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娟
江西省萬安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吉安 343800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醫(yī)院外由細菌、支原體、衣原體和病毒等多種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癥,臨床較為常見的細菌病原有肺炎鏈球菌、結核分歧桿菌、流感分歧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桿菌等,病原菌構成與地區(qū)和時間有一定的關系[1]。CAP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鼻塞、流清涕、噴嚏、咽干、咽痛、咽部異物感、聲音嘶啞、畏寒、寒戰(zhàn)、發(fā)熱、咳嗽等[2]。臨床治療CAP主要采用青霉素G、慶大霉素等抗生素進行針對性治療,但CAP住院患者病死率仍高達14%,為感染性疾病死亡首位原因,隨著檢驗方法不斷的改進,目前對CAP非典型病原體檢出率不斷提高[3],了解CAP病原菌構成,合理采用抗生素有助于治療CAP[4]。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03例CAP患者臨床資料,分析CAP細菌構成和耐藥性。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03例CAP患者臨床資料,203例CAP患者包括男性137例女性76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51.26±14.66)歲,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76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63例,合并肝硬化患者43例,合并腫瘤患者21例。
1.2 方法細菌培養(yǎng)鑒定:能自主咳痰患者雙氧水漱口后,咳深部痰為痰標本;無痰患者測試前測FEV1值,雙氧水漱口,吸入200μg沙丁胺醇,20min內,吸入已通過超聲霧化器以2mL/min的速度產出的直徑1~5μm微粒的3%高滲鹽液,清理鼻涕,收集痰標本于無菌培養(yǎng)皿中,患者出現胸悶、咳嗽、呼吸困難則停止誘導,誘導結束后再給與200μg沙丁胺醇,測FEV1值。所有痰標本2h內送至檢驗科進行病原菌分析,低倍鏡下白細胞高于25個以及鱗狀上皮細胞低于10個為合格實驗樣品,不合格者進行二次采集。將痰標本接種于巧克力瓊脂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共培養(yǎng)3d。
1.3 觀察指標①細菌種類及構成比觀察指標:遵循伯杰式系統(tǒng)細菌學手冊上的方法對細菌種類及構成比進行鑒定。②細菌耐藥性觀察指標:采用VITEK-2型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紙片擴散法對陽性致病菌進行藥敏分析。
2.1 細菌種類及構成比本次研究共從203個痰標本中檢出革蘭陽性菌68株、革蘭陰性菌51株共119株病原菌,其中主要致病菌依次是肺炎鏈球菌39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4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糞腸球菌5株等革蘭陽性菌,肺炎克雷伯桿菌18株、大腸埃希菌15株、銅綠假單胞菌9株、鮑曼不動桿菌7株、流感嗜血桿菌2株等革蘭陰性菌。見表1。
2.2 革蘭陽性菌對常見抗生素耐藥性分布革蘭陽性菌中肺炎鏈球菌對氨芐青霉素、紅霉素、莫西沙星等耐藥性達到50%以上,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紅霉素、環(huán)丙沙星、莫西沙星、頭孢唑啉耐藥性達到50%以上,表皮葡萄球菌對氨芐青霉素、環(huán)丙沙星、莫西沙星、頭孢唑啉、頭孢曲松等耐藥性達到50%以上,糞腸球菌對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紅霉素、莫西沙星、頭孢唑啉等抗生素耐藥性達到50%以上,見表2。
表1 細菌種類及構成比(例/%)
表2 革蘭陽性菌對常見抗生素耐藥性分布[例(%)]
表3 革蘭陰性菌耐藥性分布[例(%)]
2.3 革蘭陰性菌耐藥性分布革蘭陰性菌中肺炎克雷伯桿菌對氨芐青霉素、紅霉素、復方新諾明、頭孢唑啉、左氧氟沙星等耐藥性達到50%以上,大腸埃希菌對氨芐青霉素、紅霉素、復方新諾明、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耐藥性達到50%以上,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青霉素、紅霉素、復方新諾明、頭孢唑啉、左氧氟沙星耐藥性達到50%以上,鮑曼不動桿菌對氨芐青霉素、哌拉西林、紅霉素、復方新諾明、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達到50%以上,見表3。
CAP患者主要在醫(yī)院之外發(fā)病,少數患者會在住院期間發(fā)病,但是處于病原體感染潛伏期內,也被列入此類獲得性肺炎[5]。CAP患者主要癥狀表現較為繁雜,包括鼻塞、流清涕、噴嚏、咽干、咽痛、頭痛、頭昏、聲音嘶啞等前驅癥狀,畏寒、寒戰(zhàn)、發(fā)熱、頭昏、頭痛、全身肌肉和關節(jié)酸痛、乏力、飲食不佳、惡心嘔吐等全身毒血癥,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還可能并發(fā)胸膜炎。膿胸、腦膜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多種炎癥。由于氣候、人群、檢查方法不同,國外CAP檢出率和耐藥性與我國存在差異,而目對于CAP治療主要以經驗性治療為主,對抗生素選擇缺少依據,尤其是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濫用,導致導致我國CAP支原體檢出率呈現高檢出率和高大環(huán)內酯耐藥率的特點。CAP病灶較多,患者易出現病情反復和遷延不愈等情況,常合并嚴重并發(fā)癥。對CAP早期檢測明確CAP病原菌構成,制定合理針對性干預措施,有助于提高CAP患者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共從203個痰標本中檢出革蘭陽性菌68株、革蘭陰性菌51株共119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57.14%,革蘭陰性菌占42.86%,其中肺炎鏈球菌共39株占比32.99%,肺炎克雷伯桿菌18株占比15.13%,在所有病原菌中占比較高。也有研究表明,CAP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肺炎克雷伯桿菌占比較高。謝寶元等[6]表明獲得性肺炎病原菌以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等為主,并已產生一定的耐藥性,與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CAP病原菌主要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為主,對大環(huán)內酯類耐藥率較高,應針對以上特點合理選擇采用抗生素治療CAP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