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阿里大數據統(tǒng)計顯示,疫情期間,30~35歲年齡層電商消費表現最差,消費金額較往日縮水20%左右,所謂“新中產”平日里喜愛的高端護膚品、高檔紅酒等產品的銷量都大幅跳水。
消費降級的情緒還蔓延到了家庭的一日三餐。龍蝦、三文魚這類常出沒朋友圈、很受歡迎的“硬菜”,在疫情期間卻出現了市場的積壓。為此,多數商超不僅要打折促銷,還干脆在廣告上請消費者“伸出援助之手”。
與無人問津的龍蝦相對的,卻是泡面賣得脫銷了。2月上旬,蘇寧大數據顯示,方便面銷量環(huán)比猛增約350%。速食走俏,除了它們在使用上有方便快捷的優(yōu)勢,還因為它們象征著某種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并不是中國獨有的情況。疫情突然降臨的時候,美國Costco在3月初推出了“末日罐頭”,顧名思義就是囤糧,囤到世界末日降臨的那一天也不愁沒東西吃。
從取消旅行,到爭搶速食,疫情期間一系列行為發(fā)生了改變——為了對沖疫情帶來的現金流“洗劫”,無數家庭選擇了支出的“腰斬”。撐,這個字精準地傳遞出了多數家庭目前呈現出對現金流枯竭的焦慮——顯而易見的焦慮。
新冠病毒這只“黑天鵝”扇動翅膀的時候,多數家庭最主要的擔心是工資收入。在沒法開工或近期開工的情況下,工資收入肯定降低。但大部分開銷是剛性的,很難降低需求。
除了工資,財產性收入也不樂觀,比如投資的回報率也會下降。以市場目前的反應來看的確如此。疫情以來,我們不僅見證了股市大跌,美元指數劇烈震蕩,傳統(tǒng)避險資產黃金也在2月最后一個交易日跌逾3%。
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中國家庭的風險保障意識。
被我們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新冠病毒會導致死亡,饑餓和貧窮也會。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而言,真正的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阻止經濟下滑,確保每個家庭的兜里都有錢。
保衛(wèi)家庭現金流的步伐從未停歇,還有一個大動作是央行的貨幣政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寬松都會富有成效。作為參照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進入21世紀后,全球主要經濟體為刺激經濟發(fā)展,都采取了長時間、大規(guī)模的寬松貨幣政策??瓷先ミ@個“不差錢”的社會正在到來,但其本質卻可能制造了一個更大的泡沫,來托起原有的泡沫。它會摧毀普通人的儲蓄。
這時便發(fā)現,家庭的現金流原來與實體經濟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換句話說,要保衛(wèi)家庭的現金流,要重振實體企業(yè),有足夠的空間創(chuàng)業(yè)和就業(yè)才是當下工作的重點。決策者顯然看到了這一點。中國人民銀行與其他金融監(jiān)管機構共同出臺了30項政策措施,以支持嚴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yè),特別是小微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和制造業(yè)。
在恢復生產災后重建方面,其他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對于企業(yè)和個人的救助,大部分遵循著規(guī)模有限、針對弱勢群體和尊重市場規(guī)律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