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
展館意大利米蘭·Prada基金會中心
展期2020年1月30日-2020年9月28日
時間每天10:00-19:00 周五至周日延長至20:00
提前一小時入館 周二閉館
我國古代瓷器出口的途徑,大致可分為陸路和水路,陸路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送瓷器到西域各國;水路又可分為東南亞和西亞、東非兩路。中國瓷器的外銷尤其體現(xiàn)在海上的“陶瓷之路”,我國有著很長的海岸線,很早就有發(fā)達的海上交通,同世界各國產生了友好的交往關系。隨著瓷器的出口,我國的制瓷技術也隨之外傳。
此次“瓷藝空間——來自中國的瓷器”展出了自16世紀至19世紀中國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宗教和不同社會群體制作的瓷器。該展覽充分展示中國人在瓷器制造領域的智慧,為迎合紛繁多樣的市場品味和需求而因地制宜生產瓷器,展出的中國出口瓷器藏品共計1700余件,規(guī)模之大、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此展覽分為三部分:一個房中房、一個棕色絲絨覆蓋的陳列窗結構,以及一個金色私密空間。
1 荷蘭船模型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江西景德鎮(zhèn)窯釉上粉彩瓷,32 x 28 x 13 厘米2“peixoto”盾形紋章瓷瓶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瓷器,33.5 x 16.5 厘米阿爾梅達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的核心是第一部分,主要展出了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飾以歐洲肖像的明朝瓷器?!笆着唵巍蓖ǔV钙咸蜒廊说诌_中國后委托定制的第一批中國瓷器。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中國和歐洲的瓷器貿易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首次向中國訂購西方肖像裝飾的瓷器。早期西方的訂單極為罕見,僅有150件存留至今。本次展覽從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精心挑選了54件無論從種類、肖像還是制造時期來說都符合“首批訂單”的珍貴藏品。展覽第一部分還將展出少量為中東市場定制的刻有波斯和阿拉伯銘文的稀有藏品,以及一件復刻中國原版制造的薩菲王朝碗藏品。
展覽第二部分展出大量日常使用的瓷器,其栩栩如生的動物、水果、蔬菜等形態(tài)和造型生動詮釋了中國出口歐洲餐具瓷器的精湛工藝和深遠影響。這是18世紀60年代為了取悅在餐廳用餐的富有客人而特別設計制作的瓷器,形狀大多來源于歐洲工廠生產的歐式瓷器,如德國的赫斯特和麥森工廠、里斯本的Real Fábrica do Rato等等。
展覽第三部分展示了17和18世紀歐洲宮殿和貴族住宅中的“瓷器屋”,結合中國瓷器中鏡子、漆板和鍍金木雕等元素,美輪美奐。在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和丹麥都建有“瓷器屋”,而其中建于1667至1687年間的里斯本桑托斯宮宮頂和1695至1705年建造的柏林夏洛騰堡宮的“瓷器屋”,仍留存至今。所有恢弘絢麗的瓷器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中國瓷器在其最原始的用途之外,展現(xiàn)了另外一種獨特的藝術。在這里,每一件瓷器都被創(chuàng)造成為一件獨一無二、絢麗多姿、中西合璧的藝術品,使觀者宛如置身異國他鄉(xiāng)。
16-19世紀是中國瓷器的高峰。明代前期,朝廷實行海禁政策,嚴禁商民私自出海,瓷器的出口主要依靠朝貢貿易。明代中期,瓷器開始被民間私販出境。這一時期,歐洲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jié)開始踏上中國這片神秘的土地,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家紛紛建立諸如東印度公司這樣的企業(yè),致力于東方貿易。隨后荷蘭逐漸奪取了向歐洲出口中國外銷瓷的航運貿易優(yōu)先權。
1 瓷器底部刻著波斯銘文的四邊形執(zhí)壺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瓷器(帶金屬細節(jié)),高 :27 厘米2 葡萄牙武器瓷罐高 :18.7 厘米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3 刻有“EM TEMPO DE PERO DE FARIA DE 1541”字樣的瓷碗中國嘉靖年間(1522-1566),1541 年瓷器,7.8 x 18.2 x 17.1 厘米葡萄牙貝加地區(qū)博物館
