著我講書上的故事。只有書,能讓頑劣的女兒安靜下來。她在書香陪伴下,慢慢長大。
我們一家三代人,父親是喜愛讀書的儒商;我們兄弟姐妹都在學術領域各自作出杰出的成就;我的侄子、侄女畢業(yè)于國內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我的女兒熱愛寫作,從地市級的《蘇州日報》到省級《新華日報》,再到國家級的《人民日報》,她發(fā)表了不少文章,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作家。
后來,老宅遷拆,藏書樓消湮得無聲無跡,唯有那一縷書香卻世代相傳,致遠而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