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
摘 要:小麥地下害蟲是近些年發(fā)生非常嚴重的小麥蟲害,是在小麥種植中要首先要考慮的防治蟲害,也是當前農藥殘留過量產生的原因之一,本文通過從小麥地下害蟲嚴重發(fā)生的原因分析入手,介紹幾種基本的防治辦法,并綜合分析提出統(tǒng)籌防治實用技術。為廣大農業(yè)生產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地下害蟲;發(fā)生規(guī)律;統(tǒng)籌防治
一、小麥地下害蟲群體逐年增長的原因
最難防治的是地下害蟲,近些年來,地下害蟲群體增加明顯,防治投入大量藥物,給土壤農藥殘留控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帶來較大困難,為什么近年地下害蟲群體增長幅度那么快呢,通過調查分析,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1.農作物秸稈還田的影響。農作物秸稈還田本是解決秸稈存量問題的最佳手段,但這種方法的一個弊端就是造成土壤過于疏松、土壤未完全分解的有機質過多,這給地下害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也提供了溫暖濕潤的氣候環(huán)境,使地下害蟲得以快速繁殖增長。
2.灌溉方式的影響?,F(xiàn)在推行節(jié)水灌溉,淘汰大水漫灌方式,這使得地下害蟲不會受到水淹帶來的殺滅影響,生存機會增大。
3.田地周邊管理失控?,F(xiàn)在小麥田地周邊雜草叢生,秸稈任意堆放,持續(xù)多年也不處理,溝塘成為雜草與垃圾的實際處置地,無人清理。這種濕度大、有機質多、溫度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正是地下害蟲生存的優(yōu)越環(huán)境,麥田地下害蟲會在這里大量繁殖生長,然后再擴散到小麥田危害。
4.防治方法單一。近些年,提及地下害蟲防治,人們往往簡單地想到的就是化學防治,因為這種方法成本最低、操作簡便,但這種方法的持續(xù)使用,一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另一方面也使害蟲產生抗性,只能增大施藥濃度來維持防治效果,過量的施藥造成害蟲變異速度更快,適應性更強,施藥稍有減少,就會造成害蟲暴發(fā)式增長。
5.種植技術本身的影響。無論是小麥還是玉米,為了取得高產,這些年種植密度都有明顯提升,這使得田間郁閉度增高,濕度增大,這為地下害蟲提供了更優(yōu)裕的繁殖環(huán)境,也有利于害蟲繁殖增長。
根據(jù)上述原因分析,建議在對待以下防治方法時不要斷章取義,只抓某一方法的應用,而應綜合考量,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綜合應用,這樣才能取得總體防效,達到良性循環(huán)的目標。
二、小麥地下害蟲主要是蠐螬、螻蛄和金針蟲
蠐螬是鞘翅目金龜甲總科幼蟲的總稱,其中對農業(yè)危害大的種類有鰓金龜科、麗金龜科和花金龜科。在我地主要有華北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和銅綠麗金龜。蠐螬主要危害萌發(fā)的種子,咬斷幼苗的根莖,形成斷口整齊睥截面,這是識別地下害蟲危害特點的重要標志。危害季節(jié)主要在春季和秋季。
防治方法:
1.以農業(yè)防治為主,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水旱輪作;及時清除田邊地頭的雜草,破壞蠐螬的繁殖場所。
2.土壤處理:結合播種前的深翻整地,每公頃用5%的辛硫磷顆粒劑30kg,拌上餌料均勻撒于田間。
3.藥劑灌根:每公頃用50%辛硫磷溶液25kg,兌水稀釋1000倍后灌根。
