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嶸
(惠州市惠陽三和醫(yī)院 婦科,廣東 惠州516200)
子宮內膜息肉是指子宮內膜局部組織異常增生,多表現(xiàn)為單個或多個光滑腫物,該病是育齡期至絕經期女性的常見疾病,臨床多有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月經量增多等表現(xiàn),嚴重時可導致患者不孕,危害極大[1]。目前,臨床多采用宮腔鏡切除術治療,將增生組織完全切除,療效顯著,但術后仍存在復發(fā)可能[2]。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屬于一種新型避孕措施,除了可達到避孕目的外,還可抑制子宮內膜生長[3]。本研究旨在比較宮腔鏡術后口服避孕藥與放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接受宮腔鏡手術的11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術后均經病理檢測證實為子宮內膜息肉;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伴有子宮肌瘤;②子宮內膜惡性病變;③半年內存在重大手術史;④精神障礙。110例患者按術后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32~57歲,平均年齡為 (43.65±4.56)歲;體重45~69 kg,平均體重 (54.56±3.24)kg。觀察組患者年齡為33~56歲,平均年齡為 (44.36±4.63)歲;體重45~70 kg,平均體重 (55.13±3.42)kg。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宮腔鏡切除術治療。對照組于術后月經首次來潮第1 d予以短期避孕藥口服,如炔雌醇環(huán)丙孕酮(2 mg醋酸環(huán)丙孕酮 +35 μg炔雌醇),1次/d,服用3周為一個周期,共服用12個周期。觀察組于術后月經首次來潮第3 d放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于超聲下觀察放置位置,正常應放置于子宮底部。于術后3、6、12個月采用電話或上門隨訪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
1.3評價指標①于術前以及術后3、6、12個月采用陰道超聲儀檢測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②于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月經失血圖 (PBCA)[4]評分法評估兩組的月經情況;同時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枸櫞酸鈉抗凝后取20 μL上層血漿,加入5 mL轉化液搖勻,靜置4~5 min,使用儀器檢測兩組的血紅蛋白水平。③于術后12個月采用陰道超聲儀檢測兩組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s)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子宮內膜厚度兩組術前的子宮內膜厚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兩組術后3、6、12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的子宮內膜厚度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s,cm)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s,cm)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組別 n 子宮內膜厚度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觀察組 55 1.46±0.48 0.54±0.07* 0.61±0.31* 0.76±0.14*對照組 55 1.47±0.51 0.62±0.13* 0.94±0.32* 1.14±0.23*t 0.106 4.018 5.493 10.466 P 0.916 0.000 0.000 0.000
2.2 月經情況與血紅蛋白水平兩組術前的PBCA評分、血紅蛋白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兩組術后6個月的PBCA評分均低于術前,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的PBCA評分、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月經情況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月經情況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組別 n P B C A評分 (分)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觀察組 5 5 1 2 7.4 6±2 0.3 1 4 4.5 7±1 2.4 1*9 6.5 7±5.6 7 1 2 5.4 6±1 4.7 4*對照組 5 5 1 2 6.4 5±2 0.1 6 6 6.5 4±1 3.4 6*9 6.6 6±5.7 1 1 0 4.5 8±1 0.6 4*t 0.2 6 2 8.9 0 0 0.0 8 3 8.5 1 8血紅蛋白 (g/L)P 0.7 9 4 0.0 0 0 0.9 3 4 0.0 0 0
2.3 復發(fā)率術后12個月,對照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8例,復發(fā)率為14.55%,觀察組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為3.64%,觀察組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χ2=3.960,P=0.047<0.05)。
子宮內膜息肉是因子宮內膜基底層局部組織過度增生所導致,目前,臨床尚未明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及復發(fā)原因,多認為與子宮雌激素過高有關[5]。宮腔鏡切除術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術后仍存在復發(fā)情況,加重患者身心負擔[6],故降低術后復發(fā)率是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炔雌醇環(huán)丙孕酮是臨床常用的短期類口服避孕藥,主要由醋酸環(huán)丙孕酮、炔雌醇組成,前者含有高劑量孕激素,后者含有低劑量雌激素,將其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中,可調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反饋機制,修復因手術受損的子宮內膜,同時可降低局部組織雌激素分泌量,抑制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降低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率,改善宮腔微環(huán)境[3]。本研究中,對照組術后予以短期避孕藥口服,觀察組術后放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子宮內膜厚度、月經改善情況、血紅蛋白水平及術后復發(fā)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表明放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較口服避孕藥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在于: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主要是將左炔諾孕酮放置于宮腔內,恒定每天釋放量,從而抑制子宮內膜過度增生,促進腺體萎縮,降低黏膜厚度;此外,有研究[7]顯示,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可阻滯雌激素受體合成,降低子宮內膜對雌激素受體的敏感性,并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發(fā)揮抑制作用的同時可減少月經量,從而降低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率,使機體血紅蛋白含量增加。
綜上所述,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宮腔鏡術后放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可有效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改善月經情況,提高血紅蛋白水平,降低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