由于中國瓷器廣受歐洲皇室及貴族的青睞,從而引發(fā)了歐洲各國對中國瓷器的追捧,大大刺激了中國出口瓷器的生產和銷售。據(jù)著名史學家傅振倫先生統(tǒng)計,1602年至1682年,僅荷蘭東印度公司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1600萬件,可見歐洲進口中國瓷器的驚人需求。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國瓷器出口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zhèn)青花瓷、彩瓷和廣東、福建等地生產的一些瓷器。出口的瓷器中多為定制瓷器精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為西方風格,此外還有些瓷器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被稱為紋章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中國瓷器出口發(fā)展空前繁榮??滴跄觊g重新開放海禁,民間瓷器出口貿易數(shù)量劇增,出現(xiàn)外銷熱潮。從水下考古的成果來看,已經(jīng)有很多載有中國瓷器的沉船被打撈出水,證明了中國瓷器航海外銷的繁榮。另外,歐洲各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大量中國明、清時期的瓷器,也足以說明中國瓷器外銷數(shù)量的眾多。
明、清時期,出口瓷器的種類十分豐富,器型多樣,除盤、碗之類,還有瓶、觚、罐、執(zhí)壺、奶杯、湯盆、剃須盤等。有些器物的造型與紋飾是傳統(tǒng)的中國風格,有些器型如奶杯、剃須盤、湯盆等是歐洲人喜愛的造型,紋飾風格也同樣既有中國傳統(tǒng)紋樣,也有西洋裝飾紋樣風格。清代中期以后,隨著歐洲瓷器的誕生與發(fā)展,歐洲各國制瓷工藝不斷進步,瓷器質量大為提高,風格不再一味模仿,中國瓷器外銷數(shù)量也大幅度減少。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大量機制瓷器從日本和歐洲涌入中國,輝煌一時的中國古代瓷器外銷史也隨之終結。
我國古代瓷器出口的途徑,大致可分為陸路和水路,陸路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送瓷器到西域各國;水路又可分為東南亞和西亞、東非兩路。中國瓷器的外銷尤其體現(xiàn)在海上的“陶瓷之路”,我國有著很長的海岸線,很早就有發(fā)達的海上交通,同世界各國產生了友好的交往關系。隨著瓷器的出口,我國的制瓷技術也隨之外傳。
帶蓋的豬造型瓷器(一對)清代,乾隆晚期(1736-1795)嘉慶早期(1796-1820),青花瓷,18.7 x 36.1 x 15.3 厘米19 x 36.5 x 15.2 厘米
此次“瓷藝空間——來自中國的瓷器”展出了自16世紀至19世紀中國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宗教和不同社會群體制作的瓷器。該展覽充分展示中國人在瓷器制造領域的智慧,為迎合紛繁多樣的市場品味和需求而因地制宜生產瓷器,展出的中國出口瓷器藏品共計1700余件,規(guī)模之大、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帶蓋蟹籠清代 乾隆年間(1736-1795)10.5 x 22.8 x 21.5 厘米
布袋和尚清代,乾隆年間,1770-1780 年,瓷器釉上彩粉彩和金釉蓋 :34.5 x 35 x 33 厘米立 :4.4 x 51 x 44.3 厘米
此展覽分為三部分:一個房中房、一個棕色絲絨覆蓋的陳列窗結構,以及一個金色私密空間。
展覽第三部分“瓷器屋”
本次展覽的核心是第一部分,主要展出了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飾以歐洲肖像的明朝瓷器?!笆着唵巍蓖ǔV钙咸蜒廊说诌_中國后委托定制的第一批中國瓷器。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中國和歐洲的瓷器貿易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首次向中國訂購西方肖像裝飾的瓷器。早期西方的訂單極為罕見,僅有150件存留至今。本次展覽從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精心挑選了54件無論從種類、肖像還是制造時期來說都符合“首批訂單”的珍貴藏品。展覽第一部分還將展出少量為中東市場定制的刻有波斯和阿拉伯銘文的稀有藏品,以及一件復刻中國原版制造的薩菲王朝碗藏品。
