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
摘??? 要: 目前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適切性程度較高,但是實際應用相對較少,即使部分語文課堂中能夠應用故事教學法,很少有教師能從中拓展,故事的真實性、多樣性、哲理性、應用性和情境性沒有得到展示。故事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都不陌生,很少有學生不喜歡聽故事,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本文主要研究將故事引入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故事教學法??? 小學語文??? 低年級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務必努力激發(fā)教師和學生雙方在語文課堂中的自主性和原創(chuàng)性。小學生由于思維發(fā)展并不完善,對于教師的白話理念并不理解,需要教師選擇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案幫助他們學會語文學習的一些技巧。小學低年級學生需要多閱讀寓言、童話、故事等。語文素養(yǎng)對于學生發(fā)展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更是重中之重,教師一定要在這個階段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
一、故事教學法
目前,不同學者對于故事教學法的概念闡述不一樣,很多學者對于故事教學教學法做出了具體的解釋:故事教學法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進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注意力,調(diào)動上課積極性,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手段屬于故事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深入淺出、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學術界普遍認為故事教學法是深化文本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理念的教學手段。筆者認為故事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上課熱情,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從故事中獲取一些知識。在小學低年級學生段中,故事教學法較為常見,教師在文本中能夠讀述結(jié)合,既讓學生了解文本內(nèi)容,理解文本含義,又幫助學生理解時間、地點、人物及情節(jié)等具體內(nèi)容,是教師精讀課文的必備方法。
二、故事教學法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影響
其一,好奇好動是小學生的特點,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深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學方法,再加上語文學科較為枯燥乏味,致使語文課堂教學較為死板,缺乏樂趣,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故事教學法作為一項全新的教學方法,憑借自身的趣味性,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并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得到了應用。由于故事教學法的應用,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彌補了其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二,由于小學生年齡限制,當前學生積累的知識有限,整體認知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往往存在各種難題。故事教學法的推廣應用,能夠幫助小學生快速理解文章中表達的內(nèi)容,加深對文章的印象。其三,通過對故事教學法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這種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故事內(nèi)容較為豐富,故事來源渠道眾多。很多故事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對于小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語文教師要注重選擇故事的選擇,根據(jù)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故事,使其更好地為語文教學而服務,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
三、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
小學低年級學生指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這個階段是學生接觸小學學習和認識學習的重要階段,為學生長期的發(fā)展和學習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較弱,需要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幫助學生形成學習記憶。小學語文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實施一定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的興趣,務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教材分析。
筆者根據(jù)對教材的觀察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從學生視角和學生思維出發(fā),將體驗式學習與參與式學習相結(jié)合,教材中設計的活動板塊是學生有能力完成的板塊。幾乎低年級學生段的教材都是以引導學生實現(xiàn)國家認同、身份認同、校色轉(zhuǎn)換和情感激發(fā)、習慣培養(yǎng)等模塊進行的,整個教材以兒童為本,利用各種故事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能力、讀寫能力和寫作能力等,不僅奠定了孩子的情感基調(diào),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迎合了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三)學生參與模塊。
目前,故事教學多以教師講、PPT投影和動畫觀看等方式進行,學生固然有一定的參與效果,但是并沒有過多的實際應用。筆者認為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足以滿足故事教學的最終要求。尤其低年級階段正是學生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的黃金階段。若學生在這個階段不能很好地進行標書活動,則很可能在以后就會出現(xiàn)表達不明確、應用困難、交際困難等問題。尤其是在低年段小學寫作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更加注重對加分項目的講解,如優(yōu)美詞句和修辭手法等,沒有關注學生現(xiàn)有的接受能力和基礎水平。有些小學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較高,會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優(yōu)美古詩詞和作文,期望讓學生在這些作文中摸索模板進行套用,很少有教師強調(diào)對學生的語文組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邏輯性得不到鍛煉。導致一些低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語句“笑話”,不能搭配的詞語強硬地搭配,最后習作有些“四不像”。教師在故事教學中不要刻意使用這種修辭手法,會得不償失。
(四)故事教學中的細節(jié)觀察教育。
