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芳
陶器是世界上較早產生的一種工藝品,而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中國在陶器制作上更是獨具心得,位于江蘇宜興的丁蜀鎮(zhèn)便是中國的“陶都”,在這里誕生的“五朵金花”個個精致秀美,氣質超群,彰顯著中國對于陶器制作的繼承與發(fā)展。在世界上都有著極高知名度得紫砂壺便是這“五朵金花”之一,也是盛開的最燦爛的一朵,透過紫砂壺古樸典雅的表面我們所看到的是紫砂壺文化廣博的胸襟與那份執(zhí)著的“匠心”。
本文所關注的這件“月色葫蘆”紫砂壺以植物為靈感,是紫砂壺中較為經典的一種,手工藝人通過結合精致裝飾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自然與紫砂壺藝術的緊密結合以及紫砂壺內部結構與外部造型的一體性,從而賦予紫砂壺以完整的藝術空間。
葫蘆是紫砂壺中常用的一種藝術主題,有自然飽滿之外形美與吉祥如意之內涵美,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獨特性。此件紫砂壺由壺蓋與壺身共同組成葫蘆形狀。壺身以圓形為主體,端正飽滿,線條弧度優(yōu)美流暢,構成的曲面靈巧而不厚重,象征葫蘆穩(wěn)健的下半部分。壺蓋呈半圓形,大小根據壺身比例而制成,壺蓋小巧可愛,恰似葫蘆的上半部分。壺底部有圈足,使壺在展現葫蘆的自然美之時又將紫砂壺的沉穩(wěn)、大氣一并展現出來,使自然之美與精湛的手工藝技術完美融合。
壺身靠近壺嘴一側有精美華麗的裝飾,這也是此壺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紫砂壺裝飾技巧繁多,大多是從傳統(tǒng)裝飾技巧中演變而來,進而產生了新的美感。裝飾部分整體為葫蘆藤葉,手工藝人首先要運用捏塑在壺面上塑造出藤葉的立體感,再用刻繪豐富其細節(jié)紋理,使藤葉更加栩栩如生。在藤葉邊緣有金色彩泥裝飾,使得藤葉閃閃發(fā)光,猶如月光閃耀,將“月色”的主題以一種“不露聲色”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達到意境美的視覺效果。
此壺采用了一種創(chuàng)新造型的壺鈕,設計為葫蘆扭的形狀,使葫蘆這一造型更加完整。壺鈕與壺身連接部分由立體捏塑鑲嵌,使壺的結構肌理更加清晰硬朗。壺嘴與把手造型傳統(tǒng)樸素,獨特之處在于裝飾。壺嘴以藤葉包裹,將壺嘴變幻為藤枝。把手上則運用枝節(jié)點綴,古樸自然。壺嘴與壺蓋處的藤葉邊緣皆用金黃色點綴,從而營造出一種“月光感”,既與壺身處的裝飾相統(tǒng)一,又利于主題強化。
此壺以醇厚紫泥燒制而成,表面顏色均勻,光澤細膩,將紫砂泥之內斂沉穩(wěn)體現出來。深色的壺面與金色的裝飾點綴相映襯,能夠將各自的特點都極為鮮明地展現出來。裝飾分布于壺身一側,增強壺身空間感,使原本較為平板的壺面充滿生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紫砂壺的泥料選擇、基礎造型與裝飾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在共同詮釋藝術主題的同時又在表現屬于各自的藝術個性。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月色葫蘆”是非常具有層次感的,它并不是各種藝術技巧的堆疊,而是各種藝術技巧靈活運用的成果,使此壺既包含自然的活力,又有著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般的朦朧于淡雅,從而使此壺包含一種寧靜致遠,清新脫俗的藝術效果。
此件“月色葫蘆”紫砂壺可以說是既簡約又復雜,簡約是在于它整體給人的清晰明朗的氣息;復雜則在于它精細的裝飾處理。這也是紫砂壺藝術的一個特點,它不以華麗或繁雜的外殼取勝,而是以細節(jié)之處的精湛來取勝,注重內部空間的開拓,由內而外地使紫砂壺之品格氣質散發(fā)出來,而不是使紫砂壺的美流于表面,這才是紫砂壺藝術之根本。
本文從此件紫砂壺的藝術來源入手,對其造型、裝飾、泥料等各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月色葫蘆”這一藝術主題的表達有了充分的理解。除此之外,對于紫砂壺藝術的表現力及氣質品格也有了較好地感悟。從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是紫砂壺藝術之根,只有穩(wěn)固根基,才可蓬勃發(fā)展,“月色葫蘆”在帶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更是帶給人一份內心的寧靜。
《月色葫蘆》周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