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晴 胡運宏
XU Xiao-qing,HU Yun-hong*
江蘇常州止園,是明代望族吳氏家族的園林產業(yè)之一,園主人吳亮字采于,號嚴所,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①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二十九[M].四庫全書文淵閣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本.,萬歷三十八年(1610 年)止步官場,回籍退隱,全心營造止園②吳亮.止園集[M].明天啟元年刻本.卷首《止園集自敘》有“出塞迨掛冠歸,治園青山門外,暢懷舒嘯,或嘲弄風月,品題花鳥”,可見回籍退隱是營造止園的直接原因。。作為市隱之園,由《真止堂二首》中“即日棄其官,行行至斯里”“吾生行歸休,今朝真止矣”③吳亮.止園集[M].明天啟元年刻本.卷五至卷七為《園居詩》,收錄吳亮居住止園時所作的詩篇;卷十七收錄《止園記》,詳細描述了止園的建造與經營。后文所引有關止園的園詩、園記,除特別注明外,均出自此書。可看出,止園之“止”蘊涵著止步官場、歸入山林的寓意?;跊Q意歸隱的心境,園主對于自然真樸頗為崇尚,止園景觀整體呈疏朗之態(tài),但在植物營造方面卻并未排斥艷麗之色,從而形成淡妝濃抹共相存的植物特色,繁麗與恬淡在植物風光的營造中達到了平衡。在這種視覺基礎上,止園的植物景觀還營造了多重意境,統(tǒng)一于“以止為美”的理念之下。筆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通過解讀《止園集》中的園記和數十首園居詩,結合明代畫家張宏《止園圖冊》中的畫面呈現進行分析,梳理總結出止園植物的景觀特色和審美意境。
止園位于武進城北的青山門外,即今江蘇常州關河中路以北、晉陵中路以東的區(qū)域,舊址內止園已蹤跡全無,現為常州新天地花苑和怡康花園小區(qū)。止園雖淹沒于歷史長河中不辨痕跡,但遺留下來的豐富圖像和文獻材料為園林研究者提供了復原依據。美國藝術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圍繞明代畫家張宏繪制的《止園圖冊》進行園林繪畫研究,在多部著作中深入分析了圖冊的構圖方法和繪畫技巧[1~3];2010年園主吳亮著作—《止園集》的發(fā)現,推動了止園的復原工作;2015年中國園林博物館與北京林業(yè)大學合作,對已經消失的止園進行復原研究,由上海工藝美術大師闞三喜制作止園模型并展出。黃曉、程煒、劉珊珊等學者以《止園集》《止園圖冊》和常州地方志等文獻資料為復原依據,制作了止園復原平面圖,出版《消失的園林:明代常州止園》[4]一書詳細記錄了復原過程,復原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園主吳亮本身愛好造園,園記中提到“余性好園居,為園者屢矣”,在修葺止園之前吳亮曾建造多個園林,包括小園、白鶴園、嘉樹園,止園與其父生前居住的嘉樹園隔水相望。依照《止園記》中的描述,止園面積約五十畝(約3.33 hm2),“水得十之四,土石三之,廬舍二之,竹樹一之”,水景占比十分之四,假山置石占十分之三,園林建筑占十分之二,植物占比十分之一。雖然這四類要素的面積比例不完全準確,但由《止園全景圖》(圖1)來看,園林三面環(huán)水,因園主人偏愛營造水景,在規(guī)劃上“棄土為池”,全園確是水域面積占比最大。根據復原的平面圖,止園分為西區(qū)、中區(qū)和東區(qū)3 部分,以規(guī)、矩二池及中坻為中區(qū),其西為西區(qū),其東為東區(qū),建筑多集中在西區(qū)和東區(qū)。西區(qū)主體為真止—清止—坐止三堂和華滋館,以及龍珠池、芍藥圃、鹿柴等景點,體現園主生活意趣;中區(qū)南北為池,中坻置梨云樓,樓四周環(huán)植梅樹,為觀景宴飲之所;東區(qū)在布置上有明顯的南北軸線序列,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從南到北依次為懷歸別墅、水周堂、鴻磬軒和大慈悲閣,軸線東部為水島和稻田。全園以水景貫穿,建筑布置疏朗,美石佳樹皆因境而生,表現出隱居田園、悠然自得的氛圍。
