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的信仰與力量,是植根于人內心的修養(yǎng)與自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天然地具備選擇、詮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言文內容,“以文教化”,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提高民族自信與個人修養(yǎng)。
一、明確文言文教學的文化追求
文言文經(jīng)典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內涵,但是學生常常滿臉苦澀地訴說文言文注釋理解的生硬背誦、文章積累的機械記憶等苦惱。而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多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一詞一句的理解上,放在文言文的翻譯上。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文言文的學習過早地進入了功利化的閱讀狀態(tài),沒有真正挖掘文言文語言的精妙、文化的內涵,這樣的學習終將是興趣的磨滅、文化的缺失。
經(jīng)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它博大精深,在千錘百煉的語言、匠心獨具的文采中蘊含厚重的歷史與先賢的智慧、情懷。文化屬性是語文課程特有的屬性,語文課堂就應有詩與遠方,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天地;語文教學就要用智慧照亮,用情感豐富,用文化滋潤。
文言文承載著歷史的印記,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統(tǒng)編版的語文教材將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目標。在小學階段,當學生觸摸文言文時,學生應感受到的是語言的典雅精妙,是思想的豐富睿智。我們要結合學生年齡的特點,從文化的視角思考文言文教學,為學生打開一扇文化之窗,建立個人精神與民族文化的聯(lián)系,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獲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二、探尋文言文作品的文化價值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的?!拔难晕摹钡囊馑季褪侵浮坝脮嬲Z言寫成的文章”。既然是文章,它必定凝結著語言文字的匠心,記載著特定時代的背景,蘊含著作者獨特情感的表達。文言文的學習就必定要透過語言文字去探尋歷史文化的印跡。
1.文化蘊含在特定背景中
文言文經(jīng)典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追溯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感受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特點各異的風土人情,同時作者個人的性格經(jīng)歷、家國情懷也都會投射其作品中。對作品背景中歷史文化的探尋影響著我們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脈絡的把握、情感的領悟。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中的《兩小兒辯日》是戰(zhàn)國思想家列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探尋作品的時代背景,我們知道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編著了寓言和神話故事集,借此作品既說天下之大,亦有難倒圣人之事,又說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列子要表達的做學問要有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文化表現(xiàn)在特別的文字中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漢字的起源、演變記錄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過程,蘊含了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們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觀察關鍵漢字的字形,揣摩字義,可以更好地走進文言文中,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
《書巢》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篇文言文,題目中的“巢”字用法特別,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從木,象形”。陸游為什么把書房稱作“書巢”呢? “巢”字,表面是說陸游的書房的書多得令人驚嘆,但透過“巢”字,感受到的是陸游讀書之癡迷,這正是含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漢字傳遞出的深意。
3.文化體現(xiàn)在特殊的事物里
在薪火相傳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蘊含特殊意味的事物,它們代表著厚重的文化淵源,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文化。提到“月”,表達的是對親人、好友的思念;提到“柳”,表達的是一種難言的愁緒;提到“登高”,表達的是一種豪情。文言文教學關注這種富有特殊文化意味的意象,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意蘊。
《伯牙鼓琴》是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子期善聽,高山流水的音韻間,知音情誼令人艷羨,子期死后,伯牙斷琴絕弦,知音的友誼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故事中“高山流水”的樂曲除了表示樂曲高妙,更化為了一個知音文化的符號。
