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華玲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助學資料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重視和發(fā)揮它特有的不可取代的教學功能。文章以“智慧背囊”為載體,開發(fā)語文閱讀課堂的助學資源,利用變虛為實、化繁為簡、化靜為動等應用策略,探索改革傳統(tǒng)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營造互動對話、合作分享的課堂形式。
【關鍵詞】助學資料;智慧背囊;開發(fā)運用
一、初中語文課堂“助學資源”使用現(xiàn)狀聚焦
語文課上,教師為了文本的解讀、學生思維的拓展等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資料來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助學資料在課堂教學運用中往往存在一些缺憾。
1.虛而不實,流于形式
有些教師在借助課本以外的資料輔助教學時,利用PPT投影“一看即過、一讀即過”,學生還沒來得及消化,無法發(fā)揮這些資料對學生學習的輔助作用。
2.棄而不用,視而不見
有些教師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悟,力求讓學生通過品讀文字,深入文本,但是沒有積極地利用這些“畫龍點睛”的資料,浪費了這一很好的教學資源,造成了教師一講到底,學生參與度不高的課堂局面。
3.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許多教師也在大量引用資料進行教學助學,一堂課容量滿滿,各種資料不經(jīng)甄選,重“量”輕“質(zhì)”,過分看重資料的價值,生怕學生吃不飽,使它反客為主,結果導致閱讀課幾乎變成了資料的閱讀,課文成了它的附件。
4.固態(tài)預設,缺少靈動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基本上的課堂助學資源都是由教師備課時事先準備或者做在課件中,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主動準備的比較少,動態(tài)生成的學習資源少之又少,以至于學習資源局限性比較大,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得不到鍛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倍Z文老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也要求:“改革傳統(tǒng)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推進體現(xiàn)學科本質(zh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營造民主平等、互動對話的課堂文化,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p>
運用于課堂中的助學資料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是我們語文課堂的一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這些學習資源,改革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通過他們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內(nèi)化”,從會學、會用,到樂學、善用的自主學習狀態(tài),形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受到智力和能力的訓練。此外,教師還要提高這些課程資源在課堂中沒有完美發(fā)揮的教育教學功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閱讀教學中智慧背囊的運用策略
“智慧背囊”,是裝有教師、學生及學生小組智慧,用于鋪墊知識、指導學法、激活思維的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入的相關資料的學習資源包,是文本閱讀的輔助手段。
1.化靜為動,激發(fā)情趣
“智慧背囊”的運用不僅要基于教材,更要基于教學對象。課堂上只要老師講作者的生平故事、名人軼事、文學現(xiàn)象等故事性比較強的知識,學生就顯出濃厚的興趣來,所以它的長度和難度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與閱讀水平。教師要以簡明扼要的語言,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文本形式與內(nèi)容,幫助他們更好地深入理解課文。
例如,執(zhí)教《荷葉母親》用圖片導入,讓學生借助圖片資源猜猜冰心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1:冰心是一位和藹慈祥的老奶奶 。
生2:她喜歡養(yǎng)貓,養(yǎng)花。
生3:她喜歡書法。
生4:她喜歡養(yǎng)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老人。
生5:她的花叫君子蘭,證明她志趣高雅。
你了解她嗎?讀過她寫的書嗎?
學生們發(fā)言踴躍,有的說她筆名的來歷是因為喜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有的說讀過她的《紙船》《繁星》《春水》《再寄小讀者》,有的說她是泰戈爾作品的翻譯……筆者順勢總結,導入新課。
圖片形式的資料導入,相較于課文中關于冰心的注釋來得更形象直觀。教學,是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最終的歸宿。教師在選擇“智慧背囊”中的助學資源時,應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托進行設計,順應他們的學習興趣,貼近他們的認知能力,符合他們的語文學習水平,適當提升要求,合理拓展范疇。
2.變虛為實,解疑答難
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面對課文的重難點,學生往往不知所措,此時適時切入知識型或方法型的助學資源,能幫學生攻克難點,完成挑戰(zhàn),提升學習信心。
如《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結尾給桃花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從文中結尾相關文字學生得出“桃花源并不存在,是陶淵明虛構的”,教師隨即拋出“既然不存在,那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桃花源呢?”
生1:因為他志向高潔,向往過自由的田園生活。
生2:他不喜歡做官,不喜歡拘束。
師:你怎么知道他不喜歡做官?
生2:我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他辭官回鄉(xiāng)了。
師:能把自己平時的閱讀用到課文解讀中來,看來你平時看了許多書!還有誰想說說自己的想法?(課堂中暫時出現(xiàn)了冷場)需不需要老師給你們一些提示?大家回顧一下,陶淵明是哪個時期的人?