筆者在多年語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少有教師能夠注意到在故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細節(jié)觀察能力。小學課本中有一首古詩是寫鵝的,教師總是會展示鵝的故事或者形態(tài)等,卻不會教學生如何觀察鵝在故事中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例如“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鵝在水中嬉戲的場面。但是教師卻過多注重動詞的講解,忽視畫面的構(gòu)造,很少展示這幅畫面給學生自我觀察和理解。如果教師組織的故事過于單純或者簡單,細節(jié)得不到展示,那么學生在故事教學中必然無法獲得優(yōu)化知識。
(五)課堂情境構(gòu)造不明確。
目前,一些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課堂情境構(gòu)造并不明確,很多教師甚至沒有故事導入活動,學生難以在課堂中感受到這種氛圍。例如在一些童話故事開始講解之前,教師沒有播放一些相關的兒歌或者讓學生觀看這樣的視頻。在教師講解這個故事的時候,學生也許很難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尤其是教師故事較長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并不足以組織這樣的畫面感,會感覺教師講解的故事過于冗長,難以接受。對于孩子來說,是否進行適當?shù)囊龑Ы逃鞘直匾模话愫⒆訉τ诠适率潜容^期待的,但是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容易出現(xiàn)摳字眼或者扣生詞的習慣,難以使故事教育進行下去。
四、故事教學法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布置引導活動。
故事教學法需要設置一些具體的情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一些引導語,可以是一些生詞意思的講解,教師只有在進行故事教學法之前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之中的生僻字和生僻詞語,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內(nèi)容。甚至,如果教師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前能夠設計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有過遠足么?在遠足之前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其中有沒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fā)生呢?能否跟同學分享一下呢?分享環(huán)節(jié)完畢,教師立馬轉(zhuǎn)入文本知識:“好的,同學們,你們想要聽一聽跟遠足有關的小故事么?那么我們一起看看文章中難過的小朋友在遠足之中有怎樣有趣的故事呢?”
(二)利用故事教學進行語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故事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表達能力。其實,故事教學就是一種寫作教學,學生通過閱讀故事觀察作者的表達手法和表達手段,了解更多的寫作技巧。例如有些故事并不是采用正敘的手段進行描寫的,學生在看多了故事之后就會了解一種倒敘的手法[1]。在寫作課堂訓練中,可以讓學生玩童話故事挖段游戲,讓學生將挖去的段落填入故事之中,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猜中就算贏了。教師再組織幾個完全由詞語組成的句子讓學生拆分重組,慢慢加大難度,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培養(yǎng)寫作學習的樂趣,還能夠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三)動漫表達,現(xiàn)場編輯故事。
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有趣的動漫詮釋文本故事的意思,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有些教師會給學生播放一些“啞劇”,然后讓學生參照故事理解“啞劇”表達的內(nèi)容,鼓勵學生想象視頻中人物談論的事情,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細節(jié)表達意識。教師可以走出教室,組織學生春游或者秋游,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的事物形態(tài),給學生布置一個故事編輯任務,將這一天發(fā)生的事情用故事分享出來。教師在講解課本知識時故事講述可以與實際情況相結(jié)合,將“春雨”一類的故事放在剛好下雨的時候講解,講小動物聲音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感受其他動物的聲音特色,體會故事描寫與實際情況是否相同。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只有細心觀察,認真積累大自然給予的素材,積累身邊的事件素材,才能夠在后期的作文學習中如虎添翼。教師可以將這項工作作為一項課后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后作業(yè)中發(fā)掘更多的生僻字和生僻詞,既符合教學要求,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四)擴充故事教學方法。
目前故事教學法的應用方法依舊相對較少,故事教學方法需要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況。筆者通過對教師的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對于故事教學法都是采取文本閱讀的方式,以朗讀和講述為主[2]。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例如在小學一年級認識字模塊中,“?!边@個字可以通過隨文識字進行教育,當學生讀到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師說的那么藍么?這個時候老師自然而然就可以補充關于海的知識,這種知識可以是由故事精衛(wèi)填海引入的,教師可以講述關于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學生對于海的感覺就與單純的顏色感受不同了。另外,針對故事教學教師需要進行一定的拓展教育,例如在課后讓學生自己想一個故事或者寫下一個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故事,帶到學校里和學生一起在課上分享,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3]。
故事教學作為一種符合低年級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有效教學方式,應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被廣泛推行和規(guī)范。深入研究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階段的應用具有十分廣泛和深刻的應用。但是故事教學需要結(jié)合一定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教學要求適當規(guī)范,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語文素養(yǎng)有一定的好處,尤其是在后期學生的作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因為故事教學法的成功應用而受益。
參考文獻:
[1]王琪.故事教學法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5(Z3).
[2]田金竹.少數(shù)民族民間故事與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3]汪雪.故事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4]劉建平.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9).
[5]陳振海.試論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