三、實現(xiàn)文言文文化價值的途徑
小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選文經(jīng)典而豐富,極具文化價值。但簡單的翻譯、講解與機械背誦,不能激發(fā)小學生內在情感的投入。因此,小學文言文教學應在文化的視野下,開拓多種途徑,調動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在熏陶與感染中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讓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學生的情感建立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文言文的文化價值。
1.在誦讀中感受文化韻味
感情飽滿,抑揚頓挫地讀為誦讀。文言文的語言具有一種特殊的節(jié)奏,它字少而意豐,單音且韻長,讀起來朗朗上口。曾國藩曾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薄袄首x、密詠恬吟”生動地詮釋了誦讀的境界,也指明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文言文的誦讀中,學生眼、口、耳、腦多種感官自然調動起來,情感隨文章起伏,思想漸漸觸摸到文字之中,越讀韻味越濃,越讀興趣越高。
2.在體悟中思考文化意蘊
文言文的語言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學中對體現(xiàn)文化價值的字詞、事物或歷史等內容不能滿足于浮光掠影,淺嘗輒止。體悟講求的是沉浸文字之中,抓住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點深入體會與領悟。體悟的過程就是身與心合一,體悟文言文語言韻味的過程。意蘊內涵的感知與領會,既有感性的誦讀,也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伯牙鼓琴》的教學中,教師就是抓住伯牙與子期知音相知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何為“知音”。
第一步,探究“善”的不同表現(xiàn),感受“知音”之因。教學中從“善”字入手,讀中理解一個善鼓,一個善聽,使兩人結為朋友。
第二步,探尋“念”的豐富含義,感知“知音”之意。教學中聯(lián)系“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薄澳睢笔裁??“得”什么?①對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敝驹诹魉?,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雹谕卣埂安浪睢边€會“念”什么,子期又會“得”什么。
第三步,圍繞“念”拓展閱讀,領會“知音”之趣。教學中,補充閱讀《呂氏春秋·本味篇》相關記載,感受志趣相投、心靈相通帶來的美好體驗。
第四步,體驗表現(xiàn)“知音”的音樂、圖畫、舞蹈等多種文化形式,認識“知音文化”。
品味體悟,需要找準著力點,在一嘆三詠中反復揣摩,層層深入,使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如層層剝筍地顯現(xiàn),伴隨著學生的口動、眼動、耳動,從而引發(fā)心動,潤物無聲地浸入學生的心田。
3.在拓展中延伸文化內涵
小學文言文的選文,大多篇幅短小精悍,內容豐富有趣,但看似簡單的語言中隱藏著豐富的文化符號。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敏銳地發(fā)現(xiàn)與捕捉,并巧妙加以開發(fā),拓展文言文學習的時空,讓文化價值得以充分體現(xiàn)。
文言文中的成語比比皆是,“高山流水、程門立雪、專心致志”等,文言的學習,語言的積累,與文化自然融合。文言文中歷史名人的奇聞趣事,也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把感知的觸角引向文化內涵?!稐钍现印肪褪沁@樣一篇經(jīng)典的趣文?!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荨保擅畹膽鹫蔑@了楊氏子的聰慧與能言善辯。學習中引導學生探究楊氏子應答的妙處,拓展《世說新語》中其他語言精妙,具有情趣、智慧的故事,使學生在學習中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與作者情感交流,一步步感受、體驗語言藝術的魅力、文化的精髓,視野得到拓展。
4.在體驗中探究文化魅力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避免枯燥的講解,文言文蘊含的文化情趣與智慧不是告訴學生的,而是要在浸潤中喚醒、滲透、接納,這一過程離不開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要為學生架設理解、感知、交流的情境,幫助學生積極地學,快樂地用。
例如,《書巢》的教學,在感受陸游愛讀書的同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中國的書房文化。書房是讀書、學習的地方,自古人們都喜歡給自己的書房取名,齋、居、軒等是書房命名的常用字,書房的名字代表書房主人的性情喜好,折射出書房主人的情趣和志向。接著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名人的書齋名及其含義。最后引導學生試著為自己的書房或者未來的書房命名,并簡單介紹名字含義。一石激起千層浪,書房文化激起了學生的興致,紛紛為自己的書房賦予美好的名字。歷史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得到自然的實現(xiàn)。
文言文是歷史傳承給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底蘊,關注文言文蘊含的文化基因及實現(xiàn)的途徑,引導小學生觸摸文字背后的文化,對實現(xiàn)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文化傳承與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建龍,王冰.小學階段文言經(jīng)典的文化價值及其實現(xiàn)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8(1).
(作者單位:北京市西城區(qū)黃城根小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