(PPT出示智囊1)我國東晉末年的統(tǒng)治腐敗及統(tǒng)治者對百姓剝削和壓榨的相關材料。
師: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3:我覺得他之所以虛構這樣的一個美麗的桃花源是因為他對現(xiàn)實不滿,然后在思想上有所寄托。
生4:正因為現(xiàn)實如此殘酷,才需要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有所追求,這樣人生才有奔頭!
師: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當時陶淵明的基本情況——
(PPT出示智囊2)關于陶淵明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他不滿當時政治統(tǒng)治及理解百姓疾苦以及追求理想社會愿望的相關材料。
師:《桃花源記》是虛構的對嗎?但是老師覺得它是存在的!
眾生疑惑。
師:它在哪里呢?它在陶淵明的心中,也在每一個對美好生活憧憬、有追求的人們心中,希望同學們心中也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美麗桃花源!
從學生反饋來看,這樣的適時鋪墊,提供“跳板”,其效果遠遠超過教師刻板、嚴謹?shù)闹v解。這是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興趣滿滿的時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主動思考,根據(jù)他們自己的理解,急切地想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跟老師、同學分享,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課堂達到一個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
3.搭建平臺,主動參與
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學習受到諸多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美國學校社會學家柏拉指出,進入初中以后,學生們對知識和教師產(chǎn)生了距離感,教師的態(tài)度可能使學生喜歡或者厭惡某一學科,而同伴的態(tài)度則可能將學生拖入荒廢學業(yè)的漩渦,或成為一個開展學習的支點。
例如,執(zhí)教《愛蓮說》讓每組同學在網(wǎng)上找一張最符合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圖案,并進行解說選擇這一圖片的理由。有的組說他們找的圖片體現(xiàn)了文中荷花“不蔓不枝,中通外直”的特點,有的組說他們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還有的組文言和現(xiàn)代文解說齊上陣,圖文并茂,仿佛是一個個小周敦頤在介紹自己筆下所愛的蓮花。
學生分享自己選擇的理由,除了給他們帶來成就感,也讓其有作者的代入感,疏通文言文字詞并深入理解文意,體驗作者對蓮花之愛的深沉,輕松完成情感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自我學習的設計者,是積極參與探索學習的實踐者。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要重視同伴學習的作用,為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提供參與和發(fā)展的機會,尊重孩子們的學習體驗,這才是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活動。
4. 化繁為簡,有序推進
學生被動學習效率遠不如學生主動學習,助學資料的長度和難度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與閱讀水平,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形式為主,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文本形式與內(nèi)容,幫助他們更好地深入理解課文。
執(zhí)教《老王》,涉及“文革”的時代背景,若在課堂中一一呈現(xiàn),費時不說,且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在學生的任務單中,筆者把這些資料作為智慧背囊印發(fā),學生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查找有關楊絳生平的視頻資料,有小組推薦了《坐在人生邊上》的紀錄片,加上由教師精選的幾則資料共同組成的“智慧背囊”,縮短了背景資料介紹的時間。
學生在主問題研討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解題的需要,引用“背囊”中的字條,大部分學生都有話可說,還讀出了“人道主義關懷”“命運”“平等”“尊重”“同情”等詞。合作分享時,教師只需適時引導,學生思維活躍,或相互補充,或引起爭論,課堂氣氛積極而靈動。
借助助學資料打造的“智慧背囊”,拉近了特殊時代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表達觀點與分享觀點搭建了平臺,引導學生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培養(yǎng)他們傾聽、表達、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5.拓展時空,延伸閱讀
“智慧背囊”未必在課堂中呈現(xiàn),有時它的缺席能夠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例如,在裸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解讀文章主題,只能達到“作者在懷念美好的童年生活,表達對童年生活的不舍”。課后,筆者組織《朝花夕拾》名著閱讀,開展“說說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專題探究、“《朝花夕拾》知多少”小組知識競賽、“魯迅和《朝花夕拾》”主題手抄報制作評比等主題活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多角度的解讀文本,富有探究精神。
經(jīng)典作品作為優(yōu)秀的助學資料,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和品位,幫助學生更準確、更深入地解讀文本,還能豐富學生的人生感受和經(jīng)驗,實現(xiàn)“愿學、想學、會學”,背著這些“智慧”行走于語文學習之路,學生將思考更多的人生問題,更有利于文化的積累,讓自己的思想與大師們、與經(jīng)典聯(lián)網(wǎng)接軌。
三、結語
在信息時代面前,我們要讓教學資料變枯燥為有趣,變虛為實,化繁為簡,化靜為動,變單一由教師準備為師生共同打造。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學生在語文閱讀課中有意識地積累,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