展覽第二部分展出大量日常使用的瓷器,其栩栩如生的動物、水果、蔬菜等形態(tài)和造型生動詮釋了中國出口歐洲餐具瓷器的精湛工藝和深遠影響。這是18世紀60年代為了取悅在餐廳用餐的富有客人而特別設計制作的瓷器,形狀大多來源于歐洲工廠生產的歐式瓷器,如德國的赫斯特和麥森工廠、里斯本的Real Fábrica do Rato等等。
展覽第三部分展示了17和18世紀歐洲宮殿和貴族住宅中的“瓷器屋”,結合中國瓷器中鏡子、漆板和鍍金木雕等元素,美輪美奐。在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和丹麥都建有“瓷器屋”,而其中建于1667至1687年間的里斯本桑托斯宮宮頂和1695至1705年建造的柏林夏洛騰堡宮的“瓷器屋”,仍留存至今。所有恢弘絢麗的瓷器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中國瓷器在其最原始的用途之外,展現(xiàn)了另外一種獨特的藝術。在這里,每一件瓷器都被創(chuàng)造成為一件獨一無二、絢麗多姿、中西合璧的藝術品,使觀者宛如置身異國他鄉(xiāng)。
柏林夏洛滕堡宮(Charlottenburg Palace)的瓷器屋
16-19世紀是中國瓷器的高峰。明代前期,朝廷實行海禁政策,嚴禁商民私自出海,瓷器的出口主要依靠朝貢貿易。明代中期,瓷器開始被民間私販出境。這一時期,歐洲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jié)開始踏上中國這片神秘的土地,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家紛紛建立諸如東印度公司這樣的企業(yè),致力于東方貿易。隨后荷蘭逐漸奪取了向歐洲出口中國外銷瓷的航運貿易優(yōu)先權。
由于中國瓷器廣受歐洲皇室及貴族的青睞,從而引發(fā)了歐洲各國對中國瓷器的追捧,大大刺激了中國出口瓷器的生產和銷售。據(jù)著名史學家傅振倫先生統(tǒng)計,1602年至1682年,僅荷蘭東印度公司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1600萬件,可見歐洲進口中國瓷器的驚人需求。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國瓷器出口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zhèn)青花瓷、彩瓷和廣東、福建等地生產的一些瓷器。出口的瓷器中多為定制瓷器精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為西方風格,此外還有些瓷器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被稱為紋章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中國瓷器出口發(fā)展空前繁榮??滴跄觊g重新開放海禁,民間瓷器出口貿易數(shù)量劇增,出現(xiàn)外銷熱潮。從水下考古的成果來看,已經(jīng)有很多載有中國瓷器的沉船被打撈出水,證明了中國瓷器航海外銷的繁榮。另外,歐洲各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大量中國明、清時期的瓷器,也足以說明中國瓷器外銷數(shù)量的眾多。
明、清時期,出口瓷器的種類十分豐富,器型多樣,除盤、碗之類,還有瓶、觚、罐、執(zhí)壺、奶杯、湯盆、剃須盤等。有些器物的造型與紋飾是傳統(tǒng)的中國風格,有些器型如奶杯、剃須盤、湯盆等是歐洲人喜愛的造型,紋飾風格也同樣既有中國傳統(tǒng)紋樣,也有西洋裝飾紋樣風格。清代中期以后,隨著歐洲瓷器的誕生與發(fā)展,歐洲各國制瓷工藝不斷進步,瓷器質量大為提高,風格不再一味模仿,中國瓷器外銷數(shù)量也大幅度減少。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大量機制瓷器從日本和歐洲涌入中國,輝煌一時的中國古代瓷器外銷史也隨之終結。
我國古代瓷器出口的途徑,大致可分為陸路和水路,陸路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送瓷器到西域各國;水路又可分為東南亞和西亞、東非兩路。中國瓷器的外銷尤其體現(xiàn)在海上的“陶瓷之路”,我國有著很長的海岸線,很早就有發(fā)達的海上交通,同世界各國產生了友好的交往關系。隨著瓷器的出口,我國的制瓷技術也隨之外傳。
此次“瓷藝空間——來自中國的瓷器”展出了自16世紀至19世紀中國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宗教和不同社會群體制作的瓷器。該展覽充分展示中國人在瓷器制造領域的智慧,為迎合紛繁多樣的市場品味和需求而因地制宜生產瓷器,展出的中國出口瓷器藏品共計1700余件,規(guī)模之大、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此展覽分為三部分:一個房中房、一個棕色絲絨覆蓋的陳列窗結構,以及一個金色私密空間。