《止園記》和《園居詩》中記載了止園部分植物的位置及相關描述(表1),根據文字敘述以及《止園圖冊》展現的植物特征,推斷并繪制部分植物分布圖(圖2)。園中大部分為鄉(xiāng)土適生植物,竹、松、柏等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植物在園中頻繁使用,色葉樹種和花卉如桃、梅、芍藥、木芙蓉等,為園景增添了光彩。
各處植物景觀的營造隨園內大小水面、層疊假山各有不同。沿大片水域多植柳樹、梧桐、竹子、柏樹等樹形優(yōu)美的植物,突出枝葉姿態(tài),與平靜的水面互為襯托;而在規(guī)池、芙蓉溪和水周堂前的3 片小水域,沿岸以蓮、木芙蓉裝點修飾,營造親水的休閑環(huán)境。園內有芍藥圃、獅子座、鴻磬軒、飛云峰4 處假山:芍藥圃種植大量芍藥參差于石間;獅子座的植物景觀則刪繁就簡,以竹林烘托佛國的幽靜氛圍;鴻磬軒院落的假山較為平緩,多植雜木;而飛云峰則憑三兩松樹立于其間,以享受登山“撫松”之趣。止園雖以歸隱為主題,園主崇尚自然,追求清新高雅的文人風格,但不會拘泥于營造平淡素凈的視覺效果,而是將含蓄與華艷、純樸與綺麗結合,營造出親切自然又富含生機的獨特風景。
園記中對中區(qū)植物功能作了總結,“南樹桃數百,花時繁艷,即遠望足飽吾目;北植松竹梧柳,以障市氛;中樹梅亦百計,皆取其干老枝樛,可拱而把者”,將植物按南、北、中位置,分別賦予觀望、障隔和把玩的功能。同時,《止園記》中提到因園中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凡園中有隙地可藝蔬”,園主人在最初規(guī)劃時就計劃在園中的空余地域種植果蔬。綜上,將止園內的植物功能總結為觀景飽目、把玩細品、屏障分隔和蔬食生產,進行分析。
《長物志》中有云“第繁花雜木,宜以畝記”[5],止園中植物的大面積群植是最突出的配置手法,成為園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以梅花、桃花最為特色。吳亮對桃、
梅有著異于其他植物的喜愛,園記中記載先前每到春季桃花和梅花盛放時,外出賞花的游人如蟻,名勝景點內的花木時常呈狼藉之態(tài),吳亮“無奈沉湎之狼戾,惡少之摧折,正恐數年之后,無梅并無桃矣?!庇谑窃谥箞@內群植大量桃、梅,以撫慰憂慮之心。吳亮將梨云樓處的梅花林歸為“拱而把者”,南岸桃塢才是觀景佳處,在矩池南岸堆土成岡,植以數百桃花作為梨云樓南望之對景,春日繁艷,足以飽目。
表1 止園植物位置及相關描述
園中有顯著觀景效果的植物景點還有西區(qū)的芍藥圃和東區(qū)的水周堂、鴻磬軒、芙蓉溪、柏嶼等等。芍藥圃中的芍藥,在春日花開季節(jié)尤為絢麗,猶如平鋪的帷帳,燦然盈目。東區(qū)水周堂面水而設,水中蒔植荷花,堂兩旁植桂花數叢,吳亮詩《桂林》中提到“叢桂森森未可攀,天香萬斛滿空山”,可見桂花種植繁密、香氣撲鼻之壯景。水周堂后為鴻磬軒,軒前植有“玉蘭、海桐、橙柏、雜樹,皆盤郁”等繁茂花木,點綴于假山奇石之中,為山石增添靈韻。芙蓉溪沿池遍植木芙蓉,《止園記》中記載“秋深花盛開,望之若錦”,每到深秋從北部石臺上俯瞰,燦如錦緞。柏嶼三面為水,為園東一半島,中有數十株老柏樹,作為北水榭的對景隔水相望,島上列柏蔥倩,如同畫筆在日光下揮染陣陣青暉。
自古以來,民俗文化中就有“折柳送別”“端午插艾”“重陽佩茱萸”的傳統(tǒng),而核桃Juqlans regia、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等植物果實也常作為文房雅玩之上品,置于案牘幾架上為文人賞玩,可見植物的折取玩弄對于古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富有強烈的文化寓意。明代張謙德的《瓶花譜》成書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 年),其中第三節(jié)《折枝》便詳細記載了折取花枝的注意要點,除此之外還有文震亨的《長物志》、李漁的《閑情偶寄》、王象晉的《群芳譜》等著作涉及植物的采集和玩賞,由此可窺當時花木品玩之風的盛行,而止園詩文中亦有所記載。
