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虎
河南省開封市人民醫(yī)院心胸外科 475000
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主要是由胸膜下肺大皰或肺小皰破裂所致,表現(xiàn)為胸部不適、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者可合并呼吸循環(huán)衰竭,危及其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包含經腋下小切口、常規(guī)后外側開胸及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y,VATS),其中VATS因具有出血少、并發(fā)癥少、操作便捷等優(yōu)勢,成為當前治療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首選方案。但經臨床不斷實踐,有學者研究表明,傳統(tǒng)VATS操作孔多且大,患者術后疼痛感較為明顯,影響術后恢復[1]。微小單孔VATS是在傳統(tǒng)VATS基礎上進一步改良而來,具有切口小、疼痛輕、美觀、效果好等優(yōu)點,但關于其在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中療效仍存在爭議[2],基于此,本文以微小單孔VATS作為實驗組,以傳統(tǒng)VATS作為對照組,以探究其在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患者中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74例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患者,根據(jù)手術方案分組,各37例。實驗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32.54±8.55)歲。對照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33.67±7.49)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 (1)納入標準:經肺部CT檢查證實為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均為單側氣胸;患者知曉本研究,自愿參加。(2)排除標準:肺部惡性腫瘤者;存在手術及麻醉禁忌證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1.3.1 手術方法: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VATS。氣管插管全麻,側臥位,分別于腋中線第7和6肋間做一約4.5cm、2cm切口,作為操作孔與觀察孔,插入腔鏡,明確肺大皰部位,借助切割縫合器切除含肺大皰的肺組織,用紗布球反復摩擦壁層胸膜,直至出現(xiàn)充血狀,確定無漏氣現(xiàn)象后放置引流管,關閉胸腔。實驗組施行微小單孔VATS。氣管插管全麻,側臥位,分別于腋中線第6肋間、鎖骨中線與腋前線間第5肋間作觀察孔及操作孔,切口大小均為1.5cm,放入腔鏡,檢查胸腔,利用鉗夾固定并提起肺大皰,以切割縫合器切除,對于體積較小肺大皰采用單純縫扎法。剩余操作同對照組。
1.3.2 檢測方法: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3ml,離心取上清液,保存于-70℃冰箱內待測。選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
1.4 觀察指標 (1)兩組胸腔總引流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長及術后24h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應用VAS評分進行評價,滿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2)術前、術后24h兩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
2.1 圍手術期指標 實驗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時長、胸腔總引流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2.2 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 術前兩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24h實驗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針對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患者,既往多采用胸腔閉式引流及胸腔穿刺透氣等保守治療,但由于其無法從本質上消除病因,復發(fā)率高達25%,約有53%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3]。近些年,隨胸腔鏡技術不斷發(fā)展,VATS在自發(fā)性氣胸患者中應用價值得到臨床廣泛關注,胸腔鏡引導下施行手術,能更加清晰顯現(xiàn)胸膜腔,同時能探查其他肺上肺大皰,對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術后復發(fā)率具有積極臨床意義[4]。傳統(tǒng)VATS需通過2~3個切口進行觀察及手術操作,特別是副操作孔位于腋后線,此部位胸壁肌肉層次多且厚,稍有不慎便可損傷肋間神經,引發(fā)出血、切口疼痛。相對而言,微小單孔VATS操作切口位于鎖骨中線與腋前線間第5肋間,此部位胸壁肌肉薄弱,肋間相對較寬,不易損傷肋間神經,術后疼痛較輕。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24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小單孔VATS用于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患者,可減輕術后疼痛,縮短住院時間。同時朱愛萍等[5]研究表明,原發(fā)自發(fā)性患者體內存在明顯炎癥反應,經微小單孔VATS治療后,TNF-α、IL-1、α1-AT等炎性因子水平逐漸降低。本文結果顯示,術后24h兩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較術前上升,分析原因可能與手術創(chuàng)傷有關。同時術后24h實驗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小單孔VATS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術后炎癥反應及應激反應較弱,利于機體恢復。此外研究指出,單孔操作范圍有限,在暴露困難及胸腔粘連嚴重情況下,可延長手術時間[6]。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及胸腔總引流量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微小單孔VATS能獲得與傳統(tǒng)VATS相同效果,并不會延長手術時間。
表2 兩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對比
綜上所述,原發(fā)自發(fā)性氣胸患者采用微小單孔VATS治療,可減輕術后疼痛,降低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