4.毒殺成蟲:取用約一米長的新折楊樹枝條,插入50%辛硫磷50倍溶液中,浸泡12h,于傍晚插在田間,使用量為每公頃500支。
螻蛄以成蟲若蟲在地下咬食剛播下的種子和發(fā)芽的種子,常造成缺苗現(xiàn)象;也能將幼苗的嫩莖、根莖咬成亂麻狀,導致幼苗發(fā)育不良或逐漸干枯死亡。同時,螻蛄活動進便地面形成隧道,造成苗根和土壤分離,麥苗失水而死,民間傳言:不怕螻蛄咬,就怕螻蛄跑,就是這個意思。我地螻蛄主要有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
螻蛄一般晝伏夜出,半夜取食,有趨光性,對香甜氣味有趨性,尤其對炒熟的麥麩、豆餅等有特別的嗜好。對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也有趨性,故在糞坑等有機質含量多的地塊蟲害較多。另外,螻蛄較喜潮濕,成蟲在河溝邊地塊、低洼地塊、田埂邊產卵,這導致此類地塊中螻蛄群體規(guī)模較大。
防治技術:
1.毒餌誘殺。用富含綠汁的鮮草、鮮菜,或土豆,甘薯塊,炒熟的麥麩、豆餅和煮過的谷子等物料,加入20%甲基異柳磷等藥劑混合撒施。
2.藥劑拌種。用1kg濃度為50%的辛硫磷拌小麥種800kg;或用1kg、40%的甲基異柳磷拌小麥種子400kg,堆悶4h后攤開晾干后播種。這種辦法可以殺滅螻蛄80%以上,藥效可以持續(xù)月余。
3.充分利用抗旱灌溉時機,在澆水之前,配制順式高效氯氰菊酯500mL兌水20~30kg,對地面進行均勻噴灑,然后立即澆水,可把從地下逃出來的大部分螻蛄殺死。
金針蟲是叩頭蟲的幼蟲,說要為害小麥的幼芽和種子,也會咬斷出土的幼苗。當幼苗長大后,金針蟲還會鉆到根莖中為害,被害部位往往不是完全被咬斷,斷口不整齊,這是與蠐螬危害的明顯不同之處,斷口會使小麥枯黃而死。金針蟲分為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和褐紋金針蟲等。
金針蟲的生活史很長,因種類不同而差異巨大,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個世代。各代幼蟲或成蟲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為2~8cm。
防治技術:
1.與水稻輪作,可因田間持續(xù)灌水而對金針蟲給予抑制。
2.土壤處理。每公頃用48%的地蛆靈乳油3000mL,拌細土10kg撒在種植溝內,也可將藥物與土雜肥拌勻施入土地。
3.在小麥出苗后,可在苗間挖小穴,將上述的顆粒劑或毒土放入穴中,覆蓋薄土;如果田間濕度很小,則可將用48%地蛆靈乳油2000倍液開溝澆施。
4.藥劑拌種。用50%辛硫磷、48%毒死蜱乳油或48%地蛆靈乳油拌種,比例為藥劑:水:種子=1:30:500。
5.施用毒土。每公頃用48%地蛆靈乳油4kg、50%辛硫磷乳油4kg,加水10倍,噴于400kg細土上,拌成毒土,順麥壟進行條施,隨后進行中耕;或者每公頃用5%甲基毒死蜱顆粒劑30kg,拌細土400kg,制成毒土,或用5%甲基毒死蜱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
針對以上三種地下害蟲防治,雖然各有不同的防治方法,但也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實際應用時應該制定一體的防治策略,在整地、藥劑拌種、撒毒土等手段的使用時,做到一個操作,防治三種害蟲的目標,比如:清理田邊雜草和秸稈,對控制三種蟲害都有明顯效果;藥劑拌種時只要使用辛硫磷和毒死蜱兩處藥劑,就可實現(xiàn)三種害蟲全部防治的目標;在實施某一防治策略時,相關部門要成立組織,實施統(tǒng)一防治,不能各自為戰(zhàn),造成一地害蟲殺死,鄰近田地害蟲遷入補充的尷尬局面。
總之,小麥地下害蟲的防治要綜合分析,多措并舉,統(tǒng)防統(tǒng)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