由于中區(qū)梅林植于梨云樓兩側,對比桃塢更為近人,易于接觸,由園主歸納成為“拱而把者”?!吨箞@記》中有大量篇幅描寫賞梅風光,《園居詩》中更是有《梅花九首和高太史韻》,與明初著名詩人高啟的《梅花九首》相唱和,以表達對梅的喜愛。詩中曰“何郎欲問春消息,探取瓊枝幾處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吳亮用探取花枝的方式,跨越時空與詠梅知音對話,告知春回大地的消息。園中的生活情趣不僅于此,園記中還提到“木末有藤花下垂,春來斐亶可玩”,指園主時常撫弄古木末梢的藤蔓花朵,可見妙趣橫生,頗為可愛。
根據前人對止園地理位置的推定可知,止園離市中心“甕城”僅約3 km,但由于其外部交織水網而人跡罕至[4]117?!吨箞@全景圖》中可隱約窺見園林西南部繁華的街市景象,同時園西部至西南部邊界有大面積竹林,可推測竹林有隔離喧囂的作用?!吨裣汊治迨住分杏小芭陨徇B高竹,風吹細細香”“修纖無限竹,處處待高人”的描寫,“修纖”可見竹子的形態(tài)細而長,“連”和“無限”表現竹林種植非常繁密,連綿無際,符合屏障視聽的功能需求。同時,《止園記》中直接指出“北植松竹梧柳,以障市氛”,明確了園北也與市井相鄰,易受噪音干擾,因此才植松樹、竹林、梧桐、群柳,障隔外部喧鬧的氛圍。
園記提到,園主將園林東側整理為平地,將矮墻撤除換為籬笆,集中種植農田15 畝(1 hm2),中區(qū)土地的“棄耕為池”得到了一定彌補。除了集中種植農田,在庭前院后還植有大量可供食用的瓜果,如獅子座以北植有梨、棗,竹香庵前植香櫞,這3 種都具有極佳的觀賞價值。黃曉等[4]134在對止園的復原中,推斷出真止堂前的4 株高大喬木為楊梅Morella rubra,四月開花,夏季結果,同樣具備生產效用。除此之外,園中富含藥用價值的植物也不少,芍藥圃中有百株芍藥,在間隙處以紫茄、白芥、鴻薈、罌粟等布置其中,這些植物都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6]中有詳細的藥效記載:紫茄蒂可治療紫癲;白芥能消減反胃和毒瘡的病痛;鴻薈有治療胸痹、咽喉腫痛的功效;罌粟對治療反胃、胸悶痰滯有一定效果。
園記中記載“頃從塞上掛冠歸,擬卜筑荊溪萬山中,而以太宜人在堂,不得違咫尺,則宿舍茲園何適焉。”吳亮本有歸隱于山水的初衷,奈何母親在堂,只能選擇修葺舊園,作為“市隱”之地?!暗弥怪腥?,榮名如敝屣”,他將榮譽功名比作破爛的鞋子,只愿“一歸萬事畢,脫屣向山林”,褪去功名,歸于自然,將止園當作退隱的最終居所,“向”字飽含了身心對“山林”的渴望,而“山林”二字所具的植物意象,正是象征了園主理想的整個精神家園。
明代晚期,朝政黑暗,內憂外患,辭官回鄉(xiāng)的官員倍多,建園避居也成為退隱生活的一個普遍選擇。止園的詩文中,對于園景意境的描寫常常體現隱居之美,使人追求遠離世俗的境界。水周堂前叢桂森森,幽香的桂花味惹人流連,吳亮在園詩《桂林》中感嘆“何須招隱?”登柏嶼,島中有飛鳥盤旋,銜取枝葉以集“林薄”,“林薄”指交錯縱生的草木,在《晉書?束晳傳》中有“忠不足以衛(wèi)己,禍不可以預度,是士諱登朝而競赴林薄”[7],可見其中的“林薄”與“朝堂”相對,暗指隱居之所。
止園致敬了許多陶淵明返鄉(xiāng)的經典詩篇?!睹坊ň攀缀透咛讽崱分小皢柲晡┯兴少衫?,開徑還同菊未荒”致敬了《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8]460,“三徑”指“退隱居所”,松菊亦是忠貞堅強之物。中坻“桃源問津”的設計思路是來源于《桃花源記》這一不朽佳作。桃花寓意著理想世界,已經成為了避世隱居的文化符號。吳亮企圖在自家私園中創(chuàng)造一個世外桃源,作為自己避居的精神家園,營造出一片理想之境。
止園東區(qū)軸線的北端,于石臺上建三層樓闕大慈悲閣,作為吳亮母親的禮佛之所,閣內置觀音大士像。大慈悲閣是止園景觀的高潮和標志,在園中多處景點都可欣賞到,同時也成為登高觀景佳處,周邊多植梧桐、翠竹等植物以烘托宗教氛圍。
