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昌
(麻江縣人民醫(yī)院 貴州 黔東南 557600)
腦血管病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患者死亡及致殘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證實,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時間窗為6h,若能在此時間內給予及時的處理,損傷的腦組織是可逆的[1]。因此,盡早確診是關鍵。目前,對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手段主要有MRI與CT。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MRI與CT診斷急性腦梗死影像資料,探討其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所選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2],并經手術證實。排除肝、腎、心功能異常、MRI與CT禁忌癥患者。其中男41例,女23例,年齡51~72歲,平均(60.2±4.1)歲。發(fā)病時間2~81h,平均(17.5±3.1)歲。
1.2.1 CT檢查 儀器:飛利浦16排CT,管電壓:140kV,管電流:750mA,層厚5mm,層距5mm?;颊呷⊙雠P位,先給予平掃,注射對比劑后給予CTP掃描。掃描完成后所收集的數據經后期處理后經2名專業(yè)醫(yī)務人員診斷后出報告。
1.2.2 MRI檢查 儀器:飛利浦1.5T MRI,參數:Fov230mm,層厚6mm,層距1.5mm,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多參數軸位掃描。
與隨訪手術病理結果比較,對比兩種診斷方法病灶數確診率、對不同類型腦梗死確診率及不同時間確診率。
本研究中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所有數據采用(%)表示,通過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與病理結果比較,MRI病灶檢出率高于CT(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法病灶檢出率比較(n,%)
缺血性、腔隙性腦梗死確診率MRI高于CT(P<0.05);出血性腦梗死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類型腦梗死確診率比較[n(%)]
MRI24h內確診率高于CT(P<0.05);24h后無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時間確診率比較[n(%)]
在我國老年化不斷深入發(fā)展下,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一直高居不下。本病主要是由于腦組織供血受阻導致缺血、缺氧而致使腦組織壞死,病情兇險,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及致殘率。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早期1.5~6.5h是死亡的高峰期[3]。若病情延誤將進一步加重腦功能損傷,治療可逆性極度降低。因此,必須盡早確診。
目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多通過影像學方法,其中CT和MRI是最常用的手段。CT較傳統(tǒng)的X線掃描分辨率有明顯提高,且圖像更為清晰,且禁忌癥少。CT檢查的原理是通過病灶密動脈影、低密度灶、腫脹程度來診斷。其特征是某一段腦動脈密度高于同一血管其他部分,腦溝消失、腦回變淺。但在發(fā)病初期,很多患者水腫較輕,占位效應不明顯,容易漏診。MRI是以腦組織氫質子密度為診斷依據。典型特征是DMI高信號,T1和T2弛豫時間延長,T1加權像為等低信號,T2加權像為高信號。即使水腫影響占位效應,但仍可根據T2WI級T1WI信號進行判定,從而提高確診率。并且MRI檢查中,可清晰的顯示血管狹窄程度、梗死位置及血流供應情況[4]。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病灶檢出率94.51%高于CT的74.73%(P<0.05)。原因是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水腫程度不明顯,CT檢查時占位效應不顯著,容易漏診。而MRI可對細胞毒性早期水腫進行檢測,當病灶水量增加后,DMI信號改變,T1和T2弛豫時間延長也會隨之延長,可提高確診率。同時,MRI檢查的相關數據能夠直接反應狹窄程度、位置及形態(tài)特征,更精確的了解梗死區(qū)病情。并且MRI還可檢測梗死部位腦內部血液rCBF灌注情況,為診斷提供更可靠的依據。由于CT對水敏感度較低,往往在缺血發(fā)生24h后方可明確病灶,而MRI能夠在2h內顯示各種細胞性腦水腫。這也是本研究中MRI診斷缺血性、腔隙性腦梗死確診率及24h內確診率高于CT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MRI檢查優(yōu)勢更明顯,特別是24h內高度疑似者,應盡早進行MRI檢查,以便盡早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