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下》下中有一個經(jīng)典的“齊人乞食”故事:一位齊人總在自己的妻妾面前夸耀,說有錢有勢的人常常請他吃飯。每次酒足飯飽,回到家一副醉醺醺的樣子,頤指氣使。時間長了,妻妾開始懷疑,便跟蹤他,最后看到的,他并非在富人的酒宴上,而是在東郊墓地跟人家討要余下的祭品吃。顯然,這是一個跟“面子”有關的故事。一直以來,國人都特別在意面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凡事過猶不及。超過了應有的度,就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故事中的齊人,為了在家人面前擁有足夠的面子,卻只能做著低聲下氣乞食的行為,最終成為了歷史的笑談。
現(xiàn)實生活中,重面子而輕里子的事情層出不窮。作為社會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生活,也多少受到了影響。如,有的學校在環(huán)境布置上忽略了自身的歷史積淀和發(fā)展方向,大手筆搞基建,還美其名曰“讓環(huán)境育人”;有的學校熱衷于開展各種活動,結果造成少部分師生在臺上“轟轟烈烈”,大部分師生在臺下“冷冷清清”;有的學校喜歡在日常管理中,融入最新的理念和名詞,師生認同感不同,甚至只有陌生感;有的學校將辦學業(yè)績聚焦在呈現(xiàn)出來的各類匯報材料上,追求“知名度”“曝光率”“出鏡率”;有的學校只在意中考高考的“最后一搏”,把分數(shù)作為唯一的要求;有的學校把隊伍建設的重心只局限于幾個骨干教師身上,而忽略了更多教師的發(fā)展等。
固然,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學??己藰藴实牟豢茖W,政府及主管部門管理的要求不同,還包括社會群體期待等,不能將板子只打在學校身上。學校管理者作為具體主觀能動性的獨立生命個體,不能把一切的根源都歸咎于外在原因。因為“辦一所怎樣的學?!薄霸鯓愚k一所學校”是可以實現(xiàn)從主觀理念到客觀現(xiàn)實的落地,而且打通主客觀之間“最后一公里”的主導性力量,就是學校管理者。
我們都知道,面子與里子,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內(nèi)容。形式和內(nèi)容是統(tǒng)一的,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里子是面子的內(nèi)涵和底蘊,靠面子來表達;面子是里子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靠里子來支撐。面子是必要的,但面子是為里子服務的。對于每一個學校管理者來說,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晰學校的里子到底是什么?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學校是什么”這個問題來談起。在名詞解釋中,學校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學校教育是指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tǒng)、有組織、有計劃地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說到底,學校的里子最終體現(xiàn)在兩個群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就是教師和學生身上。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當下,對于學校而言,要做表面文章,要有面子,但是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即便是在不得不做表面文章的背景下,也必須以對于教育規(guī)律的遵循和教育常識的遵照作為基本前提,把師生的身心健康擺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作為學校管理者,正確對待面子和里子,需要理順三個關系:
一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就如一場精彩的表演活動,作為觀眾的我們,目之所及就是臺上的那少部分人,能夠被人們所關注和記住的,往往也是那極少數(shù)人。但是沒有幕后強大的團隊協(xié)作,臺上的人縱然有三頭六臂也難以呈現(xiàn)出最終的效果。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把面子放在里子的前面,必然會導致關注的重心局限于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從而產(chǎn)生師生發(fā)展層面的“馬太效應”,這無疑是對教育公平的損害。因此,要把學校及師生整個群體的發(fā)展作為學校制定目標、實施舉措的關鍵內(nèi)容。當然,對于那些確實能力突出、表現(xiàn)優(yōu)異的教師和學生,學校還是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搭建更大的舞臺,助力其成長與發(fā)展。
二是此時與彼時的關系。在不少小學,其辦學的核心理念就是:教學生六年,要想著學生六十年。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在活動開展、課程設置、評價方式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變革等方面,往往都有比較好的實踐探索和成效取得,也往往既爭得了面子,又豐盈了里子。可是,也有一些學校,特別是新建學校,急于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范圍內(nèi)外創(chuàng)造更大的知名度,于是,跨越的步子大了、急了,出現(xiàn)了前文提及的存在“面子工程”的現(xiàn)象。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樣的學校管理者初衷也并不壞,也是為了學校,但是卻陷入了“為了你好”的一種自我沉醉中。帶來的結果是教師疲憊、學生疲憊,學校不能真正成為學生“一睜眼就迫不及待想去的地方”。說到底,還是只看到了此時的短暫,而忽略了彼時的長遠。有人說,教育如農(nóng)業(yè),揠苗助長不可取,使用“添加劑”催熟,同樣不可為。
三是顯性與隱性的關系。面子在外面,是顯性的;而里子在里面,是隱性的。被別人看到的,往往只是面子。對于學校管理者來說,究竟是更注重顯性的效果還是隱性的效果,就是對“辦學校是為了誰”這個問題的回應。如果只為了外界的點贊,辦學校的行為就會有意無意地偏向外界的評判,學校的很多工作就容易被外界“牽著鼻子走”;如果是為了讓師生可以幸福地享受教育時光,坦然地享受成長樂趣,那么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會把師生的實際需求作為出發(fā)點。對于一個合格的學校管理者來說(之所以只說是合格,是因為“為了師生辦學校”應該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常識),“辦學校是為了誰”只是一個普通的單選題,而且只有一個選項,那就是“師生”。但是,這個“唯一”的選項,又很容易因為其他原因,從唯一淪為首選,甚至成為多選。因此,管理者要始終分得清顯性和印象的關系,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真正把“人”的工作做好,達到了量變到質變的程度,顯性的效果無須刻意“吆喝”,便會悄然來到。
學校管理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作,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對于管理者來說,要把學校辦成學生生活的樂園、教師心靈的花園、師生成長的家園,就是要始終牢記教育的初心,引導廣大教師教好書、育好人,讓每一位學生、每位教師,因為這所學校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