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蒙 李 麗 劉 松
1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省青島市 266000; 2 臨沂市中心醫(yī)院
在急性心梗直接PCI 術中,缺血心肌由于在功能、代謝、超微結構及電生理等方面的變化,使心外膜下冠狀動脈前向血流中斷,從而得不到有效灌注,這種現象被稱為無復流。急性心梗直接PCI 術盡快開通閉塞血管是實現冠脈早期迅速有效再灌注的最重要手段,無復流是冠脈介入治療后臨床常見的現象,其發(fā)生率為5%~14%[1-2]。發(fā)生無復流后,患者出現左室擴大、心功能下降、惡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大大增加,成為PCI術后病死率較高的主要原因。血小板活化在 STEMI 直接 PCI 術后無復流現象的發(fā)生中起著重要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P選擇素(CD62p)是目前檢測血小板活動程度和功能的特異性指標。目前對于CD62p、血小板指數(PDW、MPV)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探討其在STEMI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上,而對其與無復流現象是否存在相關性的研究較少。本文旨在探討這些指標對STEMI 患者直接 PCI 術后出現無復流的預測價值。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因STEMI發(fā)病12h以內在本院行急診PCI治療患者,根據 TIMI 血流分級應用隨機數字表法選取41例作為病例組,其中包括無復流組17例(TIMI血流分級≤2 級),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齡(57.1±8.2)歲,和有效灌注組24例(TIMI血流分級>2級)。病例組中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齡(59.5±9.2)歲。另外選擇同期4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8.3±8.4)歲。其性別構成、年齡與病例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入選標準:(1)符合STEMI診斷標準[3];(2)首發(fā)心肌梗死患者;(3)單支病變,植入1枚支架;(4)術后罪犯血管病變部位的殘余狹窄<10%。排除標準:(1)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2)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源性休克史、急性心衰史、惡性心律失常史、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及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史;(3)多支血管病變準備行冠狀動脈搭橋者;(4)術前1個月內持續(xù)應用抗血小板藥物史;(5)嚴重的心臟瓣膜病、房顫或安裝起搏器者。本次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MPV、PDW、CD62p測定方法:對照組于體檢當天,病例組于術后即刻采集肘靜脈血4ml,標本采集要注意使用粗針頭的采血器,第一管血EDTA抗凝,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HST-N302/XE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測定PDW、MPV。第2管血用枸櫞酸鈉抗凝,處理前避免搖動,固定前不應凍存,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ZPICSXLL流式細胞儀及配套試劑進行CD62p測定。上述檢驗均在我院檢驗科進行。
1.2.2 PCI手術方法:PCI手術在我院介入手術室進行,采用荷蘭飛利浦公司Allura Xper FD20C臂,操作方法按照標準的冠脈內支架置入術施行,本研究入選患者均為右橈動脈徑路,導引導管、導絲、球囊及支架的選擇根據冠狀動脈的解剖、病變部位直徑及斑塊情況、病變血管對支撐力的要求、是否需要雙球囊對吻擴張、手術者對導引導管及導絲等的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
2.1 病例組與對照組MPV、PDW、CD62p水平比較 病例組PDW、MPV、CD62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MPV、PDW、CD62p水平比較
2.2 無復流組、再灌注組MPV、PDW、CD62p水平比較 無復流組PDW、MPV水平與再灌注組相比,有升高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無復流組CD62p水平與再灌注組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treatment)能盡快開通犯罪血管、恢復血流,使缺血心肌細胞得到有效灌注,已成為臨床較成熟的治療手段。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fā)現,部分患者急診PCI 開通罪犯血管后,其末端微血管仍未得到有效血流,缺血心肌細胞無氧代謝得不到有效緩解,發(fā)生功能性無復流現象。這是患者預后不良的一種表現。其發(fā)病機制包括:(1)微栓子學說,即機械開通犯罪血管過程中,導致粥樣斑塊碎裂,通過破損內皮,經血流栓塞遠端微血管。(2)凝血功能激活,即破碎的粥樣斑塊,激活組織因子,啟動凝血機制,形成血栓,栓塞血管。(3)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犯罪血管急性閉塞,導致梗死部位血管內皮細胞水腫或壞死,對神經、體液調節(jié)反應不敏感,血管擴張功能受損。以及血管痙攣、再灌注損傷等其他機制。但目前關于血小板指數及CD62p與無復流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其在無復流發(fā)生中的意義。
表2 無復流組、再灌注組MPV、PDW、CD62p水平比較
由于血栓的形成、血管的痙攣、栓塞的發(fā)生及缺血后組織的遲發(fā)性損傷等均存在血小板的參與。血小板指數是反應血小板活性的指標,在血栓性疾病發(fā)生過程中均有明顯變化[4-6]。目前研究發(fā)現血小板活性與MPV、PDW相關[7-8],MPV、PDW水平升高,提示血小板具有較高的活性,更易形成血栓。有研究發(fā)現,MPV和PDW的值越高,血小板功能越活躍,越容易形成血栓,提示STEMI患者體內存在血小板的異?;罨c血小板體積的不均一性,發(fā)生無復流的可能性越大[9]。本研究發(fā)現病例組PDW、MPV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與該研究結果一致,無復流組PDW、MPV水平與再灌注組相比,有升高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無復流組血小板活性更強,血栓負荷更重。
CD62p(P-selection,gmp-140)又名血小板活化依賴性顆粒表面膜蛋白,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為140 000的膜糖蛋白顆粒,由一條多肽鏈789個氨基酸殘基所組成。正常狀態(tài)下的CD62p位于血小板α顆粒內,很少表達于血小板表面。當血小板被激活后,CD62p較多的表達于血小板表面,作用于血小板與內皮下基質的黏附及與纖維蛋白原等結合過程。當血小板被激活后凝血酶敏感蛋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一起,加速血小板與內皮下基質的黏附及與纖維蛋白原等結合。而在黏附過程中最早起作用的是作為血小板外層表面上的重要成分CD62p。所以CD62p成為血小板活化的又一個特征性指標[10],是啟動血栓形成級聯反應的重要標記物。本研究發(fā)現病例組CD62p水平高于對照組,無復流組CD62p水平高于再灌注組。CD62p升高表示機體處于嚴重高凝狀態(tài),血栓形成風險高,較高的血栓水平進一步引起冠脈內皮功能下降,從而導致無復流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STEMI患者存在高凝狀態(tài),急診PCI術無復流的患者血栓負荷更重。CD62p水平升高可能參與了急診PCI術后冠脈無復流的發(fā)生,該指標對STEMI患者在直接PCI術后發(fā)生無復流現象有一定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