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四川 德陽,618000)
雙橋水庫位于巴河左岸一級支流龍?zhí)断?,距平昌縣城19km,控制集水面積33.3km2,總庫容1784×104m3,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灌區(qū)農村人畜飲水,并作為城區(qū)應急備用水源的中型水利工程,設計灌溉面積5.73×104畝。經多種壩型和防滲材料比較研究,采用碾壓式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最大壩高74.9m。
壩址區(qū)河谷谷底較狹窄,寬約12m~30m,兩岸基本對稱,呈“V”型狹谷。河床基巖強風化帶一般厚0~3m,弱風化帶厚6m~10m;兩岸強、弱風化帶厚度分別為6m~8m和8m~12m。
壩基土體為孤塊石、卵石夾少量砂土,厚度0~3m,結構松散,局部架空。壩基巖體主要為砂巖及粉砂質泥巖,軟弱夾層連續(xù)性較差,不同埋深均有分布,最大埋深達49m,最小埋深可接近基巖頂面,軟弱夾層透水性一般為中等~弱透水。壩址岸坡為階梯狀陡坡,坡角一般30°~50°,局部達60°~80°,大多基巖裸露。
心墻基礎清除河床覆蓋層和表層強風化帶,其余清除松動巖體和弱風化層上層巖體。
壩基、壩肩巖體透水性隨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小。相對隔水層以3LU為界,左右岸坡巖體透水帶分別厚38m~45m和42m~55m,河床段厚度為20m~25m。
大壩筑壩材料主要選擇大橋溝、謝家祠堂堆石料和溢洪道開挖料。
謝家祠堂堆石料場位于壩址下游,距壩址約200m。有用層為弱風化與新鮮淺灰~灰色厚層~巨厚層狀砂巖,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多為鐵硅質膠結。其中夾有一層粉砂質泥巖,巖性軟弱。
大橋溝堆石料場距壩址約445m。有用層為弱風化與新鮮淺灰~灰色厚層~巨厚層狀砂巖,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多為鐵硅質膠結。其中夾有兩層粉砂質泥巖和三層軟質砂巖。
溢洪道開挖石渣料主要為黃灰~灰色厚層~巨厚層砂巖及粉砂質泥巖。
瀝青混凝土骨料擬采用羅家壩料場天然砂礫石加工,質量和儲量均滿足要求。
大壩采用碾壓式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壩頂高程459.00m,心墻底高程384.10m,最大壩高74.9m。壩頂寬8.0m,壩頂軸線長218.8m。大壩上游邊坡1∶1.70,下游邊坡1∶2.00、1∶2.25,下游壩坡設一級馬道,高程429.00m,寬3.0m。下游河床段設堆石排水帶,頂部高程388.00m,下游坡腳設置堆石排水棱體,頂寬3.0m,高程399.00m,外邊坡1∶1.5。排水帶及棱體采用弱風化及新鮮砂巖堆石料填筑。下游壩面設置上壩梯步,凈寬5.0m。
心墻與壩殼料之間設2.0m寬的過渡層。心墻下游側沿高程386.00鋪設一層6.0m厚的過渡層與下游堆石排水棱體相銜接。碾壓式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設計剖面見圖1。
圖1 碾壓式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橫剖面
瀝青混凝土心墻位于壩軸線上游1.5m處,壩頂高程458.00m,高程402.00m以上寬度0.5m,以下寬度0.6m,心墻基座以上1.2m處寬度由0.6m逐漸擴大至1.2m。
心墻底部設C20混凝土基座,其下進行帷幕和固結灌漿。
在心墻同周邊建筑物的連接處設置漸變擴大段,以擴大接觸面,適應心墻變形。
堆石料用于上游壩殼和排水棱體,采用謝家祠堂料場的弱風化和新鮮砂巖料,飽和抗壓強度≥30MPa。
過渡料用于心墻兩側和排水棱體前反濾料,采用謝家祠堂料場下部的新鮮砂巖人工破碎料。飽和抗壓強度≥30MPa。
壩殼石渣料采用謝家祠堂料場、大橋溝料場強弱風化料和溢洪道開挖料。
筑壩材料主要參數(shù)見表1。
表1筑壩材料主要設計控制參數(shù)
瀝青混凝土要求壓實后應滿足密度≥2.4t/m3,孔隙率應≤3%,滲透系數(shù)應≤1×10-8cm/s,水穩(wěn)定系數(shù)應≥0.9。瀝青采用克拉瑪依“AH-70”瀝青。粗骨料和細骨料采用羅家壩料場天然砂礫石料加工,填料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通過現(xiàn)場攤鋪試驗,瀝青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見表2。
表2施工瀝青混凝土配合比
心墻基座以下進行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
固結灌漿布置兩排,分別布置在距心墻軸線2.0m的上下游位置,孔距2.0m,深入基巖5.0m。
帷幕灌漿布置兩排,分別布置在距心墻軸線1.0m的上下游位置,孔距1.5m,深度控制在進入相對隔水層(q≤3Lu)以下5.0m。左壩肩帷幕灌漿沿軸線延伸37.0m,右壩肩沿軸線延伸70.0m。帷幕灌漿孔為鉛直孔,灌漿材料為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為42.5。灌漿順序為先固結后帷幕。
河床覆蓋層為孤塊卵石夾砂土,厚度0~3m。心墻和壩殼地基需將河床和兩岸的覆蓋層及全風化層范圍內清除,心墻置于弱風化基巖上,壩殼置于強風化基巖上,并將表面松動的石塊、凹處積土和突出的巖石清除。開挖后的壩殼建基面岸坡應大致平順,坡度不陡于1∶0.5,當岸坡上緩下陡時,變坡角小于20°。
根據大壩特點,分別設置了沉降位移觀測、心墻應力應變觀測、滲漏觀測和滲透觀測。運行期間對大壩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進行觀測,最大水平位移32mm,最大垂直位移35mm,最大滲漏量為0.79L/s,測壓管水位較低,基本處于壩基排水帶內。
觀測結果表明,大壩運行正常。
雙橋水庫于2012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2015年10月30日完工。2018年11月竣工驗收,目前工程運行良好。滲漏和沉降觀測成果符合類似工程變化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