本次展覽的核心是第一部分,主要展出了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飾以歐洲肖像的明朝瓷器?!笆着唵巍蓖ǔV钙咸蜒廊说诌_中國后委托定制的第一批中國瓷器。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中國和歐洲的瓷器貿易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首次向中國訂購西方肖像裝飾的瓷器。早期西方的訂單極為罕見,僅有150件存留至今。本次展覽從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精心挑選了54件無論從種類、肖像還是制造時期來說都符合“首批訂單”的珍貴藏品。展覽第一部分還將展出少量為中東市場定制的刻有波斯和阿拉伯銘文的稀有藏品,以及一件復刻中國原版制造的薩菲王朝碗藏品。
展覽第二部分展出大量日常使用的瓷器,其栩栩如生的動物、水果、蔬菜等形態(tài)和造型生動詮釋了中國出口歐洲餐具瓷器的精湛工藝和深遠影響。這是18世紀60年代為了取悅在餐廳用餐的富有客人而特別設計制作的瓷器,形狀大多來源于歐洲工廠生產的歐式瓷器,如德國的赫斯特和麥森工廠、里斯本的Real Fábrica do Rato等等。
展覽第三部分展示了17和18世紀歐洲宮殿和貴族住宅中的“瓷器屋”,結合中國瓷器中鏡子、漆板和鍍金木雕等元素,美輪美奐。在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和丹麥都建有“瓷器屋”,而其中建于1667至1687年間的里斯本桑托斯宮宮頂和1695至1705年建造的柏林夏洛騰堡宮的“瓷器屋”,仍留存至今。所有恢弘絢麗的瓷器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中國瓷器在其最原始的用途之外,展現(xiàn)了另外一種獨特的藝術。在這里,每一件瓷器都被創(chuàng)造成為一件獨一無二、絢麗多姿、中西合璧的藝術品,使觀者宛如置身異國他鄉(xiāng)。
16-19世紀是中國瓷器的高峰。明代前期,朝廷實行海禁政策,嚴禁商民私自出海,瓷器的出口主要依靠朝貢貿易。明代中期,瓷器開始被民間私販出境。這一時期,歐洲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jié)開始踏上中國這片神秘的土地,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家紛紛建立諸如東印度公司這樣的企業(yè),致力于東方貿易。隨后荷蘭逐漸奪取了向歐洲出口中國外銷瓷的航運貿易優(yōu)先權。
由于中國瓷器廣受歐洲皇室及貴族的青睞,從而引發(fā)了歐洲各國對中國瓷器的追捧,大大刺激了中國出口瓷器的生產和銷售。據(jù)著名史學家傅振倫先生統(tǒng)計,1602年至1682年,僅荷蘭東印度公司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1600萬件,可見歐洲進口中國瓷器的驚人需求。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國瓷器出口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zhèn)青花瓷、彩瓷和廣東、福建等地生產的一些瓷器。出口的瓷器中多為定制瓷器精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為西方風格,此外還有些瓷器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被稱為紋章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中國瓷器出口發(fā)展空前繁榮??滴跄觊g重新開放海禁,民間瓷器出口貿易數(shù)量劇增,出現(xiàn)外銷熱潮。從水下考古的成果來看,已經(jīng)有很多載有中國瓷器的沉船被打撈出水,證明了中國瓷器航海外銷的繁榮。另外,歐洲各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大量中國明、清時期的瓷器,也足以說明中國瓷器外銷數(shù)量的眾多。
明、清時期,出口瓷器的種類十分豐富,器型多樣,除盤、碗之類,還有瓶、觚、罐、執(zhí)壺、奶杯、湯盆、剃須盤等。有些器物的造型與紋飾是傳統(tǒng)的中國風格,有些器型如奶杯、剃須盤、湯盆等是歐洲人喜愛的造型,紋飾風格也同樣既有中國傳統(tǒng)紋樣,也有西洋裝飾紋樣風格。清代中期以后,隨著歐洲瓷器的誕生與發(fā)展,歐洲各國制瓷工藝不斷進步,瓷器質量大為提高,風格不再一味模仿,中國瓷器外銷數(shù)量也大幅度減少。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大量機制瓷器從日本和歐洲涌入中國,輝煌一時的中國古代瓷器外銷史也隨之終結。