“蒼梧翠竹”皆為清韻之物,植于大慈悲閣前后。梧桐木具有良好的共鳴性,自西晉起就有人將桐木刻成魚形,制成擊鼓用具,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有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打之,則鳴矣”[9]。“桐魚”即“木魚”,常作為誦經禮佛時所扣的佛教法器,毛滂《陪曹使君飲郭別乘舍夜歸奉寄》詩中的“回頭一笑墮渺茫,臥聽桐魚喚僧粥”[10]就是用來描繪佛家的生活場景。
止園中植有大片竹林,園主有意將建筑建于其中,如竹香庵、清止堂、清籟齋面竹而設,大慈悲閣“前后皆梧竹,有清樾”,由此可見“竹海聽風”已然成為園主的一項重要的園林活動。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竹境通于禪境的藝術構思,園記中“從竹中入,有閣翼然”與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中“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11]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竹常用于佛教園林造景,置身竹林、耳聞青色,則如同遠離塵囂,覓得禪境之美。
止園也是吳亮和友人們吟詩作賦、飲酒浩歌的場所,植有松、柏、梅、菊等飽受文人喜愛的清雅植株。松和柏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于表現品質的堅貞和不屈不饒的品格,止園中也有多植。同時,詩文中多次提到“撫松”這一高潔志趣,手撫孤松,仰天長歌,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也提到“撫孤松而盤桓”[8]461之舉,可見“撫松”是古代文人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共同縮影。
詩《梨云樓》中曰“盡道迷花不事君,酒徒歌伴長為群”,梨云樓兩旁,梅花的盛放成就了吳亮與友人的相聚。梅花的生命力極強,嚴寒之中為百花之先,對梅的稱頌大量體現在賞梅創(chuàng)作的詩文中,如“翠微獨傲千尋雪”的高傲不屈,“香魂獨自伴蒼苔”的樸華無實,“不向玄冥悵夕暉”的心胸開闊。將梅景作為止園中坻的主要景點來布置,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象,表達了園主自身對這些高潔品質的追求。
止園中的造景不見華麗奢靡,而是營造一派富含鄉(xiāng)野情趣的自然美,除了大面積的果蔬種植,還有青苔、菉葹、枯藤、野竹這類天然植被。園中青苔數量非常多,在水邊、墻壁、小路上都長有,常常沾染到衣袍上,惹人注目、富于野趣。詩《由別墅小軒過石門歷芍藥徑》中道“荒涂橫菉葹,呼童荷鋤刪”,芍藥徑周邊的荒涂地中藎草和蒼耳橫生,需要吳亮時時呼喊孩童用鋤頭清理,這種人與自然間的互動為止園更增添了一抹生機。
動物在止園內也是重要的景觀元素。園詩和園圖描繪了鶯、黃鸝、魚、鹿、蛇、鶴、蝸牛、鴨、鵝等動物,它們在園中或是圈養(yǎng)觀賞,或是留跡云游,與園中“深樹”“曲藤”等植物景觀相輔相成,一同展現出山林的自然樸實之態(tài)。
“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12],在中國古典造園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姿態(tài)、色彩隨時間動態(tài)變換,為山水園亭增添光彩。本文通過總結《止園集》《止園圖冊》中的植物描繪,來探析止園植物的景觀及意境營造。止園的植物材料不求奇花異草,華麗與質樸相協調,不僅滿足視覺層面的審美需求,還把園主的隱逸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對止園植物的聚焦,可窺得數百年前的故園盛況,探索園主“知止則止”“以止為美”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